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回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回鸾分类:【中国民俗】 俗称“请回门”。新婚第二天,女家会派新娘的小弟俗称“亲家舅”到男家请新郎新娘回去,称为“请回门”。来时带有鸡蛋和米粉等礼物赠送男家,称为“鸡粉”,此为古时“暖女”之遗俗。请回门一般是先接新娘回去,新郎随后而至,也有夫妻一同回去的。接入厅堂后,行奉茶、拜祖先牌位礼,随后由伴娘陪新郎新娘拜见女家族亲,也叫“出厅”。出厅毕,女家盛宴款待新女婿,众族亲作陪。在请回门宴席上,一些女家亲友会出面要新郎出资,或摆宴席,或请人讲评话等,双方还会讨价还价,一般以新郎退让出资为是,此称“撮最”。否则的话,众亲友会设法不让新郎回家。回鸾之后,女家还要择日再宴请新郎一次,称为“二行”,二行后,新郎就可随便来往女家了。 闽南泉州等地近代婚俗与闽中地区类同,亦有问字、议婚、定亲、纳采、迎嫁妆等礼仪。婚礼进行的程序有踢轿门、请出轿、牵新人、行相见礼、拜天地、挑乌巾、饮合卺酒、喜宴和闹洞房等。婚后翌日,庙见,拜叩祖先神灵,随后再拜见舅姑(公婆),古诗所谓“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晚堂前拜舅姑”即是。新婚第三天,新妇要下厨房,俗称“落灶脚”。此后男家仍大摆宴席,女家则派人送鸡蛋、四果等物,称为“暖房”。其间还有上厅桌、叫呱呱、换花、送灯、探房、送米粉等礼俗,不一而足。新婚第五天,新娘回娘家,称“会亲”。新女婿随后上门,称“请子婿”。近代福州、泉州等地婚礼中还举行上头仪式,即男女行冠礼、笄礼,以示成年可以婚娶。 福建各地婚礼中有许多有趣的习俗。上述的踢轿门、撒谷麦、铺红毯等,都与男女家双方争讨吉利和辟邪等迷信心理有关。如闽南泉州等地的婚俗踢轿门,新郎在新娘花轿到达男家厅堂前,要在花轿外狠踢一脚,谓之“乾纲振作”,不致日后惧内。新娘在轿内则要用力还踢一脚,谓之“坤道树立”,以示男女平等,日后不受丈夫欺负。福州婚俗中的新娘将新郎衣袍压坐于屁股下的诸如此类小动作,都寓意着男女之间希冀日后互不受欺负、双方平等和睦过日的良好愿望。闽中、闽南乃至闽西、 闽北各地婚俗中都有使用米筛的仪式,据说是米筛具有汰劣存善制煞去邪的作用。闽南等地婚礼中新娘跨火熏的仪式,同样具有驱邪制煞的作用。各地常见的撒谷麦等仪式,其来已久,宋代已很盛行,如《梦华录》载:“新妇下车子,有阴阳人执斗,内盛谷、豆、钱、果、草节等,咒祝望而撒,小儿辈争拾之,谓之撒谷豆,俗云厌青羊等杀神也。新人下车檐,踏青布条或毡席,不得踏地。一人捧镜倒行,引新人跨鞍、蓦草及秤上过。”撒谷麦谓之除青羊、乌鸡、青牛这“三煞”,除祛“三煞”,则可保日后平安。捧镜、以火照花轿等仪式,都具有同样的“功能”。至于铺地毡,新娘脚不离地,是为了不触犯地上神灵。离开娘家时,新娘要由父亲或兄长背或抱上轿,到男家后则踩着地毡进入新房,缘由大致在此。 ① 旧时福州等地的满族新娘出嫁时要大哭,花轿抬起时要由亲属男子压轿杆,使之不摇动。拜天地后,要将女家送来的15个水饺(称为“子孙饽饽”)煮熟,新郎与新娘同吃。此时在场的好命人要叫:“生呀!”屋外的人就喊:“连生贵子!”新娘在洞房要盘腿坐在炕上。次日行见面礼时,亲友们向新娘贺喜,新娘则手拿长旱烟袋送给客人,此俗别有风情。 各地在聘礼、聘金等方面也很讲究吉利,如闽中方言“三”与“生”同,因此聘金要三百三或其他带有三的数字,以寓生生不息和生丁、生财等吉利的意愿。闽西等地聘金要带有九的数字,当地方言“九”与“久”同,以寓夫妻白头偕老、天长地久等。至于男女双方互送礼物即彩礼的称谓,也有很多讲究。如旧时闽南等地民间将有关物品加以饰名,糖锭为“文定厥祥”、姜为“圣人不撤”、面线为“赤绳千缕”、鱼为“龙门变化”、芋为“君子攸芋”、鸡蛋为“鸣鸡戒旦”、鸡为“翰音与天”、蟹为“黄甲连登”、龙眼干为“万福之原”,等等,可谓典雅动听。沙县等地的彩礼格式也别具一格,男方纳采时要写“龙笺”,结婚时写“乾书”,女方纳采时写“凤柬”,结婚时写“坤书”,其详细名称格式如表9-1。 各地婚俗中还讲究成双成对、红色等吉利喜庆的数字或颜色。如彩礼中的鸡、面、蛋、烛等物,都要成双成对,许多礼物都得以红纸裹扎或封贴。花轿、红杠等更要突出红色以示吉利。在婚礼中,新娘上轿前忌不哭,许多地方习俗认为女子出嫁不哭娘家会不吉。坐轿后忌回头看,否则认为会有重婚再嫁的歹运。婚礼期间,属虎的亲友多要回避不露面,以免犯冲,实在要出面的,有些地方就增供猪肉等物以供虎神厌其煞。许多地方新娘花轿进入男家后,公婆兄嫂小姑等家中亲人要先回避,如不巧相见,则会被认为今后家庭不和睦。至于婚礼期间禁忌说不吉利的话,忌打破碗碟等等,更是常见之事。这些习俗,都反映了各地民间广泛存在的祈求新婚吉利、新人百年好合等良好的愿望。 表9-1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