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国史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国史馆分类:【传统文化】 官修国史的机构。东汉始设专职史官掌修国史。唐初专设史馆,集体编修史书。此后历代多沿袭其制,然名称纷繁不一。国史馆之名则始于清代。天聪十年(1636年),改弘文馆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四月,正式置国史馆以纂修清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历史,自此始有“国史馆”之称。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诏修国史诸臣传,书成馆废。乾隆元年(1736年)复设,纂修前五朝历史,十四年(1749年)书成,馆亦裁撤。乾隆三十年(1765年)为编写国史列传,重设国史馆,自此遂为常设机构,直至清亡。国史馆设总裁掌修国史,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简派,无定员。设副总裁辅佐,由学士派充。提调满、汉各2人,掌章奏、文移及管理吏员、差役等事,分由内阁侍读学士、侍读及翰林院侍读学士以下各官派充。总纂满4人,汉6人;纂修满12人,汉22人,分掌编纂之事。满缺由内阁侍读学士、侍读、中书、部属科道等官担任,汉缺由翰林院侍读学士以下各官派充。校对满、汉各8人,掌校勘之事,以内阁中书派充。另设有清文总校1人。因国史馆隶属于翰林院,故提调、总纂、纂修等官员多由翰林官兼任。国史馆下设若干机构,有翻译股、纂修股、满纂修房、汉纂修房、书库等。光绪、宣统年间又设有承发房、长编处、奏议处、文移处、蒙古表传处、十四志处、画一传处、大臣传处、满堂、蒙古堂、纸库等。 官署名。负责纂修国史的机构。推溯其源,汉代设有著作东观; 曹魏设置著作郎; 晋朝为著作省; 唐改为著作局; 宋有史馆; 金为国史院; 元置翰林兼国史院,名称虽异,职掌相同。明代废置。清康熙二十九年 (1690)设国史馆,以大学士王熙为天命、天聪、顺治三朝国史监修总裁官,另设总裁官4人,副总裁官13人,由大学士、学士、尚书、左都御史、副都御史、詹事等担任,督率在馆诸臣纂修三朝国史。四十五年,谕修国史诸臣传,史成馆停。乾隆元年 (1736) 三月 “命续修国史”,开国史馆,以大学士鄂尔泰为总裁,纂修五朝本纪及表、志、传。十四年十二月五朝本纪成,史馆又停。三十年十月为重修国史列传,复开国史馆,自此常设。国史馆隶于翰林院,内设总裁,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简,无定员。掌修国史事。提调满、汉各2人,分由内阁侍读学士、侍读及翰林院侍读学士以下各官派充,掌章奏、文移及管理吏役。设总纂满4人,汉6人,纂修满12人,汉22人,满缺由内阁侍读学士以下各官派充,分掌编纂之事。设校对满、汉各8人,以内阁中书派充,掌校勘之事。光绪朝增设笔削员10人。国史馆的内部机构有翻译股、纂修股、满纂修房、汉纂修房、书库等。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