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国子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国子监分类:【传统文化】 封建王朝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隋炀帝时改称国子寺为国子监,历代遂沿用此称(参见“国子学”)。明代初年改称南京国子学为国子监,设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籍、掌馔、典簿等官,建立各有关制度。国子监肄业生通称监生,根据不同来源有举监、贡监、荫监、例监等名称。其中贡监又有岁贡、选贡、恩贡、纳贡等类;荫监有官生、恩生两类。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设立北京国子监。永乐十八年(1420)迁都北京,称明初国子监为南京国子监。由此遂有南监、北监之分。清代初年,仍于南京和北京设立国子监,其官员设置及有关制度基本沿袭明代。清世祖顺治七年(1650),改南京国子监为江宁府学,保留北京国子监,称为国学。亦称太学。学生有贡生、监生两类。其中,贡生有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等6种;监生有恩监、荫监、优监、例监4类。荫监又分恩荫与难荫。以上学生通称国子监生。国子监规模和制度,比以往任何朝代更加完备。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立学部,科举与国子监一并废除。 我国古代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名称。亦称“国学”、“国子学”、“国子寺”。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始置国子学,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国子监。《隋书?百官志》:“炀帝即位,多所改革。……内侍省为长秋监,国子学为国子监。”在国子监中,“依旧置祭酒,加置司业一人,丞三人,并置主簿、录事各一人”。国子监的设立,标志着我国最早的专业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出现。详见“国子学”条。 古代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源于国子学。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设国子学。北齐改称国子寺。隋开皇初,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十三年(593年),国子寺脱离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大业三年(607)改称国子监。唐承隋制,国子监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广文馆。宋代分设西京国子监、东京国子监、增辖武学。元代分设国子监、蒙古国子监、回回国子监、分辖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明代国子监兼具教育管理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性质,内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为讲习之所。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遂有南北二监(即京师国子监与南京国子监)。清沿明制。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学部,国子监撤消。 官署名。国子即公卿大夫之子弟。汉代有博士,以聪明有威重者1人为祭酒,称博士祭酒。魏因之。晋武帝咸宁四年 (278) 初立国子学,置国子祭酒一人。南朝皆有,北齐为国子寺。自汉以来并隶太常,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 国子寺罢隶太常,改寺为学。仁寿元年 (601) 罢国子学,惟立太学一所,省国子祭酒、博士、置太学博士,总知学事。炀帝即位。改国子学为国子监,依旧置祭酒。唐因之,初隶太常寺,太宗贞观二年(628) 析出另置国子监。高宗龙朔元年 (661) 东都亦置,二年改为司成馆,祭酒改为大司成,司业改为少司成。垂拱元年 (685) 又改称成均监,神龙元年(705) 复旧 国子监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为中央教育机关,所领官学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皆有博士、助教。各学学生皆有定额,学成经国子祭酒和司业亲自考试,合格者按名额规定送礼部参加科举考试。宋元以后渐加合并,仅存国子学。北宋设国子监,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太宗端拱二年 (989) 改为国子学,不久复旧。仁宗庆历四年 (1044) 建太学,国子监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所统各学有国子、太学、武学、律学、小学,又有宗学、医学、书学、画学、算学等等。北宋陪都西京、南京、北京均设国子监、设分司官,以执政、侍从等官充任。设判监事、直讲、丞、主簿。金朝统国子学、太学,有祭酒、司业、丞,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 (1287) 于集贤院置,设祭酒、司业、监丞等,又至元十四年蒙古翰林院置蒙古国子监、仁宗延钓元年 (1314)翰林国史院别置回回国子监。明代国子监下设绳愆厅、司士厅和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南北西京俱置监,有南北监之称。清国子监或属礼部,或另置,员额减少。有祭酒,满、汉各1人; 司业满、蒙、汉各1人; 监及博士均满、汉各1人。另简大臣总理监事。属官有绳愆厅监丞、博士厅博士、典簿厅典簿,皆满、汉各1人; 典籍厅典籍汉1人; 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有助教、学正、学录各1人。八旗官学助教,俱满2人,蒙1人,教习则满1人,蒙2人,汉4人。笔帖式满4人,蒙、汉各1人,其兼领者有算法官,汉助教2人,特简满洲文臣1人管理;俄罗斯馆,置助教满、汉各1人; 琉球学,置汉教习1人。 宋代中央官学机构。在从北宋开国到庆历二年(1042)这一段时间内,国子监是宋代唯一的中央官办学校。下设广文、太学、律学三馆。三馆的区别,只在于专业不同:“广文教进士,太学教九经,律学馆教明律。”学生的入学资格,规定为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孙。和唐代相比,已经不是高级官僚子弟学校,而是高、中级官僚子弟的混合学校。从学生实际就读情况来看,甚至低级官僚子弟以及寒素子弟也有不少,意味着此时的国子监已开始向太学转化。端拱二年(989),一度将国子监改名国子学。淳化五年(994),又复其旧。作为最高学府的国子监,设判监事2人,总理监务;直讲8人,掌以经术教授诸生;丞1人,掌钱谷出纳;主簿1人,掌文簿。庆历三年,成立四门学。次年,太学又单独建校。从此,国子监不再是最高学府,而是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它直辖的各类学校生员统称“监生”。由于朝廷把培养人才的重点放在太学上,国子学日趋式微,到了南宋,国子学就不复独立存在,已完全并入太学。作为教育行政机构的国子监,从元丰三年(1080)起,设祭酒、司业、丞、主簿各1人。祭酒掌国子、太学、武学、律学、小学之政令,司业是其副手,丞参领其事。建炎三年(1129),国子监并归礼部。绍兴三年(1133)复旧。国子监设有书库官,负责刻印经史群书。所刻书质量精美,世称“监本”。又,宋陪都西京(今河南洛阳)、南京(今河南商丘)、北京(今河北大名)也有国子监,实际上是官员休闲之所。 在东城区国子监街(原成贤街)。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明初改北平郡学,永乐二年(1404年)复名。国家最高学府汉代称太学,晋代称国子学,唐始称国子监。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在西京(今长安)设立国子监,国子监名称由是而来。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代,忽必烈建成大都后,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在大都东城崇仁门(今东直门)内建国子学,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正式营造学府,按“左庙右学”传统形制,左建孔庙,右建国子监。明朝时又称北监(南京国子监为南监)。国子监为三进院落,占地广阔,甘柏参天,以“辟雍”殿为中心,中轴线上依次还有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牌坊南面横额为乾隆御书“圜桥教泽”,北面御笔“学海节观”四字,其后为“辟雍”、彝伦堂、敬一亭,敬一亭为国子监祭酒(最高领导人)的办公处,国子监东夹道内有乾隆石经。现为首都图书馆馆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古称成贤街)。为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和中外文化交流场所。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明、清时多次重修、增建。左与孔庙相邻,为古代“左庙右学”的传统规制。主要建筑坐南朝北呈中轴线分布,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辟雍、彝伦堂、敬一亭等。辟雍为国子监的中心建筑,东西配庑各33间,为授课处,统称六堂。东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西为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东西六堂原贮十三经刻石190方(含告成碑1方),计63万余字,刻成于乾隆年间,故又名乾隆石经,1956年移至国子监与孔庙的夹道内。辟雍北面有彝伦堂正房七间,元时为国子监藏书的崇文阁,明永乐年间重建时改今名。东西各有二厅,东为典簿厅、绳愆厅,西为典籍厅、博士厅。彝伦堂后的敬一亭院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为国子监祭酒办公处。清代国子监监生曾达近千人,其中有蒙、回、藏、满等少数民族学子,以及多国留学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后废。现已辟为首都图书馆,藏书246万册,内多珍本,还收藏有中外著名乐曲、戏剧唱片资料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