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师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78 刘师培近代学者。重视对逻辑与语言关系的研究。主张用西方逻辑学的方式来整理中国古代名言学说,强调要通过析字辩名达到“循旧造新,以明圣业”的目的。认为名的作用有二:一曰诘其名实;二曰观其离合。前者为 “询事考言,所以,义之有别,而立名以为界说也”。后者则为“族类辩异,所以示义之有别,而标名以为征识也”。认为古代辩者所以喜欢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的形式,是因为不知“解字析辞之旨”。认为古代名辩者不重视“立名为界”的定义,因而只有 “循旧”而无“造新”。反对儒家正名者“名墨异端”之说,认为墨家法家盛言名理,殆亦名家之支派,把名家列为伦理学正宗。认为中国名学之所以历久失传,是由于“名家者流,则有托诙诞以饰词,不明解字析词之用”。逻辑论著有《正名论》、《论理学史序》,辑入《刘申叔先生遗书》。 103 刘师培1884—1919近代学者。江苏仪征人。少读经书,年19中举人。1903年与邓实等创办《国粹学报》,崇尚国粹,宣传反清思想。1904年任《警钟日报》 主笔,并加入光复会。1907年东渡日本,任《民报》编辑,并加入同盟会。与章太炎等办“社会主义讲习会”,并先后创办《天义》半月刊和《衡报》,宣传无政府主义,主张“于满洲政府颠覆后即行无政府,决不欲于排满以后,另立新政府也。”1908年回国。曾入清两江总督端方幕。1915年,追随杨度参与发起“筹安会”并任理事。拥护袁世凯称帝,任署理参政院参政。1917年应蔡元培聘任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初参与发起组织“国故月刊社”,并任《国故月刊》总编辑,以治古文经学闻名于世。精于文字训诂。对汉魏诗文亦有研究。著述经钱玄同整理,辑为 《刘申叔先生遗书》凡74种。 182 刘师培1884—1919语文学家。字申叔,又名光汉,别字左盦(同庵)。江苏仪征人。自幼受到良好家教,遍览典籍,根底扎实。光绪二十七年(1901)秀才,翌年中举人。曾参加光复会。1907年赴日本,任《民报》编辑。1908年归国,为清朝官僚端方笼络,投靠清廷。辛亥革命后加入筹安会,主张复辟帝制。1917年应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组织《国故月刊》社,任总编辑。为学宗古文经,精于训诂,尤长于以字音推求字义,主张音近义通说。在词汇研究方面,善于用古语明今言,以今言通古语。后期对音近义通说有所否定,认为于同音通用之字,应于《说文解字》中寻求本字,趋于保守。平生著述甚丰,后人编为《刘申叔先生遗书》,凡74种,刊行于世。语言文字论文收入《左盦集》、《左盦外集》中。他学问精深,与章炳麟(枚叔)齐名,时人并称“二叔”。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号左盦。江苏仪征人。著有《刘申叔先生遗书》等。他力主阮元的“文笔论”的观点,继续提倡韵偶之文,强调以“藻饰”、“对偶”、“声律”做为“文”的主要标准。这实际上,他是把先秦诸子散文,两汉传记文学,唐宋古文等一律排斥在“文”之外,认为它们都是“笔”,而不是“文”。在《文章源始》中,他有“骈文一体,实为文体之正宗”的说法,推崇清代骈体,反对“天下文章,莫大乎桐城”的观点,公开与桐城派对立,为骈文争夺文坛的正统地位。他还区分了被盛行的宋学与汉学所混淆了的文学创作与学术著作及实用文字的界限,认为“义理考证之学,迥与词章殊科。”就是说“语录为文”与“注疏为文”是不同于文学创作的。他还认为,文学是进化的,而不是退化的,宋以后小说入文“已开俗语入文之渐”,终必达于“文言合一”之用。也就是说,有朝一日,白话一定会代替文言。他还从普及文化的角度来说明“文言合一”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那就是开通民智,增长人民的文化知识“以助觉民之用”。这些看法都是有道理的。但他后期的文学历史观却要求作者遵循古义,文学创作要“惟衷《尔雅》以辨言,师许君之《解字》。”如果真要这样的话那就什么文章也写不成了。这种复古主义的观点是绝对行不通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