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回族饲养家畜的方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回族饲养家畜的方法分类:【中国民俗】 有放牧、舍饲和半舍饲等多种,一般为露天饲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推行科学养畜,改进了饲养方法和畜圈建设。牛、马、驴、骡、驼等役用大家畜以建棚圈舍饲为主,早、中、晚各喂一次,并添夜草一次,使役间隙组织放牧,地点多在荒地、河滩地。冬季全舍饲,夏秋季饲料以青草为主,冬季舍饲干草。补喂精饲料根据畜种、季节、强弱及使役情况而有别。精饲料有玉米、高粱、豆类和糠麸等,粗饲料有稻草、糜草、谷草、豆秆、籽衣等。青饲料主要是各种可食野草、青玉米秆、苜蓿等。回族人民总结出“三勤”(勤垫圈、勤添草、勤扫槽)、“四净”(槽净、草净、圈净、水净)和分槽喂养、寸草三刀、粗料细喂、加喂夜草等饲养经验。骆驼一般夏秋季组群上山放牧,冬春季使役。营运役驼白天赶路,夜晚休息饲喂,兼饲粗精草料,补饲食盐,喂养精细。农用役 铡草 (王维德 石贵宝 摄) 放牧是宁夏回族养殖业的主要方法。羊每年放牧时间占全年95%以上,牛、马、骡、驴、驼每年放牧时间也占全年50%左右。山坡、草原、河滩宽阔地区的大家畜,收圈时间短,有的任其昼夜采食。川区养羊以舍饲、半舍饲半放牧为主,根据不同的饲养阶段,分别饲以青鲜饲草和干草,育肥阶段加喂精料,有半熟黄米、大豆、玉米、糠麸、胡萝卜等。山区羊群长年放牧,早出晚收,一般150只为一群,多的可达200~300只一群,可山绵混群,公母比例为1∶10~1∶20。夏秋季每日饮水一次,冬季或缺水地区隔日一次。冬春季对怀孕、乏、弱羊只进行精料或饲草补饲。夏秋粮食收获后,山区羊群有移牧川区抢茬揽膘的习俗。 牧羊 (陈长祥 摄) 宁夏回族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牧羊经验,有谚“春放避风湾,夏季放高山,秋收放地边,冬天放平川”。有的简单概括为“抢青”、“消暑”、“抢茬”、“窝冬”;有的简要总结为“冬放暖窝春放洼,夏放岭头秋放茬,牲畜骨硬膘分满,干旱灾害也不怕”。羊的放牧队形也根据季节和草情有所区别。春季牧草量小,主要防止羊争先抢吃和乏羊掉队,牧人须在羊群前后左右巡视,挡住头羊,使羊群排列成“一”字横队,缓缓前进,啃青采枯,叫做“一条鞭”。夏季牧草丛生,羊易吃饱,到达放牧地点后,要将羊群散开,任其自由采食,牧人居高监牧,叫做“满天星”。秋季多吃结籽牧草,或在起伏不平的牧地放牧,牧人居中拦挡,收放两头,羊群左右呈弧形,叫做“一张弓”或“簸箕口”。冬季天冷,羊多在阳坡围成半方半圆的队列放牧,叫做“八卦阵”。放牧山羊则有“二郎担山”等队形。 宁夏饲养牲畜的圈棚形式一是硬棚圈,又叫暖圈,用椽檩搭盖永久性柴草庵或泥棚,川区多用此法。二是双层夹道圈,形如“回”字,即在原圈墙外再筑一道土墙,间隔6~8尺,内外两墙均压上柴捆,形成“回”字走廊,遇风雪时羊入廊避寒,滩区多用。三是圈套窑,是用土墙围成的土窑,形如“凸”字,牲畜热天在外凉场,冬天进窑避寒,多见于山区。四是压柴圈,用1米多长的沙蒿等草捆压在圈墙上,使圈内四周形成1郾5~2尺的柴草檐,用以避雪挡寒。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