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国师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国师

分类:【传统文化】

①学官名。王莽新朝始置。主管官吏的选拔、考核,位居上公,与太师、太傅、国将并称“四辅”,取喻四宿、四岳,故又称“太白”、“西岳”之官。王莽败后,此官废。②祭酒尊称。《梁书?王承传》记王承祖孙三代先后任职国子祭酒,史称“三世为国师”。③对学问高深、道德高尚,可为一国师表者的尊称。《永乐大典》卷九二○引《魏书?儒林传》佚文:后魏刘延明隐居酒泉,以教授为业,被尊为国师。百官皆北面受业。但无职所与品位。④统掌一国佛教事宜的最高职称。通常有德高望重的佛学家担任。始见于晋代,魏晋以降西域诸国亦时有设置,但无常制。

①国王对僧人的封号。起源于印度,意为“举国归依”,为“国人之师”。佛教传入中国后, 北齐文宣帝曾封高僧法常为“国师”。后演变为古代封建帝王对各教上层领袖人物的封号, 如隋朝封佛教天台宗领袖智(538―597), 唐朝封佛教禅宗北宗领袖神秀(约606―706),蒙古成吉思汗封道教全真派领袖丘处机(1148―1227)为“国师”。②僧官名。元、明、清各代对喇嘛教上层人物的封号。蒙古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国师”, 赐玉印。明代对掌管藏族地区喇嘛教事务的领袖人物亦封国师, 赐银印,并许依例承袭。清代仅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封章嘉呼图克图为“大国师”,总管内蒙古喇嘛教事务。

佛教僧侣官衔。西夏始设国师,主持译经、讲经。蒙古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以乌思藏萨迦派高僧八思巴为国师,授玉印。国师管领释教事务,地位崇高。至元七年(1270)八思巴因造蒙古新字之功被世祖忽必烈尊为帝师,帝师遂为元朝最高的宗教领袖,总管天下释教,兼理吐蕃事务,国师位居其后。皇庆年间(1312―1313),曾追封喇嘛胆巴为国师。元代各朝皆设有国师,负责建寺、讲经、禳灾、祈福,他们多为吐蕃高僧,尤以萨迦派为最。其地位高于司空、司徒、国公等僧官。国师由皇帝封赐,佩玉印,受皇帝节制,其建寺修法,多获支持,干预政事,多受掣肘。如至大四年(1311),仁宗赐国师板的答万锭钞,支持其于旧城建寺。次年,国师搠思吉斡节儿奏释云南省右丞算只儿威罪,皇帝斥其宜诵佛书、勿与官事,即是其例。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