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土地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土地神分类:【传统文化】 简称“土地”,亦称“福德正神”、“土地公公”。其配偶神称“土地奶奶”、“土地婆”。旧时民间普遍信仰的神明,俗传守护一方土地之神。旧时农业、制糖业、陶瓷制造业所崇拜的行业神祗。土地神最早源于古代的社神,只掌管某一小块地面,是古代神话中地位极低的神祗。《说文解字》云“社,地主也,从示、土”。据《考经援神契》云:“社者,五土总神,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后世将大地之神抽象化,尊为“后土皇地祗”,并揉合了共工氏之子句龙与大禹为“后土”的形象,但地方、邻里乡村仍奉祀区域性的土地神,作为乡土保护神。汉朝,土地神人格化渐趋明朗。最早的土地爷为秣陵(今南京)人蒋子文。三国时杭州瓜山奉汉末人祢衡为土地爷。各地土地神用古人充当的情况仍属少数,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土地神通用。明朝以后,土地崇奉极为盛行,各地村寨几乎都建有土地庙。一般为土木、木石结构,庙址多建在村前或村外地势稍高的土坡上;也有的建在村内。村寨土地庙简陋,只供奉土地公神位。一般庙宇中,供有泥塑或石凿的土地神,其形象多为须发皓然,慈祥和蔼,神态可掬的老者。每逢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敬奉土地神。邻里乡亲集资杀牛宰羊、敬献美酒,祭祀土地神灵。富贵人家则于社日大宴宾客,做社酒、社糕相赍贵戚。以后,春秋社祭渐形成节日性的集会,进而发展成庙会,说书人、卖艺把式、小商小贩、烧香逛庙者皆前来会。民间传说夏历二月初二为土地神诞辰。我国一些少数民族源于本身的宗教信仰,以及汉文化的影响,也信仰土地神,且名目繁多,各民族的祭杞礼仪也不尽相同。壮族地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日,全村置酒备香,供三牲,祭祀土地神。秋收后,每年农历十二月举行“丰年祭”一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土地神得到农业、制糖业、陶瓷制作业的崇拜。由于人面对深不可测的土地,以及农作物的丰歉,认为大地深处有神灵主宰土地及庄稼的成长,因此,农业以及与种植有关的蔗糖制造业普遍供奉土地神,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宜兴陶瓷业中,人们特别供奉土地神。由于制陶业中所用的陶土,须取之于山腹,陶工在山上采土时,常有塌方的危险,因此,陶工每天在采愎土之前,都必须于土地神前烧香礼拜,默默祝之以析福,祷之以之禳灾,保佑自己顺利地挖到好土,并安全归来。故土地神终年得到上述行业从业者的供奉。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村社守护神。古称“社神”、“社公”;民间俗称土地公、土地爷,其配偶则称土地婆、土地奶奶。是中国民间最普遍供奉的神碉之一。在原始宗教中,人们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此祈求四方清静,岁熟年丰。西汉以后,其职能渐兼多种。宋时却成为神权系统中最基层的神碉。明代土地崇奉又盛,明确规定其称呼为某地土地神,如花园土地、草场土地等,各地村落街巷皆有土地庙。岁时以清酒雄鸡祭之。道教亦奉此神,《无上黄?大斋立成仪》中列有其神位。斋醮诸神时,即有土翁神、土母神、社神等名称。少数民族地区将其称作社神、土神、地神、地鬼、土地鬼、土地菩萨等,定其诞日多在二月初二、六月初六或腊月初八。 土地神,是中国旧时信奉的村社守护神。最初人们崇敬社公、土地,是因为它能生长五谷,负载万物,养育百姓,更多是从它的自然属性方面着眼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文化的发展,这种自然崇拜便转变为人格崇拜。人们用以象征它的不再是“封土为社”的那一方土,而是一个具有人格特征的拟人神。甚至随着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各级政权制度的完善,更将它视为与封建政权最下层官吏相当的一级小神。 旧时的土地庙,一般都供一男一女两个神像,男的多为白发老叟,称土地公公,女的为其夫人,称土地婆婆。 土家族敬奉的社神。土家族对土地神又称为“土地菩萨”。土地神是群神,按其职务,分为:天门土地、地府土地(或城隍土地)、当坊土地、桥梁土地、青苗土地、灵官土地、把街土地、山神土地、梅山土地、迷山土地、炉神土地、木纳土地、七分土地、夜游土地、捉魂土地、贺州土地、七郎土地、渔郎土地、蜂王土地、野草土地、路边土地、冷坛土地等等。而经常敬的土地神,有:天门土地,主管风调雨顺;街坊土地,主管生意买卖,不许大秤进小秤出,骗人钱财;桥梁土地,专管孽龙过江,保护桥梁;田垅土地,主管田垅,五谷杂粮;山神土地,主管山林,镇邪驱煞;青苗土地,主管秧田秧苗,苗肥根壮;菜园土地,看管蔬菜;梅山土地,主管飞禽走兽,围山打猎;渔郎土地,主管江河鱼虾;蜂王土地,看管养蜂,取蜜取蜡;路边土地,主管行路安全,不垮坎崩路;当坊土地,专管村寨凶吉祸福,无常取人,野兽咬吃六畜家禽,俗谚云:“土地不开口,老虎不拖狗,土地不哼声,野猫不咬鸡。”故,村村寨寨都竖有当坊土地庙,俗称“土地堂”,祈祷保育一方清泰;堂里供奉木雕或石雕或泥塑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像;庙堂刻有对联一幅: “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或“一街尽是笑话,二老从不作声”;或“尔能诚心敬奉,吾会自有公平”。 贵州各民族村落中,最为普遍的是土地神(有的布依族称为社神)。每个村边(往往是村口,有的设在大树脚下)均建有小土地庙,这一点已在公共设施一节中作了说明,不再赘言。在一些布依族地区,每年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由寨内公推一个人或每家轮流祭祀一次。供品为刀头(正方形肥猪肉)、煎鸡蛋、米酒、香、纸钱。目的是祈求豺狼不要伤害人畜(土地神管豺狼)。 土家族祭祀土地神在春节,各家独立进行,供品为香、纸、猪头(或刀头)、酒、糍粑、豆腐等。祭祀是求风调雨顺和村中的人畜平安(土地神管一方土地,称为当方土地)。另外,如有婚娶喜事,一般也要进行简单祭祀(嫁时由迎亲队伍以香、纸祭供)。 土地神在民间又称“土地公公”、“土地爷爷”,也有的称为“社神”。在江西大部分农村,视土地为社神的较为普遍,社日在古代很受人重视。社制以春、秋社日为祭祀日,春祈良耜,秋报社稷,延续至今。民间祭祀土地神,一年两次,一般立春和立秋后第5个戊日为祭祀日。在江西的大部分农村,一般都有一个管辖一定范围的土地庙,土地庙比较小,传说这是因为土地神是诸神中级别最低的神。庙中的土地神多为泥塑或石刻的,身穿长袍,头戴乌帽,慈眉善目,银须飘洒,是个白发老翁。有的农村的土地庙没有塑像,只是象征性地摆上一块砖头,上写“土地公公”或“土地爷爷”四个字。祭祀土地神在农村是一个人神共欢共娱的盛大农事节日。萍乡农村在每年阴历岁首,拜年之际,各村从头天至第二日黄昏,锣鼓喧腾,爆竹声声,一人装上胡须,翻穿皮马褂,左手持杖,右手执扇,摇头摆尾,口中不停地吟诵赞美诗:“土地神,土地神,土地原是天上人……”赞后,用酒肉祭祀。这种祭祀活动至今在农村的许多地方尚存。宜春市、万载县的农村在社日,凡住在社公祠(土地庙)管辖范围内的男女老少,洁身净斋三天,并择吉日,请当地道士引领众人,聚集于社前焚香点烛,列队虔诚祷祝:“社公社母,保佑今年全村人清泰,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家户户献牲杀鸡,奉上祭台,烧纸钱,放鞭炮,吹号打鼓,祈求土地神保佑。丰城市湖塘乡一带,民间流行过“社火节”。社火节是个迎神的日子,届时附近许多乡村的农民们要把湖塘乡华严寺的菩萨抬到各个地方去游行。菩萨前面是几个健壮的男青年,腰上系着围带,撑着一根几丈高的大竹竿,竹竿上挂着一块长长的红布,称为“头旗”。头旗前后有人拉着,以保持竹竿的平衡。菩萨后面跟着乐队,一路上敲锣打鼓。每到一村,村民们都要放鞭炮迎接,并要打好斋饭,用猪头等牲品祭祀菩萨,场面庄严肃穆,热闹非凡。这一习俗流传至今。 在古代,人们对与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的太阳、月亮、星星及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不了解,认为每种现象都有一个神在主持,风有风伯,雨有雨神,雷有雷公,电有电母。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减少灾害,也要祭祀这些神碉。 在民间,土地神是全国各地普遍崇拜的神灵,汉族作为最大的农耕民族,是最早崇拜土地神的民族。辽宁民间相信土地乃冥间的地保,凡是新近去世的人都去往此处,所以民间丧事有报庙之举,即通知当地的土地神。几乎每个城镇每个乡村都设有土地庙。较大的土地庙高四五尺,以砖砌成,中放木牌,每年除夕,附近乡民都去贴对联及挂钱。对子一般为“无僧风扫地,缺烛月当灯”,横批为“国泰民安”。小的土地庙多由三块石头支立而成,每逢年节、朔望等日,附近居民多到此焚香祭拜。辽东山区的土地山神庙还有另外一层作用,山区猎民放山或打猎迷失方向,一旦看到小庙就会辨出方向;夜间行人遇阴天,亦可借小庙识别方向。 即社神,是古代神话中管理一个小地方的神。原始宗教中土地神的崇拜非常普遍,人们崇敬土地负载万物的自然灵性,并举行社祭,向土地神供献祭品以表示“亲地”,报答它对人类的养育之恩,同时祈求它不要震怒,不要把毁灭性的灾难带给人类。 土地神(欧阳越峰摄) 旧时,农村每隔三五里便有一座土地庙,每年春秋两祭,以自然村为单位,每户要派一个男人来做土地会,并且大吃一顿。会上猪肉是每块二两,豆干则有手掌般厚。会上还要烧香、放炮竹、贴对联。春祭照例为“杏花开二月,神寿祝千秋”。秋祭则是“桂花开八月,神寿祝千秋”。抗战期间,桐城境内有人对当时现实不满,愤而在土地庙前写道:“土产无为,难供官吞吏食;地利有限,何堪杂税苛捐。” 俗称“土地爷”,为地方小神,本土之主。甘肃农村,庄户稀少,但村村几乎都有土地庙。土地庙一般建在村头,规模较小。除此,在农家四合院的照壁上做一神龛,一尺见方,放一石头,亦名曰“土地”,这一现象很可能是中原泰山石主的变异。中国古代文献中常把土地、社与后土连在一起,但在甘肃,后土之祀多在坟地,祭祖时必先祭后土。土地神在甘肃农村常受冷落,只有到逢年过节之时,土地爷才能享受到人间烟火。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谁家做事犯了土神,那就要付出较为沉重的代价,不但要为其敬献猪羊,而且要为其修缮庙宇,甚至要重塑金身。 农村普遍奉祀。桂北三江县丹洲乡的汉族在村头大树下,用石板或砖砌小庙,上盖杉树皮或石板,里面竖一略似人形的石头作为土地公神像。1949年前,民众于初一、十五到庙前烧香烧纸,在传统节日煮猪肉、公鸡敬供。大年初一、元宵节还非敬供不可。有的还在屋前建本家的土地公小屋,生病时往往先敬土地,然后再请医生。今此俗已淡化,各县农村大略如此。 土地为万物生长之母,人类对土地崇拜起源很早。连云港将军崖有以石垒起的“社神”,这是原始社会时期先民们对地母崇拜的社祭遗迹。在徐州铜山丘湾商代遗址中,也发现有以石为标志的社祭遗迹。民间崇拜的土地神,又称“福德正神”,实际是古代社稷坛春秋祭祀的土神和谷神,故供奉土地神的地方,称“土地庙”,又称“土谷祠”。但后来土地神已演变成当地的保护神,主管百姓的生老病死、日常生活和社会纠纷,民间一旦有事,都可到土地庙里去祈求、赌咒,故土地庙门前最常用的对联是“保一方安宁,佑五谷丰登”。人死之后,其子女要于当晚提着灯笼到土地庙焚化纸马,给死者去阴间报到,并受许开挖墓坑,使死者能入土为安。土地庙里供奉的土地神像是个白胡子老头儿,旁边还配一个土地奶奶,有的还陪着两个阴差小鬼。一般小村庄如不建土地庙,则在村头路边,用砖砌一个小龛,供上牌位。二月二是土地神生日,民间有祭祀活动,乡民们成群结队往土地庙献牲、斟酒、点烛、焚香。过年时则家家都要祭土地,用12只酒盅,面面俱到,以祈家宅太平,人寿年丰,称为“谢土”;凡属动土盖屋,也一定要举行“谢土”。除当方土地外,有的地方还供奉山神土地、桥神土地、宅神土地等。 人类必须依赖土地才能生存,因此大地信仰成为原始信仰之一种。古人称地神为地媪、地一、后土,也叫社神、社公,后世民间称为土地爷。《白虎通》云: “古者天子至庶民皆得封土立社,以祈福报功。其所祀之神曰 ‘社’,其祀神之所亦曰 ‘社’。” 其中天子及诸侯祭社神的处所叫社宫,民间的叫社庙,也就是后世的土地庙。旧时,陕西农村大道旁常可以见到土地堂。耀县、蓝田、蒲城等县家家户户都有土地窑窝,也就是土地神龛。凡有照壁者,都设在照壁上。对联多为 “家中万石粮,进出土地堂”、“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古代祭社神的日子叫社日。汉朝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始有春、秋二社。一般用戊日,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时间分别在春分、秋分前后。但商南县的土地会在二月初二日举行,由十几户或几十户集资举办,此俗现已不存。岚皋县祭祀土地神时,人们唱道: “五哥打马田中走,神农面前讨封赠。神农见他神通大,封他青苗土地神。你在田间为土地,莫差雀鸟乱害人。吃了害虫不要紧,害了庄稼可不成。保佑庄稼多旺盛,五谷丰登国太平。” 民间出自对土地的信仰,自古有不得任意掘土的禁忌。必须掘土时,要在事前或事后祭祀土地神,这种习俗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