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卢瑟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卢瑟福1871.8.30~1937.10.19LusefuErnest Rutherford英籍新西兰、物理学家。生于新西兰南岛纳尔逊。1894年大学毕业时,由于他在电磁方面的实验和论文获得了奖金,并获得到英国最好的大学实习的机会。1895年卢瑟福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第一批研究生奖学金,并于同年入卡文迪什实验室实习了3年(1895~1898年),成为当时任该实验室主任的卓越物理学家J.J.汤姆孙的研究生。这时期,由于他在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研究方面的实验才能,使他脱颖而出。1907年担任曼彻斯特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1919年接替退休的J.J.汤姆孙,担任卡尔迪什实验室主任。192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1931年被封为纳尔逊男爵。卢瑟福在其66年的生涯中,对物理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领域都有开创性的成就。其主要贡献为:❶对放射性的研究。1896年,法国著名物理学家A.H.贝克勒尔发现有一些铀盐会自发地发射出穿透力很强的、不同于X射线的一种新的辐射。这种现象引起卢瑟福的极大兴趣,经过3年努力,于1899年肯定了放射性辐射中的两种成分,由他分别命名为α辐射和β辐射(不久之后,维拉德又发现了第三种成分γ辐射)。1900年通过对钍的放射性研究,同英国青年化学家F.索第一起,提出了原子自然衰变的划时代理论,宣布放射现象的实质是一种物质的原子以一定的速率自行衰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原子,即放射性原子是不稳定的,通过放出α或β粒子而自发地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原子。这一放射性变化理论,论文一发表,立即轰动了当时的科学界。1905年,他根据对α粒子的荷质比测量的实验结果,相信α粒子就是氦离子。放射性变化的理论打破了从道尔顿时代以来所牢固建立的原子不可分的观念,在物理和化学上形成了一次革命。由于在放射性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卢瑟福获得了19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卢瑟福1871—1937Ernest Rutherford英国物理学家。发现并命名放射性辐射中的两种成分:α射线和β射线。根据α粒子的散射实验最初发现原子核的存在,并提出关于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他还首次实现元素的人工嬗变并预言过中子的存在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