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嚼槟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嚼槟榔分类:【文化精萃】 越南民间习俗。用法是将槟榔果片、蒌叶和蚌壳粉打成的膏同时放入口中咀嚼,但不能吞咽。三样东西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变成血红色汁液,微涩,并带有一点甜和辣味,有微量刺激性,可使人兴奋,脸颊潮红,产生提神的作用。久食,牙齿和双唇变成黑红色,一些老人视为传统美的标志。此俗来历流传甚广。从前,有两兄弟相貌极为相似。父母过世后,两人相依为命。哥哥娶妻后对弟弟日渐冷淡,加上叔嫂间一次误会,兄弟间隔阂加深,于是弟弟伤心出走,在一河边死去,化为一块石头。后来,哥哥悔恨交加,寻找至此,悲伤过度死去,变成一棵树,立于石旁。嫂嫂也寻找到此,变成一根藤缠绕在树杆上。树即为槟榔树,藤叶即蒌叶,石头为石灰质岩石。不久,国王寻访到此,无意中发现三样东西混食的奥妙。得知原情后,深受感动,便通令全国推而广之。以后,槟榔果成为婚姻中的礼物。婚礼上,人们嚼食槟榔,缅怀骨肉之情,祝愿新婚夫妇白头偕老。 汉、傣、黎、壮等族传统嗜好。流行于南北部分地区。南方为多。槟榔,其果能食,也供药用,助消化。食时,将槟榔、芦子、石灰草烟叶拌合,放入口中咀嚼,至口液如血。此俗早在东汉杨孚《异物志》、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已有记载。《南史?刘穆之传》:“乃令厨人以金拌(盘)贮槟榔一斛以进之。”“自福建下四川,与广东西路,皆食槟榔者,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 黎、傣、壮、白等族养生习俗之一。槟榔,指槟榔之实,即“槟榔果”或“槟榔子”。含有槟榔碱和鞣酸等,性温味甘苦,中医用为消积、杀虫、下气行水药。各民族地区嚼槟榔的方法大体相同。可嚼生的,也可嚼干的。嚼时要配以佐料,如蒌叶(或芦子)、螺灰(或熟石灰),瘾大者还加上少许烟叶。初嚼时,口水呈黄色,味道有些苦辣(此时应把口水吐掉),继续嚼下去,则越嚼口水越红,并可嚼出又香又甜又辣的味道来(此时应把口水咽下),且唇红脸发胀。一口槟榔通常要嚼半个小时。夏天嚼槟榔可解渴,冬天则暖身,如长期嚼吃,可防龋齿,又能健肠胃等。广西龙州、防城、上思和宁明等地的壮族,曾盛行“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的习俗(古有“槟榔”取自对客人雅称“宾郎”之说),20世纪50年代以来,男子嚼槟榔者渐少,认为改用饮茶、抽烟更方便些,但妇女仍坚持嚼槟榔。云南元江白族仍有嚼槟榔的习惯。旧时大理、剑川一带白族,在婚宴上必备一小包芦子、槟榔,供客人饭后咀嚼,代助消化。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成人有嚼槟榔的传统,因嚼吃槟榔牙齿被染黑,从而又以“黑齿”为美(由健身之举转化而来),同时举凡定亲,必须有一串槟榔作为彩礼之一种。海南乐东、崖县、陵水等地的黎族妇女爱嚼槟榔,家家户户都有槟榔盒(内装槟榔片和佐料),每个中老年妇女随时腰系一个盛槟榔的小布袋。她们既视槟榔为日常生活的嗜好品和重要的药材,也把它作为恋爱媒介和缔婚不可或缺的礼物。故民间歌谣有:“哥吃槟榔妹送灰,有心交情不用媒”,“亲家喂亲家,槟榔衣桶齐不辞;……两家成亲无乜卡。” 壮、黎、傣等族部分群众的生活习俗。东汉杨孚《异物志》、唐刘恂《岭表录异》及宋苏东坡、范成大等人著作中均有记载。吃法各地不同或先将槟榔切成小块,每次嚼一块,或用蒌叶包一块槟榔及适量贝壳灰或石灰后而嚼。有刺激脑神经作用, 一说可保护牙齿。是待客与送礼的必需品。东南亚其他许多民族中亦有此俗。 广西龙州、宁明、上思、防城诸县民间饮食习俗。槟榔果形长椭圆,橙红色,可食用,入药,助消化。古代民间喜吃槟榔。初食略涩,待吐去红水,则满口清香。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说:“自福建下四川,与广东、西路,皆食槟榔者,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同书记食槟榔法说:“其法而瓜分之,水调蚬灰一铢许于蒌叶,上裹槟榔,咀嚼,先吐赤水一口,而后啖其余汁,少焉,面脸潮红,故诗人有醉槟榔之句。无蚬灰处只用石灰,无蒌叶处只有蒌藤。”李时珍《本草纲目》:“按罗大经《鹤林玉露》云:岭南人以槟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盖食之,久则重然,颊赤若饮酒然,苏东坡所谓‘红潮登颊醉槟榔’也;二曰醉能使之醒,盖酒后嚼之,则宽气下痰,余醒顿解,朱晦庵所谓‘槟榔收入为祛痰’也;三曰饥能使之饱;四曰饱能使之饥,空腹食之,则充然气盛如饱,饱后食之,则饮食快然易消……”多食易上瘾。 壮族传统嗜好。流行于广西龙州、宁明、上思、防城及云南文山、广南等地。槟榔树为常绿乔木,属棕榈科。果实性温,味苦辛,分白、红二种。白槟榔果实大,色白而硬,嚼时须切成小块,每次嚼一块。红槟榔果实橙红色、像红枣,果粒小而软,每次嚼一粒。槟榔有消积、行水、杀虫、麻醉等功效,可入药。嚼槟榔习俗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其具有麻醉作用,嚼后使人感到昏然欲醉,仿佛一种享受,像抽烟、喝酒一样,久嚼便上瘾,而成为一种嗜好。嚼法:用蒌叶包少许熟石灰或砚灰和一块槟榔,放入嘴角中咀嚼,使三者发生综合化学作用而产生一种红色的液汁,咽下液汁而吐出渣子。经常咀嚼,牙齿会变成漆黑色,故史书称其为“漆齿蛮”、 “黑齿蛮”。壮族咀嚼槟榔的历史很久远。其先民古越人、乌浒、俚僚人,已有这种嗜好。槟榔是壮族招待客人的必备食品,可代替茶水。至于嚼槟榔的作用,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罗大经《鹤林玉露》作如下描述:“岭南人以槟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盖食之,久则重然,颊赤若饮酒然,苏东坡所谓‘红潮登颊醉槟榔’也;二曰醉能使之醒,盖醉后嚼之,则宽气下啖,余醉顿解,朱晦庵所谓‘槟榔收入为祛痰’也;三曰饥能使之饱;四曰饱能使之饥,空腹食之,则充然气盛如饱,饱后食之,则饮食快然而消。”故数千年来传承而不绝。今壮族多数已不嚼槟榔,但都用红槟榔代替“请柬”邀请客人赴约喝酒。若果收到友人送来一枚红槟榔,则知友人家中必有喜酒,决不可失约。 东南亚国家人民从古至今延续着嚼槟榔的习俗。槟榔是一种热带植物,属棕榈科,为多年生长的绿色乔木,其果实呈椭圆性,颜色澄红,可供食用,也是药材。嚼槟榔通常是先觉苦涩,后变甘甜,口吐红水,脸涨红晕,略有醉意,它可以刺激神经,提神醒脑,同时有生津利尿、消暑去瘴,除积消肿的功效,可治积食、腹胀、腹泻、水肿等,还可防止龋齿。所以,东南亚人民与槟榔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使嚼槟榔逐步有了新的意义。 东南亚人民如今把嚼槟榔作为待人接客、办红白喜事的礼节。缅甸姑娘与小伙子谈情说爱时,如果姑娘亲手将槟榔送给小伙子嚼,那就预示着小伙子已经赢得了姑娘的心。菲律宾的哈努力人用蒌叶裹槟榔,向客人说明欢迎宾客的到来,愿意做长时间的谈话;要是不愿见这位客人,一见面就会把蒌叶一古脑儿倒出来。在马来西亚,男女结婚要送槟榔,新婚夫妇要在婚礼上共食槟榔,用嚼槟榔先苦后甜,来象征新郎新娘会苦尽甜来,幸福地过日子。在新婚之夜,如果槟榔的盛器被新郎打翻,就说明新郎怀疑新娘的贞洁,新娘就会被休掉。越南人办丧事,主人要带槟榔去报丧,出殡时,要带着槟榔盒,随时请送葬者食用。 另外,东南亚人民对盛槟榔的容器十分讲究。从槟榔盒价值大小,可判断一个人的地位。在泰国王储举行封爵大会时,人们送给他的槟榔盒上镶着贵重的红宝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