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回屯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回屯

分类:【传统文化】

清代在新疆屯田形式之一。乾隆二十五年(1760),阿克苏办事大臣阿桂率兵去伊犁驻扎并屯田。同时从阿克苏、乌什、赛里木、拜城、库车、沙雅尔等地迁移维吾尔族三百户,喀喇沙尔、库尔勒等地的维吾尔族二百户,总共五百户。由国家发给农具、籽种与口粮,计户不计丁,计籽种不计亩。秋后,向国家交纳粮石,每户岁纳十六石余,共有粮额十万石。回户分为屯,建宁远城以居之,以阿奇木伯克管辖回屯事务。迄三十三年(1768),伊犁屯田的维吾尔族农民共有六千三百八十三户。

清代新疆屯田

*

种类之一,性质属民屯,有哈密、吐鲁番回屯与伊犁回屯两种。

康熙三十五年(1696)、五十九年(1720)哈密、吐鲁番维吾尔人率先归附,随清军屯田纳粮,是为哈密、吐鲁番回屯。清朝或仿西路民屯制度,贷借屯户牛、骡、口粮、耔种,屯田收获官民按四六分成,即清政府直接以地主身份将土地租佃给维吾尔农民屯种,直接收取“课税与地租合而为一”的实物地租;或有以“每粮一石,赏银一两”的形式吸取屯粮,用于驻军。哈密、吐鲁番回屯成效卓著,清政府对其首领封官晋爵,并在哈密维吾尔中建立了八旗牛录。

伊犁回屯开始于清朝统一新疆之后。在此之前,南疆维吾尔人被准噶尔部统治者迁至伊犁种地纳粮,由此伊犁维吾尔人又称“塔哩雅沁

”*

,即“种地人”。清朝循准噶尔旧例,从天山南路招募维吾尔人至伊犁河谷屯田,是为伊犁回屯。至乾隆三十三年(1768)伊犁回屯凡九屯,达六千余户。实行与南疆相同的社会组织形式,以伯克制管理,设三品阿奇木伯克

*

、伊什罕伯克

*

各一员,驻宁远城

*

总理回屯一切事务,以下设四品至七品各级伯克85名分掌回屯各项事务,每百户为一基本单位由玉资伯克

*

统领,每一屯点构成一个维吾尔族聚落――回庄。清政府从信任的维吾尔上层中任命或调任,并岁支数量不等的养廉银

*

和燕齐

*

。移徙当年官给耔种、口粮,第一年收获后即停止。授田方式沿袭南疆传统习惯,“论耔种,不计顷亩”,实行定额租制。纳粮按第一年法定下种量所获的40%即16石粗粮计,作为定额上缴官府,以后多种不限,盈余者听其自取。上缴屯粮用于支放当地驻防八旗兵口粮。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已占支放总数62%,成为新疆军府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之一。伊犁回屯租率虽高,但土地等官给又别无扰累,再加上伊犁河谷地水的条件极佳,生活较为稳定,对于南疆贫困维吾尔人有一定吸引力。同治年间沙俄侵入伊犁,后归还伊犁时几乎将该地塔哩雅沁全部劫走,伊犁回屯从此销声匿迹。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