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新经济政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新经济政策Xinjingji zhengce

1921年春以后,苏俄实行的通过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经济政策, 以区别于战后共产主义政策而得名。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已不适应和平经济建设形势的需要, 也不符合俄国国情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造成了生产力的下降, 引起了农民的不满。1921年3月, 俄共 (布) 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的决议, 并肯定了1920年11月23日人民委员会颁布的《租让法令》,标志着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❶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根据俄共(布)“十大”的决议, 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 《关于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和原料收集制》法令;4月,人民委员会又作出了《关于粮食、土豆和油粮实物税法令的规定》, 规定第一年度粮食税征集额比上年度征收的余粮少43.3%,油籽、肉类、亚麻纤维分别减征50%、74.5%和93.3%。同时规定纳税后的余粮农民可以自由支配。为了鼓励农民发展商品经济,1923年3月,把18种产品的繁杂实物税,简化为征收主要农作物的实物税。1923年5月,再简化为以小麦、黑麦计算的统一农业税,并将其一半由实物税改征货币税。翌年5月全改为征货物税。
❷允许自由贸易, 重建商品货币关系。最初实行的是商品交换制,其特点是不通过市场和货币,不经过私商中间人,而是国家用工业品去直接换取农产品。这种交换实质上是产品交换,它不符合农民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遭到农民的抵制。于是在1921年的秋冬,把商品交换改为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同时又采取必要的经济措施把自由贸易限制在农民经济所需要的范围内,限制在无产阶级政权所许可的范围内。
❸由全面没收私人资本改为将部分企业实行租让制、租赁制。租让制是苏维埃国家将某些企业、森林、矿山等按照一定条件及期限的合同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目的是为了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到1925年,苏联和外国签订的租让合同达113个。租赁制是把某些中、小国有制企业租给国内的私人或合作社经营,目的是尽快恢复商品生产,活跃商品经济。到1924年春,租赁企业数达8632个。此外,还允许苏俄公民开办不超过20个雇工的小企业。
❹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废除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高度集中的总管理局体制,实行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新体制,把国营工业划分为联盟工业和加盟共和国工业,分别由中央和地方领导。在国营企业中实行一长制,实行独立经营和经济核算制。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是1921-1936年整个过渡时期的基本政策。实际上,1929年以后已经停止执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建立了工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提供了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丰富经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不仅具有苏联一国的意义,而且具有普遍的意义。

新经济政策Xinjingji zhengce

1921年春以后,苏俄实行区别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新的基本经济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其不适应和平经济建设形势的需要、不符合俄国国情和客观经济发展的规律,弊端日益明显,造成生产力下降,引起农民的不满。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根据形势制定新时期的经济政策,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❶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实物税的总额比征集制征收额减少一半左右,纳税后的农产品农民可以自由支配。为了鼓励农民发展商品经济,1924年5月全部改为征货币税。
❷允许自由贸易,重建商品货币关系。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业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中的作用,同时由国家进行调节,把自由贸易限制在无产阶级政权所许可的范围内。
❸由企业全面国有化改为部分企业实行租让制、租赁制。租让制是苏维埃国家将某些企业、森林、矿山等按照一定条件及期限的合同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以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到1925年,苏联和外国签订的租让合同达113个。租赁制是把某些中、小国有企业租给国内的私人或合作社经营,以尽快恢复商品生产,活跃商品经济。到1924年春,租赁企业数达8 632个。此外,还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❹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总管理局体制,实行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新体制,把国营工业化分为联盟工业和加盟共和国工业、分别由中央和地方领导。在国营企业中实行一长制,实行独立经营和经济核算制。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建立了工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提供了一个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通过中间环节发展生产,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丰富经验。1929年以后停止执行。

新经济政策

苏维埃俄国在过渡时期实行的用以代替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政策。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建议制定并实行。主要内容是: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完税后的余粮归农民自己支配;允许私人贸易和开办小型企业;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把一些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让它们在政府监督下经营生产。目的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外资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强有力的社会主义基础,以便最终消灭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

苏联1921—1936年实行的经济政策。区别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名。主要措施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大力发展商业,在一定限度内允许存在私营经济。通过租让、租赁制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工农业并巩固彼此间的经济关系。逐步实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限制、排挤然后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参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粮食税”、“余粮征集制”。

新经济政策

即1921—1928年间,苏维埃俄国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所实行的基本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 “新” 是针对1918年夏至1921年春所推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虽然战时共产主义中的经济军事化、余粮收集制等非常性措施,在动员、组织、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以粉碎国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围攻和国内反革命势力武装叛乱方面,是有功劳的。但这些非常性措施也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后果,如出现瞎指挥,命令主义、官僚主义、管得太严、统得太死等问题。特别是在收集余粮过程中,扩大到农民生存所必需部分,而用打破原定阶级原则,不可避免地导致工农矛盾激化,损害了苏维埃政权的基础——工农联盟。战时共产主义中的取消市场经济、禁止贸易自由、强行工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等具有共产主义理论色彩的 “直接过渡” 思想产物的措施,试图以行政命令的手段,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按共产主义的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显然是违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它不仅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更激起了工农群众的不满和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最终导致1921年春天苏维埃俄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发生了工农兵群众反对自己的政权的奇怪现象: 遍至全国的农民骚乱,不少城市的工人怠工、罢工事件,被称为 “俄国革命的光荣和骄傲” 的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中也发生了 “喀琅施塔得” 叛乱。
面对国内严峻的经济、政治形势,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及时总结和吸取了经验教训,清醒地认识到: 在新的历史阶段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 “战时” 原因已经完全消失,“战时” 非常性措施应该终止,而作为 “直接过渡” 思想产物的具有共产主义理论色彩的措施,是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必须彻底抛弃,不然,“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于是,1921年春,列宁不顾党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一些人的反对、阻挠,在俄共 (布) 十大上断然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存在的必要性,提出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大会通过了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的决议。从此,苏俄开始实行一系列旨在加强工农联盟的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减轻农民的赋税,允许农民自由支配交纳粮食税后所剩的余粮,给予农民经营和周转自由; 允许私人开办小工厂、小作坊; 承认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允许商品自由流通,开放市场,允许私人开办小商店和农业集市贸易; 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各种形式加快生产发展,如:将20个工人以下的企业退给原业主,中小企业租借给私人经营,对外实行租让制,把森林、工厂、矿山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利用其资金、技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利用一切可能优先发展国营经济,在国营业中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计件工资、发放奖金等办法。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效果是明显的: 苏俄农业当年获得丰收,人民生活好转。1922年,农业复苏,轻工业恢复生机,交通、重工业的情况好转。1924—1925年,农业接近战前水平,工业达战前的75%。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稳步增长,社会主义工业已占81%,社会主义商业占50%。这为苏俄转入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上工农联盟有了新的基础,党和人民关系改善。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政治孤立遭到失败。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俄国具体实际出发,根据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国家的国情,总结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来的。列宁从实践中认识到,在俄国不能采取 “直接”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不能用 “冲击” 的办法,必须采取“特殊的过渡的办法”,采取 “新的迂回办法”,来实现社会主义,这就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全部意义就在于建立起工农之间联系,其结合点就是商品交换。建立和发展工农、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国家用工业品去交换农民的农产品,“这就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实质,社会主义的基础。”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调节,利用小生产者和国家资本主义的积极性,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是符合俄国实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和方法,它将使 “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列宁指出: “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 (通过多年的工作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不是直接凭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是对经济不发达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的探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新贡献,它对经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新经济政策

苏联在1921~1936年实行的经济政策。为别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定名。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1921年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提议通过决议,规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完税后的余粮全归农民所有,并可自由买卖;允许私人贸易和开设小企业; 提出租赁、租让制。在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存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情况下,这种政策有利于提高农民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虽然也引起了资本主义势力的某些膨胀,但是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保证了社会主义的优势。1936年苏联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列宁预言的“新经济政策的俄罗斯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罗斯”成为现实。

新经济政策

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基本经济政策。基本原则由列宁拟定。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根据列宁建议,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新经济政策一项重要内容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此外还有实行产品交换和允许自由贸易,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商经营等。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商品生产和市场贸易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结束于1929年苏联全盘集体化开始之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