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围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围屋分类:【传统文化】 亦称“围龙房屋”、“土楼”,福建西南部及广西北部、广东传统客家住房样式。晋至清末的一千多年间,黄河中下游一带,由于战争和饥饿,汉民族五次大规模南迁到广西、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先来的是主人,后来的是客人,人称客家。为防盗贼和当地人的袭击,客家建城堡式的土楼,聚族而居。土楼多成群体式,土木结构,外墙用厚达一米以上的夯土筑成重墙,与内部木构架相结合,并加若干与外墙垂直相交的隔墙。外墙下部一般不开窗,故形如堡垒。一种为大型院落,平面前方后圆,内部由左、中、右三部分组成,院落重叠,屋宇参差。一种为平面方形、矩形或圆形的砖楼与土楼,大者直径达七十余米,高十五米,用三层环形房屋相套,达三百余间。外环房屋高四层(或五层),就一个家庭住的房子而言,一层是厨房、食堂,二层是仓库,三层以上住人。其他两环房屋仅高一层,中央建堂,供族人议事、祭祀、举行婚丧典礼及其他活动之用。出入口只有一个,有一口公用的井,楼梯二至四个。一个围屋住三十至五十房,按人头计算有一二百人之多。围屋有耐震、耐风及防御的作用。 主要分布在赣南地区的龙南、全南、安远、寻乌等地,一个围(屋场)一般住一姓一族。住两姓的也有,如龙南县桃江乡的岗紫围,住有欧、刘姓,传说为“两同年”所造;龙南县洒源还有“十姓围”住有十姓,一说为十个不同姓氏的结义兄弟所造,另说十姓人先后而来,最后成了一围人。聚族而居的原因,一是宗族观念所致,二是御贼。聚族而居的围屋,外壁以砖、石和三合土砌建,有方有圆,其中以方形三进式的围屋居多。这种围屋中心是三进厅厦两个天井,厅厦左右两边修建一栋栋住房,形成一条条街巷。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二层楼房,窗户小,内窄外宽,名为“斗窗”,采光差,显得阴暗潮湿。围寨最边沿各栋房屋连接成封闭式围子,中心前厅厦设大门一座,为全围居民唯一出口。富豪大户,将四周边沿屋外墙特用青砖或块石砌成,加固加厚,再在四角建三层以上的炮楼,每层约高⒊6尺,宽⒎2尺至⒏1尺,客家称“四点金”式围屋。围屋多数建有走马楼,四周相通。围内掘有水井,围外边沿挖深水沟,故又称“水围”。1949年后,由于社会安定,从围(屋场)析出而散居他处的人逐年增多,姓氏观念逐渐淡薄。 赣南客家围屋外景(余悦摄) 赣南客家围屋内部结构(余悦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