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祖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四祖寺分类:【传统文化】 位于黄梅县城西北17.5公里的西山腰,为佛教禅宗四祖道信的道场。始建于隋代,原寺建筑规模宏大。后几经兵燹,现存有唐代的毗卢塔、鲁班亭,元代的灵润桥,清代重修的四祖殿和慈云阁等。这里既是佛教胜地,又有旅游佳景,名胜古迹有授法洞、单锡泉、洗笔池、石鱼矶、钓鱼台、瀑布飞溅以及历代名人诗词的刻石等。 又名正觉寺、双峰寺,位于县城西15公里的双峰山腰。据载为唐初大医禅宗四祖道信道场,故名。其寺规模宏大,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祖爷殿等,四周有地藏、大悲、华严等殿,另有地藏楼、钟鼓楼、毗卢塔、传法洞、慈云阁、鲁班亭、灵润桥等建筑,及历代名人题词刻石。寺依山傍洞,山如双剑直插云霄,瀑布飞溅,风景如画。唐诗人张钓赞云:“月明如水山头寺,仰面看天石也行。夜静深廊人语定,一枝松动鹤来声。”(《双峰寺》) 在湖北省黄梅县城西北约15公里处,高峻的考田山和袁角山之间,有一座苍翠的山峰,此山因双峰壁立,故叫双峰山。又因山形叫破额山、破头山。还因其位于县城之西,俗称西山。禅宗四祖寺就坐落在西山半腰。 四祖寺又名正觉院。据《黄梅县志》载,四祖道信得法于三祖僧璨,卓锡西山。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建寺,作为道场。自唐至清,香火不断。唐宋盛极一时,有殿堂楼阁800多间,僧侣千余人,还先后出了一百多名高僧,每年朝山的香客数以万计。元至顺年间(1330-1332年),敕赐师号曰:妙智正觉禅师。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祖顶出火,像与寺俱焚,荆王铸像重建。万历年间(1573-1619年),寺坍塌,御史王珙复建。清咸丰四年(1854年)冬,毁于兵灾。光绪年间(1875-1908年)复修。 四祖寺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祖师殿、课诵殿、地藏殿、大悲阁、慈云阁、地藏楼等。附属建筑有毗卢塔、引路洞、传法洞、鲁班亭、灵润桥等20余座大型建筑物。 四祖道信禅师(580-651年),隋末唐初人,俗姓司马,原籍河内(今河南沁阳)。其父司马申任永宁县(今武穴市)第一任县令,其母徐太。道信于太建十二年(580年)三月三日生于其父任所。道信14岁向三祖僧璨求法,随侍三祖,服了9年的劳役,方传衣法。传法偈云:“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道信得承衣钵,成为禅宗四祖。道信禅师不仅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还精通医术。隋末唐初,瘟疫流行,饿殍遍野,道信一瓶一钵奔走四方,为民治病。后每年三月三日,成为当地百姓祭祀四祖道信禅师的隆重节日。至今沿袭,流传不衰。 太虚法师在其著作《中国佛学?僧璨至弘忍》中写道:“从僧璨到弘忍,中间还有四祖道信。道信曾六十年肋不着席,可以想见他的精进了。他住破头山,山里有一种松老人,要从他出家,他说你现在老了,必欲出家,可俟再世。多年后,有一天到黄梅县去,路上遇见一小儿,他问小儿何姓,小儿说:‘性即有,不是常性。’他又问何姓,小儿说:‘是佛性!’又问:‘你没姓吗?’小儿说:‘性空故!’于是他就知道这小孩即是向者(从前)要从他出家的那个老人转世。原来那位老人因受了他的激发,死时在一条河边上,向一位洗衣服的处女‘借宿’。这位女子并不知道他的用意,答云:‘要问父母’。老人说:你答应一声便可。处女便糊里糊涂地答应了,于是老人便投胎于这位处女了,处女既怀了孕,就被他的父母所发觉,认为是辱败门庭,就把她赶出家门。后来这个女子沿途乞化,生了小孩,这就是道信所遇到的这个小孩了。因为他没父亲,所以他也就说不出他姓什么。道信既知道这个小儿来历,于是就问他的母亲让他出家。他的母亲因感于行乞的不便,所以就很慷慨地许他出家了。道信既然得了小儿,于是待长成时,就把衣钵传给他了,传法偈云:‘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性不合,当生生不生’。……四祖的嫡嗣是弘忍,弘忍就是五祖,也就是那个无姓小孩。后来在黄梅东山即五祖山,成立了东山禅风,座下常数百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