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土掌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土掌房分类:【传统文化】 是汉、彝、傣、哈尼等族一种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云南南部最为流行。其特点是就地取材,因势而筑,用材方便,技术简单,通风干燥,多为贫民所居。有两种建造方法:一种是,先用粘土筑成四墙,墙高2―3米时,用木椽封顶,顶上再用粘土筑成三五寸厚的平台。有的设楼,楼上住人、楼下做牲畜厩舍,平台作晒场或凉台。另一种是,在向阳的山腰,用土坯或夯土筑墙,墙上放梁,梁上铺木板或木条,再盖上20厘米左右索土夯实,做屋顶。讲究一点一般用块石或卵石作地基。北方流传“干打垒”,实际就属此种建筑形式。 居住在我国云南一带的彝族居民的一种平顶式住宅。由一两层楼房和一平房两部分组成。房屋墙壁为土坯砌成或夯土筑成,室内隔断墙为土坯或木板墙。两层楼房为主要居住房屋,多三开间,二楼有门通平房顶。平房紧贴楼房前,一至两开间,作厨房或杂用间,前墙开小窗或不开窗。平房顶部作晒场,晾晒收获的农作物或衣物。整座住宅呈土黄色,高低错落,敦厚朴实。 是滇南彝族地区一般居民的一种平顶房。这种房子多建在斜坡上,以块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以土筑墙。有的大梁架在木担上,担上垫木,铺上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一层细泥,再放上细木棰实而成。有的梁放置于墙上,梁上以木板、木条、树枝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土掌房”结构简单,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杂居在这些地区的哈尼族和傣族,也喜欢盖这种房子。 滇南等地哈尼、彝、傣、汉等族所居住的一种掌式平顶土房。土木结构,一般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楼上层向阳面敞开,楼面和屋顶是用土筑的平顶,作晒场和凉台。解放后提倡讲究卫生,另建畜圈,楼下多做厨房和客厅。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干打垒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土洒水夯捶,形成屋顶平台。房屋大小视人口多少和家境贫富而异,有的有天井、院落,有的多达三层。冬暖夏凉,建筑简易。若把土掌房看做平顶房的一种,那么平顶房的流行范围就更广了,尤其在西北地区,西南地区藏、羌族的民居也是平顶楼房。 云南省南部等地哈尼、彝、傣、汉等族所居的一种掌式平顶土房。以土、木为原料。一般分两层,下层饲养牲畜,上层住人, 向阳面敞开。近来为讲究卫生和扩大生活区,常另建厩舍于附近。平顶。系在横梁上铺一层木棍或木条、木板, 上覆茅草, 再铺一层不含杂质的素土,经洒水抿捶而成。既是屋顶,又是晒场和凉台。房屋大小视人口多少而异,大者有天井、院落,建筑容易,冬暖夏凉,为适应当地原料来源和气候条件的一种住房。 ①滇南彝族地区传统民居。先用黏土筑成墙,墙高2至3米,用木椽封顶,顶上再铺黏土,洒水捶实,形成平台屋顶,可作晒场或凉台。土掌房冬暖夏凉,多为一层,也有2至3层的。②普米族传统住房。见于金沙江沿岸一带。四方形,平顶,大多分上下两层,上层铺木板,住人,下层养畜。房门一方留有通道,住房的一侧再修一间灶房。修建方法是:用几根粗实的圆木支撑起屋架,四周垒木墙或砌土基,有的人家砌方石,留有房门,屋顶架梁,梁上放木方或圆木,上面再放树枝,倒上白泥巴捶平,有的房顶为防雨漏有一定斜度。 一种掌式平顶土房。流行于云南省南部彝、哈尼、傣、汉等族中。以土木为原料。一般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土掌房的建筑方法是:将墙垒好后,架上横梁,上铺一层木棍或木板,覆以茅草,再铺一层不含杂质的净土,捶实抹平而成。屋顶既是晒场,又是凉台,冬暖夏凉。就地取材,易于建筑,又很经济,适宜于当地气候条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