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川方言的分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四川方言的分区分类:【地域文化】 四川方言有着一般的地域方言的特征。但从详细的语言特征讲,四川方言还可以分成更小的支系。习惯上,把四川方言分成川东方言和川西方言。这些方言的差异更能体现历史变迁过程中的文化影响。 一般讲,川西方言地区包括了川西、川南、川中地区;川东方言包括了川东、川北地区。翟时雨在《汉语方言与方言调查》中认为:“川西、川南、川中――保持古音较多,可以说是语音的‘稳定区’。……川东、川北――保持古音较少,可以说是语音的‘发展区’。”这种从语言学角度区分的方言区,虽然冠以“稳定区”和“发展区”的名称,但从地域上讲,又与古巴蜀国的区划有惊人的一致。从这点看,四川方言的内部区分与历史上的巴蜀语言有关。川西、川南、川中是蜀国领地,秦灭巴蜀之后,大批蜀族迁入川南,保留蜀语特征较为明显。从文化的角度讲,可以视为古蜀语区。川东、川北则一直是巴国属地,巴语特征较明显,可视为古巴语区。虽然四川方言是以当时中原方言为主体,融合了巴蜀语言的某些特征形成的,但在古巴语区和古蜀语区所融合的方言特征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川东方言和川西方言的差别。 川东方言常以重庆方言为代表,具有较突出的巴语特征。重庆方言发音干脆、硬性,在语言上带有强悍、阳刚的特征。这与巴人的生活方式与习性相一致。从这里的环境看,大部分地区是深丘和大山,土地较为贫瘠,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人们必须勇于奋斗才能生存。因而,在语言上也就具有阳刚之气。而巴人最初生活在楚地,只是由于楚国的强大,才被迫西迁入蜀。因而,巴语带有楚音应是预料之中。巴蜀地区极为封闭,中原入川一般只有两条通道,一条是巴蜀古栈道,一条是长江三峡。由于经三峡入川迅速、方便,交流的道路就集中于长江三峡。三峡通道又直接与楚地相联,交往十分方便,语言相近是必然的结果。到目前为止,武汉话与重庆话有较多的相似之处,这反映了楚方言对川东方言的影响。 川西方言以成都方言为代表。成都方言发音婉转,具有吟唱风味,颇具阴柔之美。成都地区物产丰富,人口稠密,是巴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成都方言带有官话性质。同时成都地区与川中地区的交往十分密切,受到中原文化影响也较大,因而形成的成都方言与中原官话十分接近。在北方方言语系中,成都方言最易被北方人听懂。可以说,成都方言是一种标准化的四川官话。 但正因为如此,以成都方言代表川西方言就不完全准确。因为,成都方言受到蜀语言的影响是较少的,它更接近中原官话。具有一定特色的川西方言是乐山方言、宜宾方言。这两地方言十分接近,几乎分辨不出明显的差异。但是,乐山方言与成都方言之间,无论是在发音上还是在方言词汇上都有明显的区别,可以说,乐山方言是四川方言的一个分支,是受古蜀语较大影响的方言,从中可以看到较多的古蜀语特征。 在四川的方言朗诵中,有一则幽默小段,即用乐山方言朗诵:“四川一百零八县,县县都有土音,只有乐山莫得,有也是点把点。”当人们把成都方言当成标准官话,那么乐山方言中的土音就显得十分浓厚,而不只是“点把点”的表现。把有浓厚土音的方言称为没有,就显得“夜郎自大”,由此而体现了幽默感。但这小段的前提是:成都方言是标准的四川方言。如果以蜀语为标准,那么这段方言朗诵则是十分正确的。从历史变迁看,乐山方言可能正是标准的蜀语,最少受外地影响。成都方言中,蜀语的特征已经显著减少,更多受到了北方官话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乐山方言是真正的川西方言的代表。 翟时雨在划分巴蜀方言区域时,按照古入声的有无,分成了川西方言和川东方言。川西方言则是包含有古音的方言,川东方言则已无古音。这是因为川西地区紧邻少数民族地区,受到其他方言影响较小,而川东地区紧接楚地,陕西地区,受其他汉语方言影响较大。值得注意的是,川西的古音区中,并不包括成都地区。成都方言是川西中无古音的方言之一。可见成都不同于受蜀语影响的乐山地区,成都方言具有独自的特点。因而用乐山方言代表川西方言是适宜的。 综上所述,四川方言划成三个地区更为适宜:以重庆为中心的受巴语影响的川东方言区,以乐山为中心的受蜀语影响的川西方言区,以成都为中心的成都方言区。四川各地方言都可以归到以上三类之中。在这三个中心方言区的交汇地区,也会形成演变融合的方言。例如内江、自贡、仁寿等地,受到几个方言区方言特征的共同影响,有较为特异的语音、词汇,但一般不将这些地方视为独立的方言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