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四合院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四合院

分类:【传统文化】

汉满等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北京等地,一种四面是屋子、中间是院子的住房建筑形式。房屋和院落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大门多位于住宅东南角。分内、外院。内院北面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是晚辈的住处。周围以走廊联系。正房左右,附有耳房及小跨院,设厨房、杂屋和厕所等。住宅四周,由各座房屋的后墙及围墙所封闭,院内植花木、室内设炕床取暖,内外地面铺方砖。前堂后寝,房院联合,结构方整。

我国传统庭院式住宅式样之一。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建筑布局特点是南北轴线均衡对称。在纵轴线上先布置主要房屋,再在主要房屋两侧或对面布置若干次要房屋,各房屋以走廊或围墙相连,形成一平面为正方形或矩形的封闭整体。一般的,主房坐北朝南的,宅大门位于东南角;主房坐南朝北的,宅大门位于西北角。这种布局方法适合中国封建社会宗法、礼教制度,在安排家庭成员的居住上,体现尊卑、长幼、男女、主仆的区别;同时也利于保证住宅安全,遮避家庭生活的隐私。为防风沙,多在庭院植木栽花,布置成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如一座四合院不能满足居住需要,可向纵深扩展,即沿着纵轴线,在主要或中央庭院前后布置若干庭院,每一庭院称“一进”;也可横向扩展,即在主要庭院左右,再布置若干纵向对称式庭院,称“跨院”,各庭院以走廊或夹道相连;还可纵横双向扩展,如北京故宫,从天安门、端门、午门到外朝三殿和内廷三殿,为庭院纵向扩展,内廷左右则是横向扩展,建有若干小庭院,纵横相配,形成规模宏大的宫殿四合院式布局。由于四合院式布局能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及木构架建筑要求,几千年来,我国南北各地,无论是宫殿、寺庙还是住宅建筑,都广泛地采用这种布局方式。

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是我国北方城市汉族民居建筑的一种传统布局方式。

鸟瞰北京城市,可以看到一条条正东正西,正南正北,横竖笔直的胡同,在胡同与胡同间,相互排比着一座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从而构成了北京这座十分方正的城市,也表明了这座文明古城是经过充分规划,依照棋盘形的蓝图而建成的。而这种规划正是汲取历代帝都的建造经验,体现了我国历代建造城市的传承特色。

“胡同”,这两个字原是蒙古语“虚通”的译音。《析津志》载称:“虚通,本方言。”是1267年元代建大都时沿袭下来的,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所以,北京胡同是久远历史的产物,它反映了北京历史的面貌,是有丰富内容的。

北京有多少胡同? 《析津志》载,当年元大都只有29条 “虚通”。到了明代,除了大街外,原来384条小巷也叫胡同了。明嘉靖《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内城有胡同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光绪年间统计,内城有1200多条,外城有600多条。1946年统计,北京共有胡同3065条。

北京许多胡同富有历史意义。作为元、明、清三代帝都的北京,如司礼监胡同、恭俭胡同、织染局胡同、酒醋局胡同、钟鼓司胡同、惜薪司胡同、蜡库胡同、瓷器库胡同等等,都是历代皇城内府太监的监、局、司、库、作的各衙门所在地,显示了当时皇城的范围。从前众多的衙署也遗留下不少胡同地名,如东厂胡同是明代有的锦衣卫所在地,是太监残害忠良的地方。南、北太常胡同是以太常寺而取名。贡院胡同为明清的考场,等等。许多权贵宅第所在地,也成了胡同名字。如李阁老胡同,《长安客话》说即李东阳居住所在。武定侯胡同为永乐年间功臣郭英的住宅所在。汪家胡同原来居住过清雍正、乾隆时宠臣汪由敦,等等。同时,手艺好的手工业者,买卖公道的商贩,也因居所被人叫熟而慢慢形成了胡同,如刘兰塑胡同、磨刀儿胡同、粉房刘胡同、豆腐陈胡同、砂锅刘胡同等。甚至一般老百姓名字也成了胡同名称,如王老胡同,石老娘胡同、宋姑娘胡同等。据说这类以贫贱者命名的胡同,大大超过权贵者命名的胡同,这是北京胡同值得称道的地方。

四合院,按词意可以推知四面有房屋,当中有院,所以俗称“四合院”。北京四合院历史比胡同早,至迟到汉代,四合院已经逐渐成熟,唐宋时已广泛便用这种居民形式,今天仅能从古画上窥知它的具体型制。从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上,可以看出元代的四合院与现在的相差无几。到明代四合院建筑已臻完整,现在北京的四合院大量是清代建造的。

北京四合院的总体布局风格,都按大街小巷胡同方向兴建,宅门大都开在胡同南北方向,前后大体以占用一个街坊的宽度作为标准,四合院的规模,有大有小。小型四合院,只有一进院子,大型四合院有二进、三进和东西跨院,大的还有花园。不过无论大小,都以中轴线为中心,建造对称房屋。从前到后,有倒座、大门、垂花门、正房、后正房。倒座沿街建筑,不开窗子,五间至六间,左右厢房有三间到五间,垂花门分为外院与内院,外院为一般佣人居住,内院为主人居住,院落房屋用廊子联接,两头也可前后通行。后院有北房,左右建耳房。耳房大都作为厨房、仓库等等。厢房多用作书房、餐室。北京四合院大门都开在东南角,这是自宋代以来受风水影响而产生的,按照八卦“巽”的方向开门,采取“坎宅巽门”的意义,“巽”为东南,向东南角开门以取吉利。自宋后这习俗相沿成风。

四合院大门前后有影壁,当人们出入住宅时,看不到院内的杂乱景物,而用影壁遮挡,有一种静谧吉祥的感觉。四合院大都为封闭式布局,居住其间与外界隔绝,环境十分安宁,便于防火、防盗,适合我国传统的家庭生活方式。

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是北方汉族居住建筑中的典型精华。特别是四合院,从布局到建筑技术与艺术都堪称为代表杰作,充分显示出汉族“前堂后寝”礼制的传统风俗。

汉族、满族传统民间住宅。流行于北京、华北、东北部分地区。一种四面是房屋、中间是院落的民居形式。有大小之分。小四合院只有一个院落,前堂后寝,房院联合,正房供长辈居住,厢房为书房、餐室或为晚辈住房,耳房用作厨房、仓房。有的在大门内设有较狭的外院,作为佣人住所。大四合院多分外院、内院,大门多位于院落东南角,成洞形,旁侧有门房。大门里有影壁(照壁) ,偏西有月亮门,里为外院。外院、内院有砖墙相隔,墙间有二门,多是雕花木刻垂花门,迎面还有四扇屏风门。有方砖铺路,有走廊连通各屋,栽植花木或放置盆景。北面为正房,供长辈居住; 东西厢房为晚辈住处。正房左右附有耳房和小跨院,设有厨房、厕所、杂屋。亦有建有后院、花园的。由于整个院落封闭,所以不对外开窗。一般住宅,墙面、屋顶以灰青色为主色,其他如二门、屋脊、走廊等处可略施彩色。

到了金代,北京民居已经是较为标准的四合院了,其形制可以从丰台区大葆台汉墓附近的一处金代建筑遗址中找到一丝线索。遗址坐西朝东,南北长11米,东西宽10.5米,残留有西房和北房痕迹,西房略高于地面,以长36厘米、宽16~17厘米、厚5厘米的素面灰条砖平铺顺砌垒起后檐墙和铺地砖,砖与砖之间以黄土和白灰勾缝,室内北侧方形青石柱础东北有方形砖灶,残高15厘米,砖砌三面灶壁,中留火膛,膛内有烟熏痕迹。西房前有庭院,院子里残存不连贯东西向6排地砖,院子南北两边仍留有东西向陡砌条砖,应该是院墙残迹。这一建筑据推测应是章宗李妃避暑之地,但其中可见当时民居的大致格局。

李妃避暑台遗址

元代初年,蒙古军攻打中都,民房遭到极大的破坏。战争结束后,许多居民回大都重建家园,而一些贫民则无力再建宅舍,只好占据那些还算完好的废弃寺院、道观暂为居住,就连金朝旧皇宫内也住满了贫民。到至元七年(1270年),大都的在籍居民据统计已达11万余户,40余万人。其中居于都城的大约有6万余户,20余万人。大都新城建成后,两城居民不断增加,最多时达50万~60万人。众多的人口必然需要众多的住房,因此大都宅室极其稠密。此时,城内的汉族民众已经普遍使用四合院的居住格式,多为砖房和土房。虽然每户民宅只能占地八亩(官方规定使得民居面积大致相等),但因贫富不同,所建四合院规格有很大差别。贵族、官员与有钱人家的私宅可有数重院落,正房台基较高,前有轩廊,后有抱厦,东西还各有厢房,豪华宽敞。如后英房遗址就是一处非常讲究的大型住宅,由主院和东西跨院组成,住宅东西宽度近70米,南北长度相当于两条胡同的距离,总面积2000平方米。主院正中偏北是3间正屋和2间耳房共5间,建于基高80厘米的砖石台基上。正屋面阔11.83米,前出轩3间,进深1间,后出廊3间,耳房面阔4.9米,进深7.71米。正房前有东西厢房,院落之间铺以砖道以相互贯通。西院北部存小月台,月

台东南、西南各置一狮角石。东院是一座以工字形平面建筑为主体的院落,南房3间,面阔11.16米,进深4.75米,柱廊3间,间宽3.72米,总长6.32米,北房台基东南和西南各有砖台阶。工字形建筑两侧建有东、西厢房各3间。出土遗物有精美彩画的格子门、滴水、瓦当等瓦木构件,还有精美的瓷器和漆器等生活用品和水晶、玛瑙等玩物摆设。类似的院落内外往往还有不少附加设施,如门外摆放石狮或铁狮的做法就极流行。相反,无钱人家如手工业者、小商贩、平民、闲汉等,只能住前明后暗的长方形筒子房,较为简陋。如一个南宋宦官在宋亡后被带到大都,因病到宫外居住,就仅住一室,起卧饮食都在里面,而屋里只有一个小灶和一张桌子。无独有偶,北京106中学曾发掘出一间低狭的元代房基,房内仅有1灶、1炕和1个石臼,墙壁以碎砖砌成,低洼的地面潮湿不堪。建华铁厂发现的居住遗址是前明后暗的长方形房屋,并列成排,形式相同,两家共用一堵山墙,显然是统一修建的廊房。其他如德胜门内以西遗址、安定门煤厂遗址等,也都是普通劳动人民的住宅。百姓住宅都是自己出资修建,而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宅第则多由政府出资兴建。元大都居民四合院里在冬季已普遍使用火炕取暖,这与当时京郊州县的煤炭开采已足够大都市民日用所需有密切关系。如雍和宫后的三合院居住遗址,屋内四周用砖、土坯围砌成炕,宽的是火炕,有灶膛和烟道,烟囱立在墙外;窄的是实心炕。此种土坯炕在后英房遗址和建华铁厂遗址中均有发现,说明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室内布置形式。

雍和宫元代居住遗址

明代政权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央封建政权,居住在北京的也大多是汉族居民,因此少数民族风格的民居建筑并不多见,普通居民最常用的民居形式还是四合院。大大小小的胡同里,四合院式的住宅鳞次栉比,构成了北京民居最重要的一大特色。这一特点一直保持到清代直至民国时期。清代京师民居几乎全部是四合院式的平面住宅,普通民居一般是中型和小型四合院,府邸、官衙一般多为大四合院,而皇宫禁城,其实也是由若干个规模庞大的四合院组成。

清政府对北京城区房屋实行严格的管理。如内城八旗官兵住房均由政府分拨,规定一品官给房20间,后改为14间;二品官15间,后改为12间;三品官12间,后改为10间;四品官10间,后改为8间;五品官7间,后改为6间;六、七品官4间;八、九品官3间;护军1间,后改为2间;马甲、步甲各1间。官兵住房数量不同,建造规格上也有差别。规定官员宅第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正房、厢房和门面房,不同等级的官员在房子面阔、进深、檐柱高度、用檩多少、顶棚用望板还是铺苇箔等方面享受的待遇都不一样。如一品至三品官都盖正房三间,但总宽度分别为3丈7尺、3丈2尺、3丈1尺;进深分别是2丈7尺、2丈3尺、2丈2尺,檐柱高度分别为1丈5寸、1丈、9尺5寸。顶棚均7檩,钉望板,但一品官房前后出廊。都有厢房6间,门面房各5间、3间、1间,长宽高各不同。五品和六品官都有正房3间,面阔各为3丈1尺、3丈5寸,进深都是1丈8尺,檐柱高9尺,棚顶同是5檩,但一钉望板,一铺苇箔,均无厢房,面房各为3间、1间,规格不一。除官房外,内城旗人常有自己修建或者购买的私房,尤其是大臣官员,其拥有的房产远非朝廷拨给的数目。如康熙年间,京师内城的大臣、庶官、富家所居四合院就大得足够几十户贫民居住。旗人房屋的维修,尤其是在受灾之年往往由国家资助,以保证市容整齐。外城房屋绝大部分由居民自己建造并所有,但也有一些收租官房。清廷对城区房屋的管理主要着眼于市容的整洁,以肃观瞻,明文规定:旗民房屋要保持完整坚固,不得无端拆卖。倘若万不得已要拆卖房屋,只能拆卖院内零碎房屋,临街房屋一概不许拆卖。

多以北屋(冀南一带称堂屋)为上房。根据宅院在村街上的位置和方向,也有以南屋、东屋或西屋为上房的。同时盖有两边的厢房(也称陪房)和下房(和上房相对的房屋)。关于门户的开向,以北屋当上房为例,根据所临街道情况,有以下七种开向。正面(南向)临街,多在下房最东头一间朝南开门;在下房正中间和西头一间开门的也有,但较少。东边临街,在下房最东头一间朝东开门。西边临街,在下房最西头一间朝西开门。北边临街,多在上房西头一间向北开门,在上房东头一间开门的也有,但较少。茅房(厕所)一般在院内,是露天的,其位置多在下房的东山墙或西山墙下。比如在东南角不论向南还是向东开门,茅房一般都在西南角。如在西南角不论向南还是向西开门,茅房一般在东南角。

旧时,井陉县、蔚县四合院民居中,有在四合院内套左、右两个跨院的,大门设在正中,入门处设有五福影壁,影壁两侧建东、西两个跨院,盖有门楼。

在院子中间贯通左右盖一栋房,院落正中间一间开作过厅,形成了两进院落,依次类推。多进院落的门户一般开在下房正中间。邯郸市邯山区马头镇胡家,清朝时家里有人在朝中任御前侍卫,受过清帝的赏赐,所以在原籍马头镇盖了座九门相照的九进宅院。

蔚县旧时民居院落有二进二出、三进三出的九连环式套院,通常设有过厅、书房、账房、客厅等。暖泉镇西古堡村张家九连环式院落是这类院落的代表。

四合院和多进院是旧时富户的宅院形式。

清中叶以后的满族住宅,一般有四方形的宽敞院落,其中坐北向南的房子多为正房,通常为三间,或五间,每间长4米左右,中间开门,进门为堂屋,内置锅、灶、饮食用具。西间为大,称上屋,一般由家中长辈居住,东屋多晚辈人居住。院子的左右筑有东西厢房,西厢房多为碾磨房和放零杂物品的仓库;东厢房一般存粮,人口多的也住人。有东西厢房的人家,再砌墙修大院,前有门楼,则为四合院。在农村,这种院子多用柞木细杆围成,俗称“障子”。农家的大门,一般只有两根竖柱、两扇大门,俗称“门楼子”。近世满族普通人家除了正房,一般只有一个仓房。

四合院布局流行于山东各地。在邹平等地,四合院被称为“四合房”。这种院落布局以正房为核心,沿正房山墙延伸,向后连接与正房平行的后院墙形成后院,向前则形成前院。前院有东西厢房,临街处盖有南屋(有的地方称南屋为“倒厅”)。在胶东地区,有的人家或不设西厢,或不建东厢,而在东西厢房处盖有栏圈。这样的四合院,一般进大门处都有照壁,转过照壁便是“天井”。

乡村院落

四合院的形式也有多种多样。过去有连套四合院。其布局是大门开在南屋的正中间,迎门建有照壁,照壁后天井中筑南北院墙,从而将本来较大的一个四合院分为东西两院。此种院落实际上是四合院的复合形式,大都出于为分家析产考虑而建立。这样,合则为一整体大型四合院,分则为小型四合院,一般为有两子以上之家所采用。

在临朐县,四合院有“大四合”、“小四合”、“二进院”、“三进院”等数种。“大四合”的布局一般为正房三间,正房两头各接两间,称为“厢房”。在厢房位置上建东西房各三间,称为“住房”。南屋正中三间作为厨房,东头两间位置上建大门,西头两间位置上建栏圈,称为“栏”。“小四合”一般为正房三间,两头厢房各一间,东西“住房”各三间,南屋两间或三间,大门与栏圈各一间。“二进院”是将“大四合”的大门变做二道门,前边另辟一小院,再开一大门。“三进院”则是“大四合”的连续,为三个“大四合院”南北串联而形成。

在胶东地区,四合院的布局也有不同,最明显之处则在于正房间数、大门所在位置及前后院等。其正房间数有三间、五间或七间不等。大门位置或在院落东南角,或在院落西南角,也有在东厢或西厢南端的。胶东特别是黄县、蓬莱一带,从前建房一定要有前后两院,即使宅地再紧张,也要在正房后留出数尺之地,筑起后墙而成一个狭窄的后院。这种后院并无多大用处,且后墙又遮挡光线,但当地习俗认为,无后院“不成住处”。

是天津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国传统建筑庭院布局的一种方式。它是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建筑,对面和两侧安排次要建筑,形成平面为四方形或矩形的院落,四周用围墙封闭。一般四合院都是坐北朝南,故以北房为上房,东西两面房屋为厢房,南房中间部位或东南部位开大门。大门的门楼是最讲究的建筑,象征着财势和地位。门外两侧有圆形或方形的石墩,俗称“门墩儿”,大门中间是条石台阶,有的大门前设有一对石狮子,使宅院的门楼更加威严。进大门后是过道儿,因与南房平行,故有顶。过道儿内设门房,门房对面沿墙壁处置春凳,俗称“懒凳”。大门迎面是影壁。影壁西侧设一道门,俗称“二道门子”,也叫“屏门”。有的二道门子安装垂花门。进院后,东、北、西三面均有三面转的穿心廊(也有的没有),有台阶二蹬(民间将台阶的“层”俗称“蹬”)。在东、西厢房房山墙下与北方交界处设有两间小房,东面为厨房,西面为厕所。院内讲究方砖墁地,盆(或桶)栽花。夏天院中可搭起高高的天棚,起遮阳的作用。

四合院

即四面是房,中间是天井的民居形式,这种院落通常前面为门房,如果后边的楼房是3大间,那么前面的门房就修5小间。所谓门房,顾名思义自然是留作开门用的,但它的用途又不仅限于作进出口的通道。它既可住人,也可作为经营商业的铺面,通常是居中的3间住人,多为子媳的寝卧之处,两边的两个单间,东边的1间开门,西边的1间作厕所。也有的四合院将厅房盖在前面,厅房又分客厅和过厅两种,客厅作会客、迎客之用,一般不住人;过厅作为连接后面房屋的通道,也不住人。院落中间为两对面的厦房,也称厢房,厢房因光线不好,特别是东厢房夏季西晒,不宜居住,富户大多以东厢房存粮储物和作厨房,以西厢房居住佣工和作马厩。厢房的作用和地位虽然没有厅房和楼房那么重要,但作为整体建筑的配套设施,也要讲究和谐统一、两边对称,不可只建一面。韩城市有句民谣: “有西没东,家无长兄 (长子死得早); 有东没西,家无长妻 (大儿媳死得早)。” 可见人们对厢房的重视。最后面的是庵间大房,这是长辈的起居之处,也是整个院落的重点建筑,不仅房屋宽敞高大,而且所需的梁、檩、柱等,都要用质坚纹细、经久耐用的优质木材,在施工上也要精益求精。这3间大房,两侧的两间住人,中间的一间称堂屋,其主要用途有三: 一是在堂屋正中靠背墙的地方安放祖宗牌位,专门敬祀天地和祖神; 二是在筹办婚丧大事或庆祝寿诞时,利用它作为举行仪式的场所; 三是在重要节日欢宴宾客之用。堂屋一般不作居室,平时空着。至于利用堂屋存放粮食之类,只有少数土地宽裕的人家才这样做。四合院又有大小之分,小四合院只有一个院落,前堂后寝,房院联合。大四合院分外院、内院,内外两院之间有砖墙相隔,并建有走廊通往各屋。因四合院的地盘方整,平面形状像是一颗印,故而称它为 “一口印”。又因它房与房的转角处联结为槽凳,下雨时上下两对水柱,形成四股粗水流到堂前,故又称 “四水到堂”。

四合院 (李永杰 绘)

陕西的四合院以韩城市党家村的为最典型,保存得也最完整。这个村270户人家,住四合院的就有220户。最早的四合院建于元代至顺二年 (1331年),一般占地0.4亩左右,呈长方形,南为门房,北为厅房,门房为宾,厅房为主,取贵主配贤宾之意。两边配建厢房,构成矩形闭合体。院落布局讲究运用八卦图中的方位定位。八卦的方位是西北为乾卦,西南为坤卦,东为震卦,东南为巽卦,北为坎卦,南为离卦,东北为艮卦,西为兑卦。而八卦中的属性乾卦与兑卦属金,离卦属火,震卦与巽卦属木,坎卦属水,艮卦与坤卦属土。以卦象而言,乾和坤代表天和地,艮和兑代表山和泽,坎和离代表水和火,震和巽代表雷和风。古人就是用八卦的方位和属性来解释世间万物的,故而人的居室安排也要运用八种命卦的吉祥方位来划定。首定大门,次定厨房,再定厕所和马厩。以巽、坤相伍为邻,把门开在门房的右侧,人们就称这种门为 “巽字门”。厨房位置的安排也有一定之规,一般设在与门相近的东厢房内,门为主,灶为从,所谓 “移门挪灶”,就说明了门和灶的主从关系。厕所设在西南或东北。房屋间数多取奇数,按阴阳学说单数为阳,双数为阴,故厅房为3大间,门房为5小间,两侧厢房各为3间或5间。房顶以板筒瓦包沟,一律四檐八滴水,雕梁画栋,色彩斑斓。多数建筑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代雍容俊秀的风貌,被国内外专家誉为 “民居瑰宝”、“民居建筑中的活化石”。

陕北地广人稀,宅与宅之间都相隔一段距离,只有少数人家院墙毗连相接,靠崖处凿洞为窑,前面盖房,一般有两进院的假四合、假三合,进了大门是空院,内种果树或蔬菜。进了二门上边是窑,两边是厦,一坡流水,俗称撅尻子厦子。有的南北是窑,中间两边是厦房,构成四合式天井。富裕户有门房,窑檐上要接出檐头,檐下为走廊,俗叫出厦。走廊一般宽3~5尺,天阴下雨,雨丝儿湿不了窗户纸。权贵人家住土城,里面是窑洞,前面插出厦房,垣墙上可行人,转角处有角楼,窨子数里通沟崖,叫崖窑。崖窑里有水井,有仓库,还有碾磨房,遇匪患便于防守抵御,至今虽不住人,但在崖畔上仍可见其遗迹。

在封建社会里,宗法制度极为森严,一个家庭虽然为一个共同生活团体,但对孝悌伦理却极为重视,处理一切关系都要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这一原则反映在居住上则是“父上子下,哥东弟西,长子不离老院子”。若是东西向的房屋,则为哥南弟北。祖父母去世,同辈兄弟分居,也照此规行事,若须迁出居住的,则为弟弟迁出,长子因是继承家产的主管人,故要留在老宅。若长子已死,长孙则为承重孙,可以取代长子的地位。另外按照陕西各地的乡俗,父母年迈,儿子分家,父母不是随长子生活,就是随幼子生活,故而也有把幼子留在老院子的。

在传统的民居院落中,四合院备受推崇,多数为富裕家庭所建。大体布局、构造和风格与北京、天津、保定的四合院相类似。以正厅、厢房、倒座、门楼四部分组成,大门开于东南(按阴阳五行说“坎宅巽门”,巽的八卦符号为“三”,基向为东南,代表风,取其出入畅达、通行无阻之意)。入大门迎影壁折西进入内院,左右为厢房,北面为正房。现以襄汾县丁村民居中的四合院为例作简要介绍。

铁钉包门 (郭 悱 摄)

丁村民居的正面是厅堂或楼房,坐北朝南,高大气派,为一院之冠。但丁村民居的厅堂或楼房却从不住人,其用途是供神碉,做库房,红白喜事作为接待宴请宾客的场所,这与专住北房的习俗大有不同。丁村民居的厢房是主要的住宿处,为三间二室阁楼式建筑,楼上为储藏室,楼下住人。炕的面积较大,约占全室的三分之二,后墙设灶与炕相连,烟火通过烟道巡贯全炕,再经墙角烟囱喷出。山墙部皆开大龛以贮被褥,悬挂帷幔遮挡。后墙灶台上方亦开一龛,龛中架一木板分为上下层,上层供奉灶君、财神,下层放置碗筷食具。在火炕下根筑有“鞋窑”、“便盆窑”,后墙上开有“灯盏窑”,前墙根砌有供猫出入的“猫道”。大门以拱券式居多,有的在门板上包一层铁皮,并镶钉乳头盖钉,多者大钉220枚,小钉3500枚。门墩卧鼓,石狮对列。门额上多有浮雕题字,两字的有:钟秀、凝瑞、积善、敦化、崇礼、呈祥、书馨、耕读等等。三字的有:居之安、惟孝悌、庆有余、和为贵等等;四字的有:时和年丰、吉庆有余、柴门照秀、耕读传家、居仁由义等等。近年新增的有“振兴中华”、“勤劳致富”、“科技兴家”等。四合院的门楼、山墙、影壁、走廊等处,多有雕绘的虫鸟花鱼的吉祥图案,如 “喜禄封侯”、“马上平安”、“琴棋书画”、“渔樵耕读”、“三羊开泰”、“喜鹊登梅”、“吉庆有余”等。有的还刻有戏剧故事和民间社火,如丁村有一座乾隆五十四年(1786年)修建的民居,在中厅栏板上雕刻有《宁武关》、《岳母刺字》、《周仁献嫂》等戏剧故事,在大门廊的栏板上雕刻有“跑竹马”、“放风筝”、“狮子舞”、“大头和尚”、“司马光砸缸”等民间社火内容。又如保德县马家滩村民国初年的一所宅院,正房木雕是步枪交架图案,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房主的向往。有的还在墙体的适当部位镶嵌石刻对联:“庭中寻杵答,牖下听鸡语”,“门第清高先世德,衣冠简朴古风存”。

现仍完好的文水县信贤村文姓四合院,系明代建筑,古朴坚固,极少装饰。正房有露面石条根基,高出地面三尺。四面院墙以砖实砌,有垛口花栏,封闭严实,俗称“闷房院”。正房三间,一明两暗,墙厚1米,入深5米,平顶铺砖,前檐有滴水,窗户较小呈半圆形。东西厢房为卧室,盘有前炕墙。挑角门楼,五级台阶。

晋北代县一带的四合院,正房三间为主房,主房两侧配耳房各一间或两间;东西房为配房,对称;南房三间称“对庭”,对庭左侧为大门,进门迎面紧贴东房山墙建照壁,对庭右侧建厕所。

晋西北河曲一带的四合院,院落较小但结构紧凑,四方位均讲对称,房屋间阔不过8尺,进深不过13尺。北房多为七间,东西房各四间,两侧建厨房。南房三间出檐,两侧为库房、厕所。院落多为两重门,称大门、二门,中有照壁。北房中间三间为客厅,两侧各两间为卧室和书房,东西房为子媳所居。

汉族四合院中,除了四面的房屋外,还有四个角子:大门占一角,设大门和二门各一,两门之间为一天井。进大门迎面的照壁上常用红漆写一个很大的“福”字,四角还绘有“蝙蝠”图样(取“福”字谐音),表示吉祥、幸福,或绘有“松鹤延年”等其他吉祥图案。有功名的人家,在这面墙上还悬有如“岁进士”、“父子同科”等匾额。厨房占一角,内有灶火、案板、水缸、碗柜等。杂物占一角,可置煤炭、柴火等杂物。厕所亦占一角,以前多为旱厕。

主房陈设:主房的房门前一般装一个双扇的风门,起防风和装饰作用。一般,中间为堂屋,靠墙立有面柜,面柜前面有供桌,两把木椅分置左右。面柜为长方形,里面可放面粉、食物。面柜上面的两头设灶龛、佛堂或祖先牌位等。供桌为正方形,逢年过节时,案头供放馒头、干鲜果品及香炉、净水盅儿、蜡台等物。平常来客人时宾主分坐桌的两旁,桌上放置茶点之类。堂屋后墙正中往往悬挂大型字画,如“福禄寿星”、“财神”、“钟馗”像或者是“福”、“寿”、“虎”等字,谓之“中堂”。中堂两侧配有对联。堂屋两边的两间房用木板作隔墙,名曰“板壁”,设双扇大门。这两间是卧室,向阳、略大、设备好一点的那间叫“大头儿”,为老年人居住;稍次的一间叫“小头儿”,为年轻人居住。卧室内有炕,用木框、木板做成,煨以煤末、马粪等,非常暖和,炕上铺以羊毛炕毯。一般中上收入家庭有机织毛毯、栽毛毯子等,经济状况稍次的人家则铺羊毛毡。被子一般为布面或绸缎面,内装以羊毛,异常轻暖。

一般人家均有长方形的面柜,正方形的米柜、炕桌(一种短腿方桌,放在炕上用),这种家具在现代城市居民家庭已不多见,而在青海农村则家家都有。一家老少坐在暖烘烘的炕上,围坐在炕桌旁饮食品茗真可谓其乐融融。另外,家中还有方桌、立柜、门箱(长方体,正面有双扇门),木椅、躺椅、杌凳(四方凳),有的人家还备有圆桌面、月牙凳子(凳面呈扇形,几个即可围成一个圆圈)等。旧时人家还有书架炕柜。这是一种放在炕上的颇为别致的家具,用上好的尖叶柳木做成,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书架,用雕花精致的木板装在两侧,里面可放书籍、小摆设等;下层为双扇门的门箱,可放衣物、针线等。制作精细的书架炕柜,有雕花的饰边,也绘有山水、人物、花鸟等图画。这种书架炕柜过去通常为女儿出嫁时珍贵的陪嫁物,故一般多请高手木匠制作、知名画匠描绘。绘画的人物故事多取材于《红楼梦》、《西厢记》以及唐宋传奇故事《今古奇观》中的爱情故事等,用单线勾勒,不施彩,好似一套精美的连环画。人们躺在炕上休息时,观赏这种民间艺术,更觉兴味无穷。

旧时,庭院的中央用砖或土块砌成一个高约1.5米,边为30厘米的长方体神龛,名曰“中宫”。其上端是一间40厘米见方、小巧玲珑的微型小庙,供奉土地爷,民间歇后语说“土地爷的庙――上下一间”,即指此。多数人家在庭院中用小花墙围成小花圃,种植一些花草,如牡丹、芍药、萱草、龙爪(百合)等。暮春初夏,花香蜂舞,颇为赏心悦目。也有种植探春、小叶丁香、紫竹等木本花木的。

从青海城镇居民的居住习惯上看,带有某种南国人家经营园林的传统,这表现在小户人家庭院中常经营花圃,可称为微型花园;中上等人家则在紧连庭院前后的地方建造小型花园。就以西宁城而言,其城垣建筑在明朝洪武年间周长只有4.75公里,而这种小型园林则星罗棋布,有二三十家,小者几分地,大者一二亩地。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