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嘎达梅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嘎达梅林分类:【传统文化】 蒙古族现代长篇叙事诗。产生于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泌左翼中旗。异文多种,一般为两千行左右,情节大致相同。嘎达梅林(1892―1931)是蒙古族的英雄,原名那达木德,汉名孟青山、业嘉。“嘎达”意为最小的儿子,类似于南方人的“幺仔”,北方人的“老疙瘩”,是种昵称。“梅林”乃官职名,相当于军务“统领”。1929年因旗札萨克亲王那木济勒色楞勾结东北军阀出卖旗地,强行放垦,引起广大蒙古族群众反对,嘎达梅林携带万人签名的呈文赴奉天(今沈阳)请愿,结果被押回王府监禁。是年被其妻牡丹率人劫狱救出后,毅然发动起义,坚持武装抗垦斗争于哲里木盟和昭乌达盟一带。起义队伍最强大时有千余人。1931年牺牲。该民间叙事诗就是以嘎达梅林领导的起义斗争为题材创作的。广泛流传于内蒙古地区。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嘎达梅林》一书,陈清章、赛西、芒?牧林整理,其中收有《嘎达梅林》、《格瓦桑布》、《英格与勒城》三部作品,共约12万字。解放后,根据该诗改编创作有歌剧、电影剧本、交响诗和连环画等文艺作品。 中国蒙古族民歌。内容反映蒙族英雄嘎达梅林(1892―1931)率领人民起来反抗封建王爷和反动军阀的斗争故事。歌词运用形象化的比兴手法,采用分节歌的形式,抒发了人民群众对英雄怀念和崇敬的感情。歌词多达五百多段,现经常演唱的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的四段词。歌曲的音乐建立在五声羽调式的基础上,是一首由上下两乐句构成的短调民歌。旋律舒展庄重,节奏宽广从容,基本为一字一拍一音(少数是二音),从而加强了情感的厚度。虽然两乐句均落在主音之上,但由于旋律线条的差异,使音乐得到平衡。虽多次歌咏,仍兴味无穷。今天,嘎达梅林已成为流传全国的最有影响的民歌之一。 蒙古族现代长篇叙事诗。产生于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异文多种,一般为两千行左右,情节大致相同。嘎达梅林(1892―1931)是蒙古族的英雄,原名那达木德,汉名孟青山、业喜。“嘎达”意为最小的儿子,类似于南方人的“么仔”,北方人的“老嘎瘩”,是种昵称。“梅林”乃官职名,相当于军务“统领”。1929年因旗扎萨克亲王那木济勒色楞勾结东北军阀出卖旗地,强行放垦,引起广大蒙古族群众反对,嗄达梅林携带万人签名的呈文赴奉天(今沈阳)请愿。结果被押回王府监禁。是年被其妻牡丹率人劫狱救出后,毅然发动起义。坚持武装抗垦斗争于哲里木盟和昭乌达盟一带。起义队伍最强大时有千余人。1931年牺牲。该民间叙事诗就是以嗄达梅林领导的起义斗争为题材创作的。广泛流传于内蒙古地区。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嗄达梅林》一书,收有《嗄达梅林》、《格瓦桑布》、《英格与勒城》三部作品,共约12万字。解放后,根据该诗改编创作有歌剧、电影剧本、交响诗和连环画等文艺作品。 ①内蒙古达尔汗旗(今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人。蒙古族。原名那达木德, 汉名孟青山、业喜。“嘎达”为末子的亲昵之称,“梅林”乃其官职。曾任旗卫队的专依达(什长)、昆都(骁骑校)、扎兰(参领)、军务梅林(统领)等职。1929年, 因旗札萨克亲王那木济勒色楞勾结东北军阀出卖旗地,强行放垦,携带万人签名的呈文,赴奉天(今沈阳)请愿, 被逮捕押回旗王府监禁。是年为其妻牡丹率人劫狱救出,遂毅然率众起义,在哲里木盟、昭乌达盟一带坚持武装抗垦斗争, 队伍曾发展至千余人。牺牲于新开河(辽河支流)。②蒙古族民间叙事诗。记述和赞颂嘎达梅林为保卫蒙古人民的土地而英勇斗争的事迹。在内蒙古广泛流传。 ①蒙古族民间叙事诗。陈清章、赛西和芒、牧林翻译整理。1950年曾在《人民文学》发表。作品真实地描述了嘎达梅林起义始末,再现了他所领导的起义军为了反抗王公贵族的封建统治和军阀的掠夺,为了谋求自由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近代史上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嘎达梅林及其妻子牡丹的英雄形象。长诗继承了蒙古族民间叙事诗传统的艺术手法,长于抒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②东蒙民歌。系流传于东蒙一带,广为人知的蒙古族叙事歌曲,咏唱嘎达梅林的斗争故事。旋律深挚感人,为方整的四乐句结构。以这首叙事歌曲改编的大、小音乐作品很多。 ①蒙古族民族英雄(1892―1931)。内蒙古达尔汗旗(今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人。原名那达木德,汉名孟青山。“嘎达”为对末子的昵称,“梅林”为其官职。曾任旗卫队的专依达(什长)、昆都(骁骑校)、扎兰(参领)、军务梅林(统领)等职。1929年,旗札萨克亲王那木济勒色楞勾结东北军阀出卖该旗仅剩下的“辽北荒”、“西夹荒”和“北山荒”,设立垦务局,强行放垦。7月,他携带万人签名的呈文,赴奉天(今沈阳)请愿,被逮捕押回旗王府监禁。11月被其妻牡丹率抗垦群众营救出狱后毅然率众起义,在哲里木盟、昭乌达盟一带坚持武装斗争,队伍曾发展到近千人。1931年4月9日在通辽以北的舍伯图附近,与热河军阀汤玉麟部激战,在战斗中牺牲。②长篇叙事歌,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流行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1929年,嘎达梅林反对本旗王爷勾结东北军阀张作霖,大量出卖草原牧场、垦殖农田,遂率领牧民举行起义,为保卫草原而战。后起义遭到失败,嘎达梅林英勇牺牲。蒙古牧民为了纪念自己的起义领袖,编唱了这首民歌。歌词云:“南方飞来的大鸿雁哪,不落长江不起飞。要说起义是嘎达梅林,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曲调优美流畅,节奏铿锵,庄严肃穆,深沉豪迈,不愧为歌颂民族英雄的典范之作。1954年,女作曲家辛沪光依据此歌创作《嘎达梅林交响诗》,成功地塑造了嘎达梅林的光辉形象。③蒙古族民间叙事长诗。流传于内蒙古哲里木盟一带。根据嘎达梅林为保卫蒙古人民的土地而进行斗争的历史事件创作而成。诗作成功地塑造了蒙古人民起义英雄的形象,刻画了他坚贞不屈、敢于斗争的性格。长诗吸收了大量民间语汇,经提炼加工,益显刚健清新,传神逼真。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