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喻浩和木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喻浩和木经

分类:【地域文化】

喻浩是北宋初期的建筑大师。保存到今天的北宋名塔――开封铁塔,原是一座木塔,当木塔被火焚毁后,才改成用铁色琉璃砖建筑的铁塔。木塔的规模大小、形状体制与铁塔完全相同。而木塔就是喻浩设计并主持施工建造的。喻浩虽然是浙江人,但他一生中的主要活动是在中原。

关于木塔的建筑情况,《宋东京考》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开宝寺旧名独居寺,在安远门里上方寺西。……端拱中,建塔,极其伟丽。初,释伽佛舍利在杭州,佛书所谓阿育王七宝塔也。及吴越王钱?归宋,太宗遣供奉官赵槠取置寺内,度龙地?之。时木工喻浩有巧思,超绝流辈,遂令造塔,八角十三层,高三百六十尺。其土木之宏壮,金壁之炳?,自佛法入中国,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喻浩所建的这座木塔,“伟丽”、“宏壮”,规模很大,建筑质量很高。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在他的《归田录》中也对开宝寺木塔的建筑水平作过记述,他说:“开宝寺塔(指木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喻)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这种有意把塔建得向西北倾斜的做法,在《杨文公谈苑》中也有记载:“帝初造塔,得浙东匠人喻浩,浩性绝巧,乃先作塔式以献。每建一级,外设帷?,但闻椎凿之声,凡一月而一级成。其有梁柱龃龉未安者,浩周旋视之,持巨槌撞击数十,即皆牢整。自云:‘此可七百年无顷动。’人或问其北面稍低,浩曰:“京城多北风,而此数十步乃大河,润气津浃,经百年则北隅微垫,而塔正矣。”喻浩建塔时,能认真考虑自然、气候条件,从而作出对策,预见未来,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设计的塔有意向西北倾斜,就是因为考虑到建筑物与地基沉降及风吹雨打的关系。

喻浩高超的建筑水平,是靠刻苦学习得来的。《谈丛》云:“相国寺楼门,唐人所造。国初木工喻浩曰:‘他皆可能,惟不解卷?尔!’每至其下,仰而观焉!立极则坐,坐极则卧。求其理而不得。”他对唐朝人建造的开封相国寺楼门,坚持不懈地反复观察研究,以便从中得到启发,提高自己的建筑技艺。

喻浩不但注意向前人学习,而且善于吸收同辈人的意见。《玉壶清话》云:“郭忠恕画楼阁重复之状,梓人较之,毫厘无差。太宗闻其名,诏授监丞。时将造开宝寺塔,浙匠喻浩料一十三层,郭以浩所造小样末底一级,折而计之,至上层,余一尺五寸,收杀不得,谓浩曰:‘宜审之。’浩因数夕不寐,以尺较之,果如其言。黎明,扣其门,长跪以谢。”这种对指出自己失误的人“长跪以谢”的精神,至今犹令人敬佩。

喻浩是一个既有实践经验,又能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从而写出著作的人。欧阳修曾称赞喻浩说:“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浩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于世。世传浩惟一女,年十余岁。每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埘年,撰成《木经》三卷,今行于世者是也。”为了撰写《木经》,他没日没夜地精思苦想,连躺在床上睡觉时,还用手在胸前比划着建筑结构。

喻浩的《木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建筑工程学专著。这本书在宋代很流行,但后来失传了。只是从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我们还能得知《木经》的大概情况,知道它是一本很有水平的著作。据沈括说,喻浩在《木经》中,曾把房屋建筑分作三部分,即梁以上为上部分,地平以上至梁为中部分,台阶为下部分,每一部分都规定了严格的比例和尺寸。其中尤以《木经》对台阶坡度的规定更具有科学性。它说:“阶级有峻平慢三等,宫中则以御辇为法。凡自下而登,前竿垂尽臂,后竿展尽臂,为峻道。前竿平肘,后竿平肩,为慢道。前竿垂手,后竿平肩,为平道。”在这里,喻浩以上台阶时的轿子是否平稳来规定台阶的坡度。譬如二人抬轿上台阶,前面的人双手下垂、后面的人双手高举时能使轿子平稳,就是坡度最大的台阶;前面的人双手下垂、后面的人放在肩上时能使轿子平稳,就是中等坡度的台阶;前面的人弯起胳膊、后面的人放在肩上时能使轿子平稳,就是坡度最小的台阶。这种规定完全从当时的生活需要出发,因而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