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回鹘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回鹘文分类:【传统文化】 亦作“回纥文”。八至十五世纪回鹘人使用的文字。属音素文字类型。九世纪中叶,回鹘西迁初期主要用突厥文,后逐渐采用以粟特字母为基础创制出的回鹘文。其字母数因年代而异,大约20个左右。字母分字头、字中、字尾。在早期文献中,一个字母有时可表示两个以上语音,后期文献才在相应的字母左右加一、二个点以示区别。字体分楷书和草书,楷书用于经典文献,草书用于一般文书。行款初时以右向左横书,后改直书左行。主要使用于喀喇汗王朝和高昌回鹘地区,吐鲁番一带出土不少此文体的抄本及印刷品,估计也为河西回鹘使用。当时著名的回鹘文学作品《乌古斯可汗传说》、《福乐智慧》、《真理的入门》等都用此文体写成。此后,契丹小字便是根据回鹘文创造出来,蒙古文字也采用回鹘文字母,可见回鹘文在当时影响较大。十一世纪时,由于伊斯兰教的传入,喀喇汗王朝逐渐转向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回鹘语言。 亦称“回纥文”。八至十五世纪回鹘(即维吾尔)人使用的文字。属音素文字类型。主要通行于今吐鲁番盆地、及中亚楚河流域。以粟特字母为基础创制而成,字母数因年代差异而有所不同。文献中使用较少的为十八个, 最多达二十三个。其中二十二个辅音由十八个字母表示,八个元音由五个字母表示。在早期文献中, 一个字母有时表示两个以上的语音, 后期文献才在相应的字母左右加一个或两个点加以区别。字母分字头、字中、字尾。句读符号用一个或两个点表示, 段落用对称方形的四个点“ 古代回鹘人使用的一种文字。属音素文字类型。使用时期约8―15世纪。主要通行于新疆吐鲁番盆地及中亚楚河流域。回鹘文因年代不同,各时期字母的数目不尽相同。一般文献中使用较少的为十八个,最多达二十三个。其中二十二个辅音由十八个字母表示,八个元音由五个字母表示。在早期文献中,一个字母有时表示两个以上的语音,后期文献才在相应的字母左右加一个或两个点加以区别。字母依据在词中的位置,分字头、字中、字尾等形式。句读符号用一个或两个点表示,段落用对称方形的四个点“ 又称回纥文。是记录回鹘语(古维吾尔语)的文字。回鹘文来源于古代粟特人使用的草体粟特文,突厥人在与粟特人的交往中逐渐采用了这种文字,后来被回鹘人广泛使用,因而得名回鹘文。自唐代至明代回鹘文主要流行于今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这种文字的文献,近代发现于哈密、吐鲁番和甘肃地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抄的《金光明经》回鹘文译本,证明这种文字一直到17世纪仍在使用。各个历史时期字母数目的多少也不一。最少为18个,最多达23个。23个字母中有5个字母表示8个元音,18个字母表示22个辅音。在早期文献中有的字母表示两个以上的语音,在后期文献中才在相应字母左方或右方上加一个点或两个点予以区别。字母分词首、词中、词末等形式。有句读符号。在摩尼教文献中还在句读符号上加红色圆圈。早期回鹘文是横写,从右到左。后期,即通常所见的回鹘文献,改为竖写,从左往右移行。字体大致可分为写经体、楷书体、草书体和木版印刷体。回鹘文字母在元代为蒙古族所采用,形成后来的蒙古文。 是一种音素文字。回鹘人在西迁之前就已开始使用源自粟特文的回鹘文,但广泛使用是在9世纪中叶回鹘西迁之后。回鹘文字母因时期不同字母数目也不相同。一般认为, 回鹘文字母最少有18个,最多达23个。每个字母因在词中出现位置不同,形式也各异。其中用5个字母表示8个元音, 用18个字母标记21个辅音音位。早期回鹘文是横写,从右至左,后在汉文影响下改为竖写,从左到右。回鹘文字体分刻本体、写经体和草体三种。其中以刻本体最好认,而草体则难辨认。常用的标点符号是一点或两点。高昌回鹘王国广泛使用回鹘文以后,逐渐废弃了古代突厥文。但11世纪喀喇汗王朝建立以后由于伊斯兰教的影响,葱岭西以至喀什一带的维吾尔人首先改用阿拉伯文字母。而回鹘文则在新疆东北部和甘肃的维吾尔族中长期通行。在哈密吐鲁番一带,回鹘文使用到公元15、16世纪。历史上回鹘文曾对周围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回鹘文曾用作元朝和稍后的金帐汗国的官方文字。维吾尔人把回鹘文传给蒙古人,蒙古人在此基础上创制了回鹘式蒙古文,使用至今,满族人从蒙古人那里学会回鹘文并创制了满文。辛亥革命后,满文不再使用了,但新疆的锡伯文却沿用至今。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