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土家族服饰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土家族服饰

分类:【地域文化】

清末至当今,土家族服饰与清代又有变化。夏季,无论男女都喜穿白竹布汗衫,外套青背褡,称为“喜鹊套白”。其他季节,男子爱包青布头帕,帕形包成“人”字路;青年喜穿无领对襟衣,胸钉7对蜈蚣形排布扣,腰束绣花板带、挂绣花荷包、褡裢,脚穿“天官头鞋”,显示英俊潇洒;中老年男子,喜穿满襟左衽衣服,缠长腰带,插烟蔸于其中,裤脚不像青年人长而小,是短而大。姑娘们喜包青丝头帕,爱穿镶有梅花条的矮领满襟衣,裤子一般是青蓝布添加上白布腰,裤脚宽大,裤脚下端5寸处,绣有圈状花纹;仍喜穿尖尖花鞋,佩戴银饰之好不减;已婚妇女梳的盘龙髻上插着银花、莲蓬痒抓、玉石宝珠,等等,光彩夺目。

贵州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及思南、德江、铜仁等县市。清代“改土归流”前,土家族男女都穿短衣、筒裙。“改土归流”后,服饰才有男女之别。由于与汉族、苗族等杂居,因此土家族服饰特点与当地汉族、苗族服饰有相似之处。

居住在黔东北边远山区的土家族,其服饰还保留较多的民族特色。多以青、蓝色为主,款型较为集中单一,地域特色较为突出。土家族服饰习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男女老少普遍着滚边无领向右开襟衣。此外,中年妇女在衣襟角上缀有两颗铜扣子、上装着花边衣,裤亦为花边裤。

沿河县土家族妇女服饰 (刘振国 摄)

岑巩一带土家族的男子服饰,上衣为对襟衣,无领,对襟两边和衣摆镶滚边。裤子抄腰,裤脚宽大。妇女服饰为大襟衣,在托肩处镶三道条子,称为“上蓝杠”。在蓝杠上,用配色布盘成六月结或四月结。胸襟的两边和衣摆边缘各镶一道条子。条子上绣万字格或梅花、桃花等图案。条的颜色与衣料的颜色要形成一定反差,如白色衣料配蓝色条子、蓝色衣料配白色或青色条子、青布衣料配浅蓝色条子等等,这样,衣服的色彩就显得比较谐调,也就更加富有美感。女子下身穿长裤,裤脚镶有三道小滚边。头上戴帕勒帽或丝帕。帕勒帽用蓝色、浅蓝色和青布粘贴成布壳后绣制而成,上面绣梅花、荷花、龙凤等图案,并配钉银饰龙凤、珍珠等。帽的两头缝有绳带,以便系牢。丝帕为青色,穿戴时折成帕勒帽形式,前面缝上龙凤银珠,两边配钉银饰巴耳花,后面插围花、吊果等银饰。

湖南土家族在土司制度时期,服饰不分男女,同为一个式样:头裹刺花巾帕,身穿对襟上衣和绣有花边的八幅罗裙,佩戴首饰。“男女短衣跣足,以布裹头,服斑斓(土锦)之衣。”“喜垂耳圈,两耳累累然。又有项圈、手圈。”

“改土归流”后,男女服饰有别。老年男子改“斑斓衣”为粗布“短满襟”,腰系布巾或麻索,头蓄马桶盖发辫,裹青布巾,下穿裤脚宽大而稍短的便裤。衣襟边沿缀有彩色梅花条,留存“斑斓衣”痕迹。殷实之家仍保留“斑斓衣”特色,款式改为“琵琶襟”上衣,安小铜扣,襟边衣角缀有彩色梅花和银钩花边。出门做客或拜见官府时才穿长衫马褂。头蓄发辫裹丝帕或青、白帕7~9尺,包成人字纹路。左耳挂耳环,左腕戴手圈,手指戴戒指数枚。裤脚边缀细小梅花条。青年人多穿对胸衣,正中安5~7对布扣。裤子是青、蓝布加白布裤腰。民国时期,老年男子仍穿“满襟”衣和稍短便裤及长衫,头裹青丝帕,手戴戒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部分老年男子穿短衣“满襟”外,大多数中、青年男子仍穿对襟衣,少数人改穿中山装。

土家族妇女短裙椎髻,喜斑斓色服。改土归流后,改为长衣长裙。用八色土家锦制作八幅罗裙,长过膝。妇女椎髻、插发花;未嫁姑娘结单长辫,插发花。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5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