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喻意处事的服饰成语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喻意处事的服饰成语

分类:【风俗文化】

(1)情绪

①喜悦

堕珥遗簪: 珥: 《说文?玉部》曰:“珥,?也。”《释名》:“?镇之悬珠当耳旁不使妄听自镇重也。”珥是古代垂挂在冠冕两侧的饰物,用以告诫帝王不要听信谗言。后也作贵妇的装饰,珥系缚在簪首,悬珥于耳。此处泛指妇女的一种珠玉耳饰,即如今所称耳环。簪: 本称笄,最初为男子连接冠发之用。后男女皆可用,并且以金银制作,簪首制作成各种形状,装饰珠玉宝石等,是妇女固定发髻的头饰之一。语出宋苏轼《和苏州太守王规父侍太夫人观灯之什……二首》诗之一: “堕珥遗簪想无限,华胥犹见梦回人。”耳环坠落在地上,簪子丢失不见了,此成语以贵妇的首饰散落在各处的情景,形容了女子出游时忘情欢乐的情态。

冠缨索绝: 缨: 以丝制成的结冠之带。冠帽左右各缀一条,顺脸颊两侧系于颔下。用于冕弁以下的各种冠帽。索:尽。绝: 断。语出《史记?滑稽列传》: “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人在开口大笑时,帽带会勒紧,以至帽带断开,可见大笑的程度。形容人大笑的样子。

②悲痛

泣下粘襟: 泣: 眼泪。襟: 衣服的前胸部分。《释名?释衣服》:“襟,禁也,交于前。”后也指衣服前幅。语出 《尸子》: “曾子每读《丧礼》,泣下沾襟。”低声哭泣,眼泪打湿了衣服,形容极其悲痛。

③激愤

怒发冲冠: 由于愤怒头发直竖,把头上的帽子顶了起来。语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冠戴在头上,因为情感非常激愤,以至于头发竖起到冠上。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发上指冠: 头发竖直,把帽子都顶起来了。语本《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形容非常愤怒。

奋袂而起: 袂: 泛指衣袖,古时深衣,其袖宽大,袂指下垂的部分。《礼记?深衣》载: “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汉刘熙《释名?释衣服》:“袂,掣也,掣,开也。开张之以受臂屈伸也。”袂做得肥大便于肘臂的屈伸。“奋袂”为挥袖之意。语出《淮南子?主术训》:“楚庄王伤文畏之死于宋也,奋袂而起,衣冠相连于道,遂成军宋城下,权柄重也。”楚庄王闻听文畏死于宋,挥袖起身,出军伐宋。战国时衣袖宽大,能突然挥起,这一个服饰动作足见楚庄王愤怒的样子。因以形容激愤的样子。

奋袂攘襟:语出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流闻东军失备,师徒小衄,辍食弃餐,奋袂攘襟,抚剑东顾,而心已驰于吴会矣。”甩袖子,捋衣襟,服饰动作表现出人的情感。因以形容激愤的样子。

攘袂扼腕: 攘袂: 捋起袖子。扼腕: 用手握住手腕。宋王?《野客丛书?不可为已甚》:“神龟之间,张仲?铨削选格,排抑武人,不使预清品,一时武人,攘袂扼腕,至无所泄其愤。” 因以形容激动和气愤。

攘袂切齿: 切齿: 咬紧牙齿。语出宋秦观《进策?边防上》:“吏士攘袂切齿,皆欲犁其庭而扫其闾。”因以形容愤怒、激动的样子。

揎拳捋袖: 揎: 卷衣伸出手。捋: 拉起。伸出拳头,拉起袖子。形容怒气冲冲准备动武。元杨景贤《刘行首》二折:“欺良压善没分晓,揎拳捋袖行凶暴。”亦作“揎拳?袖。”

拂袖而去: 拂袖: 甩衣袖,表示生气。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 ‘南风不竞。’ 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 ‘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子敬策目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袖而去。”形容因言语不合或不如意而离去。

拂袖而归:语出元汪元亨《折桂令?归隐》:“厌红尘拂袖而归,为丘壑情浓,名利心灰。”衣袖甩一下就好似要把身后之事全都抛掉,归隐而去,毫无眷顾。服饰动作表现了一个人的情绪。因以指对世事尘俗厌恶而归。

(2) 态度

①尊敬

垂绅正笏(hù): 绅:古代官宦用以丝编制成的绦带束腰,余下垂于腰下的部分为绅。垂下的长度表明等级身份。《礼?玉藻》曰:“凡侍于君,绅垂足如履齐。”笏: 为大臣上朝议事时所持的手板。语出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指臣下侍君恭敬,俯首躬腰则绅垂,垂下大带末端,双手端正地拿着朝笏。因以形容大臣入朝时恭敬庄重的样子。

杖屦追随: 杖屦: 手杖和鞋子。屦是鞋在汉以前的统称。语本《礼记?曲礼上》:“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郑玄注:“撰,犹持也。”按古礼,五十岁老人可以扶杖; 又因古人席地而坐,入室要脱鞋。手里拿着老人的手杖和鞋子,追随其后。表示对长者的尊敬。

②从容

轻裘缓带: 裘: 皮袄。缓: 宽。穿着轻暖的皮衣,束着宽大的带子。语出《晋书?羊祜传》:“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披甲。”羊祜在军中常穿着轻暖的皮袄,系着宽松的腰带。形容态度闲适从容。

拄笏看山:语本《世说新语?简傲》: “晋王子猷为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 ‘西山朝来,致有爽气。’”笏板是古代官员记事的手板,汉刘熙《释名?释书契》云:“笏,忽也,君有教命及所启白,则书其上,备忽忘也。”《礼?玉藻》曰:“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笏,毕用也,因饰焉。”笏是古代官员身份的象征。用笏板拄着面颊,看朝霞从西山来,表现出闲情逸致。因以指身居官职而有闲雅情趣。

濯缨濯足: 语本《孟子?离娄上》:“孺子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谓水清时洗冠缨,水浊则洗足。缨是系冠的绦带,它的作用非同一般。因为是系在头上,所以代表了人的身份和尊严。足不如头,可以用比较浑浊的水洗。根据不同的水质情况,清洗不同的部位,并不强求外部条件,而是根据其情况进行自身的调节。因以“濯缨洗足”比喻随遇而安,欣然自乐。也比喻好坏皆由自定。

③轻视

弃如敝屣: 像扔掉破鞋一样把它抛弃。屣:泛指鞋。敝屣: 破鞋。语出《孟子?尽心上》: “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破旧的鞋子在人们心里是毫无用处、被人轻视的东西,以具有这种心理定位的服饰做比喻,说明毫不可惜。

视如敝屣:看作破鞋一样。语本《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比喻极为轻视。

弃如弁(biàn)髦: 弁: 男子的礼冠。髦:童子在眉际两侧的垂发。语本《左传?昭公九年》: “岂知弁髦,而因以敝之。”晋杜预注: “童子垂髦,始冠必加三冠,成礼而弃其始冠,故言弃髦。”弁髦之说来自古代男子的冠礼,它是男子在20岁时举行的成年礼,目的就是通过男子发型的变化来表明他已成年。古代的加冠之礼,先加缁布冠,再加皮弁,最后加爵弁,三加之后,将最初的缁布冠去掉,并剃去垂髦,重新将头发束好戴冠,梳成人发式。丢弃弁髦象征着男子成年,社会地位的改变,丢弃的是从前孩童的身份,“弃如弁髦”比喻毫不可惜地抛弃无用之物。

④保守

虱处言(kūn)中: 言: 古时称有裆的短裤为言。语本晋阮籍《大人先生传》:“且汝独不见夫虱之处于言之中乎! 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言裆,自以为得绳墨也。……”言在人们穿着的服装中是贴身、短小的,言裆比喻了狭小的空间和较差的环境,以此讽刺大人先生们苟且偷安,如同虱子栖身于言中一样,讽刺他们碌碌无为,也比喻人拘束于世俗生活,见识狭隘。

⑤消极

靡衣偷食: 靡: 华丽。偷: 苟且。语出《汉书?韩信传》: “今足下……名闻海内,威震诸侯,众庶莫不辍作怠惰,靡衣偷食,倾耳以待命者,然众劳卒罢,其实难用也。”李贤注:“靡,轻丽也。……偷,苟且也。言为靡丽之衣苟且偷食,恐惧之甚,不为久计也。”谓穿华丽之衣,苟且偷食。贪图享受,而不作长久打算,形容浑浑噩噩过着奢华的日子。

袖手旁观: 袖手: 把手笼在袖子里在旁看。语出唐韩愈《祭柳子厚文》:“不善为斫,血指汗颜。巧匠旁观,缩手袖间。”不善使用斧刃的人,把手指砍破,汗流满面,非常吃力,而巧匠却把手缩进袖子里在一旁观看。一个简单的服饰动作,把人的漠然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以比喻置身事外,不过问其事。

⑥中庸

拱手垂裳: 拱手: 双手在胸前合抱。垂裳:衣裳下垂,指端坐。语本《书?武成》:“?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古人穿衣宽袍大袖,拱手而衣袖下垂,一副安然自得的样子。此成语以人的姿态和所形成的服饰形态效果,说明了治国的方法和态度。形容无为而治,坐安江山。

(3)行为

裘马轻狂:轻狂:放荡不羁。语本唐杜甫《壮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穿裘衣,骑壮马,指生活富裕,行为放荡。

科头箕踞: 语出唐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诗: “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科头:不戴冠帽。古人非常重视冠帽,因为是身份的象征。箕踞: 两腿形如簸箕一样随意分开的一种坐姿。古人穿胫衣,是一种无裆的套裤,所以都采用跪坐的姿势。而箕踞是像簸箕一样叉开腿蹲着,因此是一种失礼、对人不敬的姿势。“科头箕踞”形容散漫随意,不拘礼法。亦作“科头箕裾”。

科头跣足: 科头: 不戴帽子。跣足: 赤足。语本《史记?张仪列传》:“虎贲之士,墼垡科头。” 墼垡: 赤脚。光头赤足。形容极随便。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7: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