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图腾崇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图腾崇拜分类:【文化精萃】 图腾崇拜源自“图腾”,它是北美土著奥吉布瓦人(Ojibwa)所用的一个词,意指“他是我的亲戚”,并暗指他是自己外婚氏族的一个成员。迪尔凯姆(émile Durkheim)指出,最早的宗教形式就是建立在这种氏族基础之上,每种宗教形式通过它们各自的图腾标记来显示氏族团结,同时在更广泛的团结中表现氏族互相之间独特的关系。迪尔凯姆分析了澳大利亚的土生宗教。在这些宗教的图腾仪式场中,那些德高望重的氏族头人被认为是神圣的,是氏族仪式祭拜的对象,他们只有那些开山之人才能胜任,并且使氏族图腾符号化。每个氏族均有自己的图腾并且不与他族共有,它们可以是任何植物、动物或自然现象(甚至雨或森林)。它们自身的兴盛与该氏族休戚相关,因而图腾物备受保护。迪尔凯姆还认为图腾符号化并且图腾实际上代表的就是该社会群体,宗教就是通过图腾来崇拜自己的社会。图腾的结构反映社会的分歧或团结,而图腾自身则反映出人类对神圣的定则及力量的普同信仰。马克斯?韦伯认为迪尔凯姆所声称的在图腾崇拜中宗教和社会具有共同起源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 Reginald Radcliffe-Brown)支持迪尔凯姆的立场,不过他指出图腾崇拜不仅是宗教及社会的根基,同时也是科学思想的根基。这个观点和迪尔凯姆的观点并不抵触,只是他的关注点在于“社会如何决定人类活动”。列维-施特劳斯将拉德克利夫-布朗早期对图腾崇拜的解释和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的关于图腾崇拜的观点结合在一起,并指出他们的观点带实用色彩:图腾之所以得到崇拜是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植物或动物是“可吃的”。拉德克利夫-布朗后来提出的图腾和社会存在类比关系的观点在列维-施特劳斯那得以继承。列维-施特劳斯认为,图腾崇拜不仅与宗教相关,还是人们按照一种相关逻辑进行分类的普通习性的一个表现。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基于俄狄浦斯情结的图腾崇拜理论脱颖而出,对图腾崇拜作出新的解释。许多民族志工作已在图腾崇拜的研究方面得到开展。图腾崇拜的复杂性使得它在土著人和外来者的分类系统、自然界的分类及生态学方面得到更进一步的关注。 以特殊的事物为标志和象征,对自然体和自然力的崇拜。原始社会的一种信仰习俗,多见于古代农猎混合社会或狩猎社会。崇拜的对象即 “图腾”,源于印第安语,意为 “他的亲族”。当作图腾的既有某种动物、植物,也有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但以动物居多,不仅指某一动植物或自然物个体,而且指该物类的全体。在不同情况下形式有所不同,共同特点是: 认为氏族成员是某一图腾之裔或 “兄弟”,关系密切、特殊; 相信图腾是氏族的象征和保护者,具有超自然能力; 用特殊的徽号和名称 (通常取自动植物) 代表图腾;遵守禁忌,除某种特殊仪式外,不得伤害、宰食与图腾有关的动植物; 举行特殊的祭祀礼仪崇拜图腾。一般同一氏族有一个共同的图腾,成为同一氏族成员相互团结、相互约束的神秘力量,因此不同氏族不能有同一图腾。一氏族的图腾物种与图腾的关系多由世代相传的神话予以说明。图腾崇拜含有宗教的因素,但不是宗教,对原始社会的文化艺术、生活习俗、人们的文化心理有很大影响。我国古代有轩辕氏以熊为图腾、商族以玄鸟为图腾的记载。 原始社会一种最早宗教信仰。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系本氏族祖先或与本族有血缘亲属关系及其他特殊关系,为本氏族保护神和象征,于是,以之作为图腾而加以崇拜。《左传?昭公十七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即中国古代氏族的图腾崇拜。 我国最早的原始宗教之一。“图腾”是美洲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意指氏族徽号或标志,后指氏族崇拜的对象和标志。“图腾崇拜”是指氏族社会中人们对“图腾”的崇拜。图腾崇拜是随着氏族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原始人对自然界缺乏认识、软弱幼稚的一种表现,也是人类思维进步的产物。他们把自然界的一些偶然现象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联系起来,认为它们是自然界和人类的主宰、每个氏族成员的祖先,从而对它们进行顶礼膜拜。图腾的种类很多,在中国占绝对优势的图腾有龙、鸟、熊三种。母系氏族社会是图腾崇拜的繁盛时期,父系氏族社会逐步走向没落。它对原始社会乃至以后的社会都影响极大。 原始宗教形式。人们把某种动植物或其它事物当作自己氏族、部族、民族的标志或象征,并认为这种事物与自己氏族、民族等有某种血缘联系,这种事物就叫做图腾。把图腾作为神祗对待,加以神化祭礼,被称为图腾崇拜或图腾信仰。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融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为一体,是较自然崇拜等更高级的一种意识形态形式,在世界原始民族中曾普遍存在。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以及东北少数民族萨满教中均保留有该崇拜遗迹。 以图腾观念为标志对自然体和自然力进行崇拜。为原始宗教形态之一。“图腾”为北美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 意为“亲属”和“标记”。因原始人相信各氏族或与某种动植物或与某种无生物具有特殊的亲缘关系, 故将该自然物视作本氏族的保护者与图腾的标志和名称, 并通过其对自然体和自然力加以崇拜。曾盛行于北美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之中,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许多民族也曾广泛流行。图腾多为动物,其次为植物,少数为无生物或动物的某一器官。由于图腾形象被认为比图腾本身具有更大的神力, 所以有的刻绘于住屋墙壁或用具之上, 有的绘制于服装之上, 有的则作为文身的图案。如北美印第安人的图腾柱、澳大利亚阿兰达人的* 丘灵加, 都是被奉为图腾形象的神物。对于本氏族的图腾物种常加以特殊爱护,有的氏族在一定时期内须禁食、禁触, 有的氏族只在一定时期内禁食其整体的某些部分, 而有的氏族却在盛大节庆仪式之时作为集团的圣餐, 认为可使图腾物种的生命力传承于本氏族成员的体内。作为本氏族的图腾物种与氏族的关系, 多由世代相传的神话予以说明。同一部落内的不同氏族不能共有一种图腾, 但同一胞族内的不同氏族可以共有一种图腾。因同一图腾的成员, 彼此不能通婚,并有相互支援的义务,所以图腾又成为一个氏族或胞族内部团结、成员之间互相约束的一种神秘力量。 原始宗教的一种形式,产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是将图腾作为本民族的保护者和标志加以崇拜。“图腾”是印第安语音译,意为“亲属”。原始人相信万物有灵,认为每个氏族都与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神秘的亲缘关系,他们之间是相通的,于是它们便成了本民族的保护者和象征――图腾。图腾往往成为本族的忌物,禁杀、禁食,并举行仪式加以崇拜。各氏族的图腾与氏族的关系多由神话世代相传而沿袭下来。图腾崇拜曾普遍流行于中国的各个民族,有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有图腾崇拜的遗迹。 东夷人的图腾崇拜很多,主要的大体有鸟图腾、龙图腾和太阳图腾三种。 (一)鸟图腾崇拜
中国古代以鸟为图腾的种族很多,如商族、周族、秦、赵以及东北、东南沿海地区的民族多是以鸟为图腾的。《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传说殷的始祖契,是其母简狄吞玄鸟堕的卵,孕而生的。(见《史记?殷本纪》)这是鸟图腾崇拜的确证。周族与鸟崇拜也有关。《史记?周本纪》记载,周人的始祖弃,其母姜源履大人迹,孕而生弃。生时以为不祥,被抛弃在隘巷、林中,最后被丢在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源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周祖是鸟保护下来的,自然崇拜鸟。秦国始祖大业是其母吞鸟卵生的。《史记?秦本纪)云:“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赵与秦共祖,所以都是崇拜玄鸟图腾的民族。东北的高句丽人也有不少卵生的传说。然而这些鸟图腾崇拜的民族,与东夷都有渊源关系。东夷才是鸟图腾崇拜的大本营,最突出的是少昊氏。《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曰:“我祖少?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少昊是一个强大东夷部族的首领,其下有许多分支,皆以不同的鸟为图腾。 如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 鸠氏,??稀⑺??稀Ⅶ金?系任屦?⑽屣簦?晕?訇徊肯路种Р孔宓耐继凇G亍⒄砸彩巧訇灰幔?罄次髑ǖ姆种В?室阅裎?继凇I套灞纠雌鹩诼澄髂希?胫性?笪??摹F渫继诔绨荩?从诼车匾娜恕4呵锸笨鬃邮且笕说暮笠幔?峒?献邮保??牙献颖饶庾隽?《庄子?天运》),老子则把孔子比拟为凤。(见《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引《庄子》佚文)山东嘉祥武梁祠汉画像石有孔子见老子画像,孔子向老子躬身问礼时,抬起的双袖上有两个鸟头。可见殷人的鸟图腾崇拜与东夷人的关系。周族与东夷也有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周祖后稷(弃)的母亲姜源,本是姜姓东夷莱夷人,她践大人迹生弃,大人国在东海之隅,即?夷居地,大人即?夷。这支夷人的一部分后来西迁到邰,成为有邰氏。故周族鸟图腾也来源于东夷。东夷人的鸟图腾崇拜还有很多物证和旁证。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仿鸟形陶器如翳、甭和如鸟足的细高觚形三足器、高柄杯等皆为实物证据。而“仓颉取像鸟迹,始作文字之篆”,汉画像石中扁鹊针灸故事把扁鹊画成人面鸟身形象等都是旁证。仓颉虽传说为尧臣,但其墓在山东寿光,显系东夷人。扁鹊齐国卢(今济南市长清县)人,定是东夷后裔。 (二)龙图腾崇拜
龙的崇拜,中原盛于齐鲁,但最早的龙的崇拜也起于东夷。《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正是龙图腾民族族徽的一种标志。《左传?昭公十七年》:“太?氏以龙纪,龙师而龙名。”太?是东夷共认的祖先,其部族庞大,支派繁衍很多,直到春秋时期,其后裔建立的方国,还有许多分布在中原和齐鲁地区。因此,龙图腾崇拜在齐鲁东夷人中也很普遍。据《世本》,太?风姓。有的学者认为,风与凤通,太?也是以凤凰鸟为图腾的部族。其实不对。风与凤声同形近而意义不同。闻一多《伏羲考》:“风(锾)字从‘虫’,‘虫’与‘己’在卜辞里是一个字。原来古人说‘风姓’或‘己姓’,译成今语,都是‘蛇生的’。”《说文解字》:“风……从虫,凡声。”“凤(?)凰,神鸟也,从鸟,凡声。”总之,凤是鸟,风是虫。人们常见的最大的虫是蛇。蛇,人称小龙。太?氏与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山东嘉祥武梁祠汉画像石中有伏羲女娲故事,画的就是人面鳞身的伏羲和人首蛇躯的女娲交尾的图像。再从伏羲的族源看,《诗神含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宓牺就是太?伏羲。王献唐先生《炎黄氏族文化考》认为,雷泽就是莱泽,是莱夷居住的地方。伏羲的母亲是莱人,她履大人迹生伏羲,就是她与大人国氏族的男子生了伏羲。伏羲亦是莱人。大人国是风夷的后裔,以龙为图腾的部族。《列子?汤问》:“龙伯之国有大人。”《山海经?大荒东经》郭璞注:“从昆以北九万里,得龙伯国人,长三十丈。”大人国在哪里呢?王大均《大人国源流考》 ① 认为在山东半岛,莱夷、?夷即是。 莱夷、?夷有己姓国,如纪、、杞等都是。 己是虫,原是“虫”的形象。 故莱夷、?夷是崇拜龙(或蛇)图腾的。此外,风夷为九夷之一,其后裔皆为龙图腾崇拜。但由于太?虚在陈(今河南淮阳),故龙图腾在中原为盛。 当然,图腾是可以演变的。随着氏族的繁衍、分化、氏族与氏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图腾崇拜也在不断分化和融合。如《庄子?逍遥游》引《齐谐》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其实,龙和凤都是不存在的,是许多图腾融合的结果。凤起源于鸟,集许多鸟的特点于一身,成为凤;龙是由虫、蛇为主体,逐步吸收其它鸟、兽、虫、鱼的特点构想出来的。在齐鲁文化中还有金鸟也就是三足鸟,如大汶口文化陶文中有“”,考古专家释为“炅”或“?”,像初升的太阳,刚升到有五个峰的山顶,下边还有一片浮云,另两个是“”(黑白同心圆)绘在大汶口墓葬出土的彩陶背壶(10:57)上,像原始的“日”字。“●”(朱红大圆)在大汶口墓葬出土的双鼻壶(98:5)、背壶(105:8)、深腹罐(9:7)以及其他类罐(9:38)上都有,可能“●”就是火红的太阳。还有75号墓出土的灰陶背壶上朱色鸟形图像“ 楚人的先民以凤为图腾。《楚辞》中有大量的有关描述;出土的古楚文物,涉及凤的也特别多。凤是虚拟的生物,为再生形态的图腾。其原生形态应是?、鸡之类飞禽。《尔雅?释鸟》云:“凤其雌皇。”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采色,高六尺许。”情形就象以蛇、扬子鳄为基础,又融合了鱼、鹿、马、狗等的某些部分,形成了虚拟的龙图腾一样。在通常情况下,后人只是对再生的图腾崇拜倍至,而对原生图腾则日趋淡忘,甚至视作贱物了。但那古老的潜意识,却依然世代相传,总在似无若有地不断反映出来。《尹文子?大道》曾记述了楚王厚赏一个误把山雉当成凤的楚人的故事,可见其对雉特别厚爱,视之几近于凤。楚王曾把山雉作为稀世之宝欺骗周昭王说,愿献白色的山雉。 ③ 昭王竟也不等闲视之,居然馋涎欲滴,轻举妄动,南游至楚,终于上当,未能生还。 ④ 《楚辞?天问》:“昭后成游,南土爰底,厥利惟何?逢彼白雉。”说的就是这个故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悲剧?因为太看重雉了。显然这是出于崇拜,和崇凤不无联系。 恩格斯说:“看一看神圣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在所谓的原始部落是可以看到的),这很有意思。神圣的东西最初是我们从动物界取来的,就是动物。” ⑤ 为什么呢?因为“动物是人不可缺少、必要的东西,对于人来说就是神。” ① 鸡如此,鸡蛋亦如此。《山海经》也有这方面的记载:“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百兽相与群居,在四蛇北。其人操卵食之,而鸟居前导之。”它表明,在“百兽相与群居”的时代,人们是经常可以吃到凤凰卵的。凤凰卵可能是鸡蛋。《艺文类聚》引《三五历记》云:“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鸡子就是鸡蛋。连我们的老祖宗都是从鸡蛋中生出来的,能会不崇拜它吗? 对于鸡和鸡蛋的崇拜一直延续下来。《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太平御览》引《庄周》云:“有挂鸡于户者”,因为这画鸡和鸡都可使“百鬼畏之”。不仅如此,《太平御览》引《玄中记》还说:“以雄鸡毛置索中,盖遗勇也。”真是连鸡毛也可以当令箭呀!它简直浑身都带神秘和神圣的色彩!鸡蛋当然也不例外,《荆楚岁时记》引周处《风土记》云:这天,人们要“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盘古就是从鸡子中来的嘛,这风俗显然有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因素。 在当代,楚地的民间美术中凤的图形特别多,特别突出。有一个《百凤图》,它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流露出人们对于凤长期积淀下来的深情厚爱。人们对鸡子依然看得不凡。各地常把公鸡啼鸣的时间看作阴阳的分界,认为在它啼鸣以后,神鬼便不在人间出没。换句话说,它依然可使“百鬼畏之”。鸡毛的神奇作用,也从各方面反映出来:打清吉醮,用鸡毛;请茅草神,用鸡毛;端午节划龙船,船头的孩子头插鸡毛;玩“古傩之遗”的急脚子,也要头插鸡毛……鸡毛,鸡毛,何啻凤毛麟角! 鸡蛋的象征意义也有明显的反映:人们生孩子,要送红鸡蛋;春节,要吃元宝蛋;湖北地区称男性生殖器为“卵”、“卵子”,或称“鸡鸡”、“雀雀”,就象是《水浒传》中称之为“鸟”一样,是古风孑遗。 古人对于图腾崇拜,并非不再侵害它,而是把对它的侵害赋予以特殊的神圣含义,或者也要采取特殊的相应形式。出土文物证明:半坡人既爱鱼崇鱼,又打鱼吃鱼。楚人也是一样,既爱鸡崇鸡,又杀鸡吃鸡,并用它作为祭祀之用。《山海经》多处记载:“其祠之,用一雄鸡,禳而勿杀”,或“毛用一雄鸡 ”等等。 如今,鸡子在祭祀中依旧起特殊的作用。各地祭龙舟、点墓穴、打醮都用雄鸡血。襄阳祭灶,以鸡作“灶马”,其背搭鸡肝,象征马鞍。让灶王骑着它上天,借以确保“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正是远古先民所期望于图腾的作用。黄冈团风一带,正月初一,家家都喝鸡汤;家长吃鸡头,挣钱的主力吃鸡爪,最有前途者吃鸡翅膀,这实际上也是“练形”,隐含有象征意义。人们杀鸡子也不寻常,大多是在为它送死的同时,却祈祷其再生,往往要念一首歌谣: 鸡子鸡子你莫怪,你是人间一碗菜; 今年持刀将你宰,变只凤凰再飞来。 此情此景会使人联想到《招魂》中反复祈祷和呼唤的“魂兮归来!”这是在招其图腾之魂啊! 土家人崇虎。这个民族主要居住区是湘、鄂西;川东也有一部分。他们的祖先是巴人,尊廪君为其始祖。《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云:“南郡巴郡蛮有五姓:巴氏、樊氏、搀(shǎn)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巴氏子务相”把四姓都征服了,“因其立之,是为廪君。”“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现在,土家人敬白虎的古俗还隐约可见。他们称老虎为“老巴子”;在舞蹈中有“猛虎下山”,模仿猛虎扑食的动作,口里发出虎啸,显示出该民族勇敢粗犷的雄风;在民族工艺“西兰卡普”中,有罕见的白虎图案,它通过变形,显得格外可亲可爱,流露出深长的民族情感。武落钟离山在今长阳县境,那里传说,古时候有个妇女被老虎驮进山洞。他们成亲,生了一个虎人,繁衍了人类。它为我们传递过来一个非常古老的讯息:土家族的确崇虎。 土家族还有另一个引人瞩目的神话《余氏婆婆》。它说,古时候,一个18岁的姑娘,为躲难,漂到山崖上的绝境。山鹰救了她,她梦双鹰入怀,生下姐弟二人。他们二人成亲,生下8个儿子,繁衍了后代。后来,“所生八子,座落八坪”,散居于长阳、巴东、建始等土家族自治县。其中的磨石坪《谭氏宗谱?系表总述》竟大体记述了这个神话,而只是避开了姐弟结婚之类情节,以至世俗化了。不过,它却又明确地说:“吾族世称鹰鹞谭家”,“母冢在焉”。也就是这些谭家,至今还喊“鹰氏公公”,不准打鹰。保持着相当典型的鹰图腾崇拜现象。据推断,谭氏可能是由当年的搀氏演变而来,曾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被崇拜白虎的巴氏征服以后,他们在随之崇拜白虎的同时,还继续崇拜鹰。费孝通教授曾经指出,我们的民族概念可分三个层次:一是中华民族,二是56个民族,三是有的民族还包含着若干具有一定特点的集团。楚地的图腾崇拜现象恰好正是这种情况,即和全国一样广泛崇龙,同时又特别钟凤;其中的土家族崇白虎,而土家族的谭姓还同时崇拜鹰。 图腾崇拜是古人认为自己的氏族、部落的祖先与某一动物或植物,甚至是无生物,有“亲族”血缘关系,因而崇拜这些事物。图腾崇拜在发展过程中,因为氏族、部落的融合、吞并或联盟,而产生图腾谱系,或复合图腾(如汉族的“龙”),甚至是一种图腾上升为主图腾,其他图腾则在传说和意识中变得可有可无,无足轻重。这些,在云贵高原民族的原始文化残迹中都有所反映。 云南克木人的姓,即是他们的氏族名称。这些氏族名称便是图腾崇拜物,如豹氏、水獭氏、破脸狗氏、水鸟氏、野鸡氏、田鸡氏、山瓦雀氏、蕨氏,等等。属于某一氏族的人,不能吃所崇拜的动物或植物,甚至不能触摸。克木人的图腾有性别之分,姓氏也有性别之分。由于同一图腾的男女不能通婚,不同氏族之间通婚时,则出现图腾(姓氏)交换,如丈夫属豹氏,妻属水鸟氏,婚后只生女孩不生男孩,无人承继姓氏,女儿可以使用父氏图腾名称,从而出现女人也使用男性姓氏的情况。 按照云贵高原民族的语族构成,以及图腾的典型性,我们在这里分别讨论彝语支民族的虎图腾,苗族的枫树图腾和古夜郎族的竹图腾,它们也分别体现动物和植物图腾。 1.虎图腾 虎图腾的残迹存在于彝语支民族的部分地区。从传说、语言、习俗来看,彝、纳西、傈僳等民族以黑虎为图腾,土家、白、普米等民族则以白虎为图腾。 虎图腾很早就为汉文献所记载。《山海经?海外北经》:“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汉书?地理志》张?郡“番和”事,记称甘南羌族为“罗虏”。明?朱谋讳《骈雅》:“青虎谓之罗罗。”明?陈继儒在《虎荟》(卷三)中记得更详:“罗三,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虎。”“罗”在彝语支语言中是“虎”的意思。 彝族的虎图腾崇拜,首先表现在自称与“虎”同词。认为虎是自己的祖先,人死后也要还原为虎,因此火葬时以虎皮裹尸。过去,彝族的巫师、首领常常披虎皮出现在某种场合,象征虎族。《蛮书》卷七记:“大虫,南诏所披皮,赤黑文深,炳然可爱。云大虫在高山穷谷者则佳;如在平川,文浅不任用。”“蛮王并清平官,礼衣悉服锦绣,皆上缀波罗皮”(原注:“南蛮呼大虫为波罗密”)。卷八又记:“有超等殊功者,则得全披波罗皮。其次功,则胸前背后得披,而缺其袖。又以次功,则胸前得披,并缺其背。谓之‘大虫皮’,亦曰‘波罗皮’”。元?李京《云南志略》:“(罗罗)酋长死,以虎皮裹尸而焚。”楚雄一带流传有“人死一只虎,虎死一枝花”的谚语。 不过,虎只是一部分彝族的古代图腾。这部分彝族自称为“罗罗濮”、“罗罗”、“腊.罗拔”。分布在云南玉溪、文山、丽江、思茅、大理、楚雄、德宏等地,使用彝语西部方言。在人口上,比自称为“尼”、“诺苏”的彝族要少得多。自称中的“罗”、“腊”即“虎”的意思。彝族中的绝大部分并不崇拜虎。 纳西族认为,虎是人类的祖先。光绪四川《盐源县志?舆地山川》记载当地摩些人(纳西)“姓喇喇,虎也”,“夷目名喇人,以别于汉”。而“喇”在纳西语中即“虎”。 傈僳族有许多图腾,在20多种动物、植物、自然现象图腾中,有一种是“虎”。以虎为图腾的氏族称为“腊扒”,在汉姓上用“腊”或“胡”字。 远在湖南西部的土家族,其土家语属藏缅语族。土家族的图腾也是虎。 部分白族地区(怒江)的习俗表明曾有虎图腾。白族有“勒墨”支系,“勒墨”即“母虎”的意思。祥云白族传说,一个白族姑娘在梦中与虎交,后来生下一个儿子,以虎为姓,名罗尚才(“罗”即“虎”),他最后变成老虎逃进森林,一直保佑白族。白族习俗中打猎不打虎,如果被老虎吃掉,则是“成仙”。彝族称白族为“罗基颇”,意思是“被融化的虎族”。白族中有许多汉族人成分,有关虎图腾的观念只残存于部分地区了。 普米族自称“普米”,意思是“白人”。在生活、观念中尚白,传说是与祖先是白额虎有关。 在彝语支的其他民族(如哈尼、纳西)中没有发现虎图腾痕迹。就是在分布较广的彝族中,也只是在一个方言区虎图腾遗迹才较为明显。而其他地区彝族的传说和习俗、观念中,尚有葫芦、芭蕉、细芽菜、草、梨树、柏树、黑竹、谷子、李树、青松、棠梨、獐子、岩羊、水牛、黑斑鸠、绿斑鸠、蜂、鸟、黄牛、鼠、龙、蛇、狼、熊、鹰、雉、蛙、蚱、鸡、狗、猴、雁、马、鸭、燕子、狐狸、石蚌、毛辣虫、猪槽、山、雪等植物、动物、无生物图腾崇拜。虎,只是其中之一。 图腾崇拜对象众多,说明古代彝族内部氏族林立。在氏族的冲突、吞并、融合过程,在“彝”族形成过程中,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于族源、图腾问题作了哪些努力呢? 以上列举出来的众多图腾并不是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各地,而是一个传说中谈到好几个图腾的相互联系。这种现象说明人们在努力地“统一认识”。把虎图腾抬高的努力,发生在以虎为图腾的支系。流传在楚雄地区的叙事诗《梅葛》把虎看作是宇宙万物的来源:天地造出来了,但是天还在摇晃,造天者用虎的“四根大骨作撑天的柱子”,“肩膀作东南西北方向”,才把天撑起来。在天地间“什么也没有”的时候,虎又继续尸解变化:头→天头,鼻→天鼻,尾→天尾,耳→天耳,左眼→太阳,右眼→月亮,须→阳光,牙→星星,油→云彩,气→雾,心→天心地胆,肚→大海,血→海水,大肠→大江,小肠→河,皮→地皮,硬毛→树林,软毛→草,细毛→秧,骨髓→金子,小骨→银子,肺→铜,肝→铁,连贴→锡,腰子→磨石,身上大虱子→老水牛,小虱子→黑黑羊,虮→绵羊,头皮→雀鸟,……在长诗中列举出来的事物虽未涉及图腾问题,但既然是“化解万物”,作为图腾的动物植物便无不生长在虎所化成的世界里。 同时,也许是为了弥补这一解释上的缺陷,有些人把“雪”抬出来。因为雪来自浩渺的天宇,可分可团,可溶可凝,可以解释众多图腾的关系。在《梅葛》中,虎和雪的关系随部落、氏族的融合而“化合”,巧妙地体现在融合后的彝族各部的意识中,排列出雪和虎的关系:虎上升到宇宙地位,而雪则由天上下来的,落到地上变成三代人。 凉山彝族地区的一个传说中,把雪和猴子联系起来:雪人没有血肉、生气,天神用石头做骨头,把雪人变成类似人的猴子,这即是人类的最早的祖先。 2.枫树图腾 黔东南苗族古代曾有枫树图腾崇拜,至今,每一个村子仍少不了栽种枫树作为护寨之物。本世纪上半叶,苗族人建房时,中柱和梁必须使用枫树,后来才逐渐为杉木所代替。 有人认为,苗族枫树图腾崇拜最早见于文字的是《山海经?大荒南经》中关于蚩尤的记载:“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郭璞注:“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弃其械,化而为树也。”有人认为,黄帝选用枫木作为蚩尤的手铐,目的是为了羞辱他、贬低枫木:敬奉枫木是作茧自缚。 流传在黔东南苗族地区的《苗族史诗》中除了提及枫树图腾外,还提及其他动物、植物图腾与枫树的关系。如: 枫―→蝴蝶(树干)―→姜央(始祖) 猫头鹰(疙瘩)―→虎 鹞子(树叶)―→龙 燕子(树叶)―→象 吉宇乌(树梢)―→蛇 泥鳅(树根)―→雷 …… …… 在蝴蝶和姜央、龙等之间,有12个蛋作为中介。把这12个蛋孵出来,吉宇鸟也参与了。以燕子(Badlindghaif)为图腾,至今苗语中还带有“父亲”(bad)这一词素。 苗族的这一图腾谱系中包含了两个大系统:植物生人和卵生人。把蝴蝶与枫树、龙等联系起来,不仅仅是出于解释上的方便,而且是把苗族各支系的族源观念集中起来,使它具有“有机性”。此外,许多汉文献中提及枫树化人或幻鬼。我们还不清楚这与苗族神话是何种关系。 枫树图腾在其他苗族地区也有一些反映。操川黔滇苗语的苗族中杨姓的苗姓是Yeus,操滇东北苗语苗族中韩、韦两姓的苗姓是Yeub。有人认为这便是“蚩尤”的“尤”。湘西苗族地区把蝴蝶(飞蛾)做成头饰,有所谓“头上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绣飞蛾”之俗。 3.竹图腾 竹图腾最早见于东晋四川人常璩写的《华阳国志》一书中。作者写道: 有竹王者,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濮)。氏以竹为姓。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王与从人尝止石上,命作羹,从者曰:“无水。”王从剑击石,水出,今竹王水是也,破石存焉。后渐骄恣。 《后汉书》则记:“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豚水,有三大竹节流入足间,……”而郦道元《水经注》:“郁水,即夜郎豚水也。汉武帝时,有竹王兴于豚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 夜郎即竹王的后裔。竹王是以竹为图腾崇拜的部落的领袖。夜郎的族属问题,从本世纪三十年代起,就有彝族、苗族、白族、越人(布依族)、仡佬族等争论。我们倾向于越人说,主要是从“夜郎”与“竹笋”的语义关系得出的结论。 在壮侗语族(又叫台语)中,“竹笋”一词的声母大体上是n或1,韵母是aang。如:壮语raang 2 、布依语zaang 2 、海南临高话nang 2 、西双版纳傣语na 5 、德宏傣语lo 5 、侗语naang 2 、仫佬语naang 2 、水语naang 1 、海南黎语nuung 1 。湘西仡佬语“(盖)脑”。著名壮侗语语言学家李方桂将壮侗语“竹笋”一词的古音构拟为 * nlan或 * ra 。 “夜郎”的“夜”即“越人”的“越”。 布依族自称为ηjai (“依”),亦即“夜”、“越”。 按照壮侗语语法,名词修饰名词的时候,中心词位于修饰词之前。“夜郎”的中心词是“夜”,“夜郎”的意思便是“以竹笋为图腾崇拜的越人。” 彝族也有竹图腾崇拜。他们认为祖先是从竹子里出来的,死后要变成竹。因此,制作祖灵“玛都”用的是竹筒。“玛”即竹子,“都”是“出”的意思。贵州威宁彝族传说,祖先剖竹而出,竹子是青色的,所以叫青彝。不过,彝族更多的传说是竹子曾经搭救了彝族祖先,因此后来才用竹子制作“玛都。” 新疆远古居民的图腾崇拜是很普遍的。《穆天子传》和《山海经》都提到了昆仑山上有西王母,她有老虎的牙齿,豹子的尾巴,并善于拉长声音叫啸。说明远古时代昆仑山一带住有一个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是以虎、豹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还提到西海(新疆或新疆附近地区的某个大湖)中人面鸟身的神。这与蒙古族传说中的人头鸟身的卡鲁德鸟十分相象。这可能与远古时代在新疆生活的某氏族以这种怪鸟为图腾有关。《山海经?海内西经》和《海内北经》两卷中,都记载有:昆仑山东北面有“贰负之尸”,他的形象是人面蛇身。吐鲁番曾出土蛇身人首的绢画。说明新疆古代可能存在以此为图腾的氏族。 在新疆生活过的各游牧民族,普遍认为他们的祖先与狼有亲缘关系。突厥人在旗帜上绣上金色的狼头,可汗的卫士也称狼。高车人认为他们是由一女子和狼结为夫妇,繁衍而来的。蒙古人则认为他们的远祖是头黄色狼和一头惨白色的鹿。维吾尔族古代史诗《乌古斯传》中,多次提到黄色大公狼如何引导乌古斯可汗出征。这些都说明新疆远古的游牧氏族多以狼为图腾。《乌古斯可汗的传说》,把乌古斯可汗的形象描写为“腿像公牛的腿,腰像狼的腰,肩像黑貂的肩,胸像熊的胸,全身长满了密密的厚毛。”这种描写大约是把古代维吾尔族的几个核心氏族的图腾集于一身,反映了由氏族而联合为部落的过程。 称得上藏人图腾的当属猕猴,猕猴演变为人的传说,不但在藏族民间广泛流传,也见诸于史籍。藏人公认不讳是猕猴和罗刹女的后代,西藏山南地区的贡保山上至今留有猕猴洞、泽当(猴子玩耍坝),由猕猴向人转变时下种青稞的第一块土地。这则以猕猴为中心,牵扯到藏族族源的传说,受到藏族僧俗官民的广泛喜爱,因而也出现在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等处的壁画上,记载较为详尽的是《吐蕃王统世系明鉴》: 有一受观音点化的猕猴在山岩上修行,为一罗刹女纠缠,要求成为夫妇,猕猴不允,罗刹女苦苦哀求,猕猴征得观世音的同意,与之结为夫妻,生了6个猴崽,将它们送到水果丰盛的地方。三年之后猕猴前去看视,猴崽已增至500个,树上的果实吃完,群猴饥饿呼号。父猴再往普陀山向观音求救,观音从须弥山的缝隙中取来青稞、小麦、豆子、荞麦、大麦芽,撒到地上,大地便长出不种自收的五谷。猴崽们饱食五谷,身毛与尾渐短,会操人语,便成为人,以树叶为衣。 这则故事与人类发展的进程有惊人的相同处。然而能不能将猕猴视为藏人之图腾崇拜?可,亦不可。可,是因为从地域、动物图腾产生的时代、背景看,猕猴确实为藏人之图腾,否则藏族民间或史籍中如此重视且公认为藏人的祖先呢? 不可,是因为这则神话本身有许多漏洞:其一为猕猴为观世音菩萨之居士等语,有后世佛教徒伪造之嫌。尤其贯穿着佛教之教义: 猕猴与罗刹女结为夫妻后,生下6个猴崽,他们分别由轮回六道的生灵投胎而来,因而性情不同:同地狱投生的猴崽,面色暗黑,能耐苦;由饿鬼处投生的猴崽,面貌丑陋,贪吃饮食;由畜牲处投生的猴崽,粗笨懒惰,性情顽固;由人间投生的猴崽,见多识广,细心小气;由非天处投生的猴崽,身体强壮,容易嫉妒;由天神处投生的猴崽,深谋远虑,性情善良。 如此,由于藏族之人种,是猕猴菩萨和罗刹女传出的缘故,分成两类:父猴菩萨传出的一类,性情宽和,信仰虔诚,心地慈悲,勤奋努力,爱做善业,出语柔和,长于辞令,这是父猴的遗种也。罗刹女传出的一类,贪欲好怒,经商谋利,好盘算,喜争执,嘻笑无度,身强勇敢,行无恒毅,动作敏捷,无毒炽盛,喜闻人过,愤怒暴急,这是罗刹女的遗种也。 这种对佛教教义的阐释仿佛与文章的构思与世同来。其二,文中的罗刹女(有些文章译为岩魔女),这一角色带有后世虚构的色彩过重。其三,倘若猕猴是藏人之图腾,一般是备施崇敬,不加伤害的,然而它也出现在祭祀场合:《新唐书?吐蕃传》云:“赞普与其臣岁一小盟,用羊、犬、猴为牲。”是否《新唐书》记载有误? 在众多的探讨图腾崇拜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食用型图腾在举行一定仪式后便可宰杀,而非食用型图腾大多是不予宰杀的。猕猴是藏人食用型图腾还是非食用型图腾? 假如是食用型图腾,用来祭祀盟誓有一层含义;假如是非食用型图腾,将它伤害是要受到惩罚的。当然也不尽然。《新唐书》所记载的是藏民族在公元7世纪至9世纪中叶(相当于唐代)时的风俗,而在藏族的古代文献和后来的风俗中,尚未见到以猕猴为牲或食用的例子。赖以参照的材料实在太少。 我们说猕猴可以是藏人的图腾崇拜,也是藉于一定的科学分析。我们知道古人的传说是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演变的,不带有后人加工的神话传说是没有的。显然,猕猴变人的传说也有历史的痕迹,像菩萨、罗刹之类词语,很可能是佛教传入藏土后附加的,而人由猕猴变来才是这则传说的内核和根。 猕猴变人的传说,在其它一些藏属民族中也有流传。 壮族原始宗教观念的最初形式之 一。古代壮族先民认为,一些动植物与自己有亲缘关系,或有大功于人类,或是人类的保护者,而加以崇拜,成为图腾。从出土的和收藏的铜鼓上面的饰纹、浮雕以及民间故事、传说、歌谣来看,壮族崇拜的图腾有乌鸦、蛇、鸡、牛、鳄、青蛙等等,各地不尽相同。部分学者认为,壮族的一些姓氏,即来源于图腾。壮族姓氏虽与汉族的一样,然此乃借用汉字,其含义是不同的。如“莫”姓乃黄牛氏族,“陆”姓乃鸟氏族,“潘”姓乃游猎氏族,“区”姓乃蛙氏族,“韦”姓乃水牛氏族,等等。 图腾崇拜产生于人们对某种动物的行为或植物作用的神秘感和依赖感,出于万物有灵的观念,这种物就被奉为灵物。图腾是部族的保护神,被人认为具有抵御灾祸、邪凶的超自然力。江西出土的文物与赣傩面具,以及赣傩的祭祀活动,形象地反映了赣鄱地区的鸟图腾崇拜和虎图腾崇拜。江西畲族居民的原始图腾崇拜为狗,至今仍禁吃狗肉。 据大量资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东方沿海、黄河和淮河下游、长江中下游,尤其是东南滨海一带,都曾流行过鸟图腾习俗”。 ① 据学者们考证,分布在江西东北古余干地域内商代的先民,是属于干越族的,即古百越族的一支,而许多记载都表明古越族曾敬奉鸟为图腾。另外,江西出土的诸多文物也反映了赣鄱地区的原始鸟图腾崇拜。在江西吴城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以塑造精美的凤鸟为纽饰的青铜器盖,刻画有鸟形徽记的釉陶纺轮及两鸟头形陶质研糜棒。在九江神墩、德安石灰山等商周文化遗址中,还采集和发掘到不少鸟形或饰有鸟形图案的陶制品,尤以鸟形把手为多。最令人惊叹的是,在新干商墓中居然有一件完整的玉羽人,其腰部到臀部阴刻鳞片纹和羽纹,肋下至腿部雕刻出羽翼。羽人这一文化现象,正是鸟图腾崇拜的变异,羽人的形象即为这些民族鸟图腾崇拜的延续和深化。 在江西出土的动物形象中,虎与鸟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大洋洲所出土铜器,盛行以动物形象为护耳等装饰件,而主要是虎与鸟。类似现象过去在吴城及附近遗址中也可见及” ② 。大洋洲还出土了一件引人注目的青铜伏鸟双尾虎,长达53.5厘米,高25.5厘米,虎伏于下,双目圆睁,獠牙毕露,背上一尖喙短尾小鸟,静立前视。另外,我国自古便有在门首悬挂虎头雕饰物(吞口,又叫“虎头牌”)以辟邪的风俗,而江西端午竞渡的龙舟在龙船之首也挂有吞口,反映了民众对虎的图腾崇拜。 江西的鸟图腾崇拜与虎图腾崇拜及两者的密切关系,不仅从古文物中得到了表现,而且也体现在赣傩的面具上和赣傩的祭祀活动之中。1989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件神人兽面形玉饰,玉饰图像的上端为神人像,神人两侧由高耸左右卷角的羽翎组成,下端为兽面,而兽面为虎相。这种神人与兽面的合体图像就是最早傩面具的图案,傩祭最早主持者方氏就是戴这种傩面具驱鬼的。 1949年前,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自然崇拜构成了黎族的思想文化意识,对黎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黎族的图腾崇拜,动物以蛇、鸟、牛、蛙等为主要对象,植物以稻谷、木棉、芭蕉、番薯、葫芦瓜等为主要对象。黎族的图腾崇拜由来已久,大概是与黎族的母权制氏族公社同时产生。其特点是认为人们的某一血缘联合体和动植物的某一种类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例如“纳加西拉”鸟为图腾崇拜,传说是黎族的先民有个女儿,出生后不久母亲就去世了,“纳拉西拉”鸟就嘴里含着谷子将此女养大成人。为了永久纪念“纳加西拉”的功德,黎族妇女就在身上刺着各种颜色仿效“纳加西拉”翅膀的花纹。这就是黎族妇女文身来源说法之一。这种鸟类被认为是黎族祖先的化身或保护神,也是母权制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又例如以葫芦瓜为图腾崇拜,把葫芦瓜作为黎族祖先起源的保护神。传说中葫芦瓜的故事是说,黎族的祖先在某一时期遇到洪水爆发,天下的人几乎灭绝,只剩下一男一女及一些动植物藏在葫芦瓜里幸存下来,后来这一男一女结婚,繁衍人类,葫芦瓜给他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条件,保住了黎族祖先的生命。因此,葫芦瓜便成为黎族图腾崇拜的对象。 云南各民族保留着很多原始图腾崇拜。如葫芦图腾、竹图腾、虎图腾、鸡图腾等。 葫芦图腾云南各民族中曾普遍存在着葫芦图腾。德昂族神话传说,古时候洪水泛滥,人种、动物几乎都淹死了。只有少数人和动物被天神卜帕法救出藏在葫芦里,从而传下了人种和物种。白族支系勒墨人中也流传着类似的神话。几万年前,人类遭大洪水。洪水暴发前,天神阿白告诉人们,快发大水了,要大家赶快躲到葫芦里边。可是大家不相信,只有阿布帖和阿约帖兄妹按天神指点,躲到葫芦里。不久,果然发了99天的大洪水,人类全淹死了,只有布帖、约帖两兄妹躲进葫芦里,漂在水面上,活了下来。洪水退后,地上没有人烟,为繁衍人类,兄妹遵照天神旨意,结为夫妻,生了5个儿女,世上又有了人种。葫芦因此被人们崇拜。白族“绕三灵”时,人们手持的柳树枝上要挂一个葫芦,也可能与葫芦崇拜有关。 竹图腾彝族、傈僳族图腾。彝族传说,古时一彝人在岩下避雨,见几筒竹子从山洪中漂来。取一筒剖开,内有3个小孩。他收养成人后,一人务农,子孙繁衍为白彝;一个做铁匠,子孙繁衍为红彝;一人做篾匠,子孙繁衍为青彝。又传说:洪水泛滥时,彝族始祖笃慕经天神指点,躲在竹筒中,随水漂流,至悬崖时,幸被山竹挂住,因而得救。故后人崇拜山竹。彝族人死后用山竹做灵位,他们认为自己源出于竹,死后也会变为竹。 蛮人,呼虎为罗,老(死)则化为虎。认为人死能返本化虎而为祖。彝族的虎图腾较典型。彝族旧时自称、他称都是“罗”,或“罗罗”、“倮倮”等。彝族称虎为“罗”,译音有“罗”、“拉”之类,含义都是虎。有的彝人家中供奉男女始祖神像称为“涅罗摩”,意为母虎始祖。老虎也是白族的重要图腾。据调查,白族有60多种他称,其中称为虎的就有22种。至今彝族仍称白族为“拉颇”,哈尼族称为“拉波”,纳西族称为“拉奔”,都是虎人的意思。樊绰《蛮书》云:南诏“贵绯紫两色,得紫后,有大功则得锦。又有超等殊功者,则得全披波罗皮。其次功则胸前背后得披,而阙其袖。又以次功,则胸前得披,并阙其背,谓之大虫皮,亦曰波罗皮。”南诏王及其高级官员以虎皮做披饰,也与白族、彝族古代虎图腾崇拜有关。至1956年,碧江托托村白族虎氏家庭已传17代。虎氏家庭取名喜用虎字,如腊图普―腊泽―腊介薄―腊修―腊仁―腊马―腊路波……“腊”为白语,意为虎。这里的虎氏家族至今仍保留着许多虎图腾的习俗,如以虎为氏族标志,禁忌吃虎肉;出远门和从远处回来,一定要选虎日,说是“吉利去,吉利回”。又说,由于他们是虎的子孙,所以如果进山遇见虎,虎也不会伤害他们。摩梭人也以虎为图腾,他们说自己是“虎的根根、虎的骨头”。 鸡图腾鸡是白族的图腾之一。据统计,白族的60多种他称中,有11种为“鸡家”和“鸡人”。甚至大理国宰相高氏的后代,也被永胜彝族称为“盖家”,即“鸡家”。鸡家人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金鸡蛋里孵出来的,所以他们都姓鸡。鸡家人起乳名,亦多带鸡字。表明他们是鸡氏族。至今大理、洱源、云龙、剑川一带的白族村寨,仍然以鸡为名,如鸡邑、鸡登、鸡坪、鸡鸣村、上鸡邑、下鸡邑、拉鸡井等。 此外,还有蛙图腾(壮族、布朗族、普米族)、狗图腾(苗族、佤族、哈尼族),熊、羊、鸟、鱼、鼠、蜂,乃至荞、麻、柚木等图腾(傈僳族),马、蛇、鹰图腾(阿昌族)等。 傈僳族以动物命名的氏族就不少。如虎氏族称“腊扒”,熊氏族称“俄扒”,羊氏族称“阿赤扒”,蛇氏族称“雷府扒”,蜂氏族称“别扒”,鼠氏族称“亥扒”,鸟氏族称“业扒”。白族传说人类始祖把大女儿嫁老熊,老熊和大女儿生了几个儿子,搬到今兰坪居住,成了熊氏族;把二女儿嫁给老虎,生下儿子,搬到今碧江去住,成了虎氏族;把三女儿嫁蛇,生下两个儿子,搬到别的地方,兄弟俩结婚后,又生了几个儿子,有的说怒族话,有的说傈僳族话,成了蛇氏族;把四女儿嫁给老鼠,生下儿子,搬到泸水,成为鼠氏族。怒族传说,远古由天降群蜂与蛇交配,生下“斗霍”女始祖“茂英充”。“斗霍”原称“茂英充霍”,即“茂英充的人”。“茂英充霍”也称“别阿起”,怒语“别阿”即“蜂”,“起”为“氏族”,即蜂氏族。怒族还有虎氏族“腊老姚”,熊氏族“腊蚌姚”,麂子氏族“腊里姚”,蛇氏族“腊乌齐”等。阿昌族各氏族则分别以鹰、蛇、马、葫芦为图腾。布朗族的图腾主要是蛙和虎。这说明“人类的祖先是动物”。 ① 鄂伦春人把熊作为自己的图腾崇拜物。认为熊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能用前爪抓食送入口中,这些动作和人的动作很相似,所以认为熊和自己有某种血缘关系,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不猎熊。称熊也不直呼为“牛牛库”,而是用很高的称谓来称呼,如称熊为“阿玛哈”(舅舅)或“雅雅”(祖父)、“太贴”(祖母)。如果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打死了熊,也不能说“熊死了”,而是说“熊睡着了”。要就地割下熊头实行风葬。当熊的尸体抬回“歇人柱”时,在吃熊肉前,要举行象征性的仪式,假哭以示哀悼。吃后把熊骨收在一起,如离猎熊处近,要和熊头一起风葬,否则要在野外风葬。 鄂温克人认为熊是和自己的远祖有着某种特殊的血缘关系的,所以把公熊称为“和克”(祖父),母熊称为“额找”(祖母)。猎人如果去猎熊,要说成“我们去做客”,熊被打死了,要说成是“睡了”。猎熊的枪说成“吹火筒”。要反复说是外氏族的人打死了熊。在吃熊肉时,更为有趣,吃肉的人都要先学乌鸦“嘎――嘎――”地叫,表示“是乌鸦在吃熊的肉,不是我们在吃熊的肉”。切熊肉的刀也不叫刀,叫“刻尔根基”,意是什么也切不断的钝刀。认为熊的灵魂在熊的大脑、心肝、食道、眼睛、肺等处,所以这些部位任何人都不许吃。吃完要把熊头和熊骨先用桦树条捆好,再用柏条捆六道。选两株并排东西向的大松树,将捆好的熊头熊骨进行风葬。将两棵松树的阴面刮平,横刻上12道沟,涂上各种颜色,并把熊眼镶在第六道沟的两端。 在为熊举行风葬时,人们要假哭以示“哀悼”,还要在上风处点火以烟熏熊骨,意为“敬烟”。上述这些仪式表明了鄂温克人对熊崇拜的心理。 在鄂温克人不同的氏族中,图腾崇拜也有所不同,有的氏族是把鸟作为自己的图腾加以崇拜的。如那鸟那基尔氏族的图腾是一种称为“奥腾”的水鸟,考刚克特氏族的图腾是一种称为“嘎斯”的鸟,选鲁套特氏族的图腾是天鹅等等。对这些图腾物,本氏族的人绝对不能捕杀。如被其他氏族捕杀,则表示极大的不满。萨满为人跳神时,先要问清请跳神的人信仰什么图腾;订婚时,女方也要问清对方信仰什么图腾。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