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回王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回王墓

分类:【地域文化】

位于新疆哈密市回城乡西1公里处。维吾尔族人称“阿勒同勒克”,意为“黄金之地”。是一处哈密历代回王及王室成员的墓葬建筑群。规模宏大、壮观,共占地20亩。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哈密回王是清代哈密维吾尔族的地方封建领主,其统治时间最长,影响最大。自康熙三十六年(1697)第一代回王额贝都拉受封起,至民国十九年(1930)末代回王沙木胡索特去世止,历传9代,共223年。在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哈密回王主要依靠清政府维护自己的统治,使之不仅独立于地方政府,而且集政权、神权于一身,并不遗余力,镇压人民反抗,因此,倍受朝廷的赏识,从王公、贝子、贝勒一直晋升到和硕亲王,爵位“世袭罔替”。民国初年,袁世凯还赐给哈密回王双亲王的头衔。因哈密地理位置优越,接受内地文化的影响较多,在清政府稳定新疆、维护祖国统一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哈密回王是清代哈密维吾尔地方政权头目的统称。实际上只是到了额贝都拉曾孙玉素甫时才封为郡王,至第七世回王伯锡尔死后又被追封为亲王。现存回王墓建筑群中,处于突出地位的高大建筑物是七世回王伯锡尔的大拱拜。伯锡尔于清嘉庆十八年 (1813) 袭位, 道光十二年 (1832) 晋封为郡王, 同治三年 (1864) 赐亲王衔, 同治六年 (1867) 被农民起义军处死, 第二年追封和硕亲王。其拱拜建筑年代目前有三种说法:一是七世回王伯锡尔在位时, 派专人去喀什绘制阿帕克和卓麻札图样及模型, 聘请工匠在哈密烧制砖瓦,费时20年, 于道光二十年 (1840) 完工。二是根据萧雄 《西疆杂述诗》 记载: 伯锡尔死后, “奉旨晋封亲王, 并赏银十二万两 (系两万两之误―― 《哈密县志》 注), 修城暨墓”。三是根据 《尧乐博斯回忆录》:伯锡尔死后, 朝廷 “拨专款, 由北京运来砖瓦, 砌建了五立方丈阿拉伯式的穹形坟墓”。按后两种说法,伯锡尔拱拜当建于清光绪初年。拱拜高7.8米, 下部呈长方形, 东西长20米, 南北宽15米。上部以垣墙支撑着巨大的穹隆顶, 四角修筑塔柱。门朝西开, 为尖拱式, 两侧各配以四个小型尖拱壁龛。外部垣墙镶砌蓝花祥云白底玻璃砖及绿花祥云白底玻璃砖构成图案, 鲜艳夺目, 增辉溢彩。墓门两侧塔柱中空, 有台阶盘旋而上, 可至墓顶。穹隆顶四周有平台, 并用矮墙围护, 登临其上, 可眺望四野, 景物尽收眼底, 内部通体粉白并印有蓝色花祥云团花, 上开四窗。墓内埋葬着七世回王伯锡尔及大小福晋, 八世回王默哈莫特及其王妃、王族等40人。第二部分位于七世回王伯锡尔拱拜南侧, 原有木质亭式拱拜5座, 东西排列, 现仅存2座。东部1座为九世回王沙木胡索特拱拜, 西部1座为台吉拱拜。沙木胡索特于清光绪八年(1882) 承袭亲王衔位, 民国四年 (1915) 袁世凯给沙木胡索特颁发一等嘉禾章, 授翊卫使, 赐双亲王头衔。民国十九年 (1930) 沙木胡索特病死, 统治哈密长达48年。该拱拜是沙木胡索特生前修建的, 拱拜底部正方形, 边长为15.5米, 高15米, 由两部分组成, 内部以土坯垒砌伊斯兰教式的穹隆顶墓室, 外部于垣墙内及四周用亭柱支撑中式亭榭木结构的八角攒尖顶, 建筑将墓室罩在其中, 飞檐起脊, 雕梁画栋,别具一格。墓室内通体粉白, 印有蓝色祥云团花。共埋葬有沙木胡索特及其王室成员、王族等13人。西部台吉拱拜, 平面呈正方形, 边长为12米, 高14米, 亦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以土坯砌筑墓室, 上部用垣墙内亭柱支撑一重檐盔顶的木质结构建筑。墓内埋葬有台吉等12人。现有的两座木质拱拜, 在建筑形式上以伊斯兰式的穹隆顶为基础, 同时吸收了汉式八角攒尖顶及蒙古式盔顶的木质结构建筑形式, 多种风格融为一体, 在新疆伊斯兰教陵墓建筑中, 颇具特色。第三部分是位于七世回王伯锡尔拱拜西部的艾提卡大清真寺。它最初修建于一世回王额贝都拉时期,后经四世回王玉素甫和六世回王额尔德锡尔的不断扩建, 方具目前规模。大清真寺东西长60米, 南北宽38米, 占地2280平方米。门向东开, 寺内门上墙壁内嵌有石碑一块, 并设有唤礼塔。寺内有大红柱104根支撑广大的平顶 (由于原埋葬一世回王最西边的小拱拜位于大清真寺的东南角, 故大清真寺向内凹进,缺柱4根)。寺顶彩绘花草图案, 并开有天窗。寺内墙壁粉白, 上书古兰经文, 周围再饰花草衬托, 显得格外庄重、肃穆。每年肉孜节和古尔邦节, 城乡伊斯兰教徒都来此礼拜。寺内可容纳5000人之多, 其规模之大, 居哈密清真寺之首。回王墓建筑群, 原保存较为完好。四周有围墙, 并开有北、东两门。民国二十年 (1931) 哈密事变中, 回王墓遭破坏, 七世回王伯锡尔拱拜底部瓷砖被剥取, 顶部的葫芦形尖顶被拆毁。大礼拜寺屋顶部分坍塌, 门外廊柱被拆。此后几十年, 由于无人保护, 破坏更趋严重。四周围墙被拆, 两门亦被毁不存。“文化大革命” 中, 七世回王伯锡尔拱拜四周瓷砖几乎被剥殆尽, 拱拜上白瓷砖围墙全部被拆毁, 顶部绿瓦已多被剥走。五座亭式木结构小拱拜, 因年久失修, 已面目全非。自 1983年始,政府曾多次拨款, 对回王墓加以保护和维修, 已恢复原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4: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