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土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土戏分类:【中国民俗】 流行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沙子、湖镇、官田、中益等乡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小戏。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大约产生于清康熙年间。一个戏班即“一口箱子”,故土戏俗称“箱子”。10~20人一个班子。角色分生、旦、净、丑四个行当。 土戏有还愿戏和喜庆戏两类。还愿戏,演出时有一定的宗教仪式,应源于傩愿戏。演出有固定的程序:引牲→请神→发帖→拨路→?生→回熟→放牛→陈出→急事→催愿→土地报台→镇宅→请宅→迎圣→勾愿→龙船→狮子→送神。共18折,必须一折一折演完,演出时要设供桌,上挂“三圣”(土主、川主、药王)的画像,以祭品供奉。 喜庆戏,演出时不设供桌,也不举行宗教仪式。剧目有《安安送米》、《八仙庆寿》、《二郎降孽》、《二王伐纣》、《山王捉鬼》、《背鞭过关》等民间小戏。这些剧目与汉族地区某些戏曲剧目相类似。演出形式有二:真人扮演在舞台演出者称“阳戏”;以木偶在台上演出,表演者在幕后帮唱者,称“阴戏”。 土戏短小精悍,堂屋、街沿、院坝乃至寺庙戏台均可演出。如系祈雨,必须在寺庙戏台上演出。附近若无戏台,也要临时搭建一台,方能演出,以示隆重。 土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舞蹈是土家族的摆手舞、帘盖舞、耍绣球、拜罗汉等民间舞蹈动作的融合,特色甚浓。 土戏主要用打击乐器伴奏。打击乐器有脚盆鼓、大锣、大钹、甩锣等。锣鼓牌子大都是土家族传统的“打闹”(又称“薅草锣鼓”),是在〔鸡公生蛋〕、〔铜绣球〕、〔观音上殿〕、〔双飘带〕、〔鸡公啄食〕、〔鸡公打岔〕等曲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还有唢呐、笛子、二胡等,能演奏出扣人心弦的乐曲,有浓郁的土家族乡土气息。 土戏用当地汉语演唱,唱腔是土家族民间歌曲、薅草歌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山歌调,以反映剧中人物喜、怒、哀、乐的情绪。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