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土族装饰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土族装饰

分类:【中国民俗】

土族服饰中最耀眼的部分,就是中青年妇女所佩戴的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装饰。先看头饰和发式:土族青年女子头发分成左右两边,额前戴有“奴什朵”(额带),发梢倒提至头顶髻并固定在“奴什朵”上,两侧发辫垂于耳旁,发辫长度为其下端在颌下相合为宜。“奴什朵”其形如倒“丁”字,以2寸宽蓝色或黑色布筒做成,交叉处用白线挑三角齿形花纹,称“马牙花“,两耳前方的位置上各接一个彩线缠绕的挂环,用来挂大银耳坠。“丁”字横条两端接系绳,并在脑后打结,再向上拉至顶髻与倒“丁”字尖端发髻相绾。两侧头发梳开,形成两扇发辫。大通土族妇女编发则用红棉绳贯青铜钱垂于脑后。土族妇女头饰主要有“扭兀达尔”、拉锦锁毡帽、礼帽、额箍、包头等。“扭兀达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在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土观村一带流行的叫“托欢扭兀达尔”,正面看形似圆饼,俗称”干粮头“,从背面看好像啄木鸟的羽冠,故又称“绊绊切扭兀达尔”。哈拉直沟索卜一带的叫“索卜头扭兀达尔”;那楞沟一带的叫“捺仁扭兀达尔”,俗称“三叉头”,形似三枝箭。“适格扭兀达尔”俗称“簸箕头”;“什古拉扭兀达尔”,形状似漏凹槽,俗称“槽型头”;“加斯扭兀达尔”,其形状像一只铧,倒过来又像马鞍形,所以俗称“马鞍翘”或“铧尖头”;“加木扭兀达尔”意为汉女头型。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些扭兀达尔已不常用。现今尚在流行的还有民和三川地区土族妇女的头饰,俗称“凤凰三点头”。研究表明,此头饰类似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妇女头饰。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土族妇女的头饰名叫“布特”,即汉语“包头”之音转。布特头饰是由许多珊瑚、玛瑙珠子编成的两层排板,镶银质梅花形银镜,发辫边缘处盘着一根花枝,叫“弓”,箭袋上方斜插一枝箭状饰物,辫梢上吊银质饰物。

土族妇女头饰与元代蒙古族宫廷服装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其饰物则多与兵械有关。“托欢扭兀达尔”又称“吐浑扭兀达尔”,在名称上保留着与吐谷浑的联系,所以在所有的“扭兀达尔”中,“托欢扭兀达尔”是最古老、最高贵的一种。据说在过去,凡是戴有“托欢扭兀达尔”的妇女,所到之处受人尊敬,路上相遇,需下马致敬或让道,河边提水相遇也要礼让。戴有“托欢扭兀达尔”的女子出嫁,到了婆家头饰不变,由此可见其社会地位的尊贵。“适格扭兀达尔”是较为普遍且华丽大方的一种,是用当地一种柔软而有弹性的芨芨草做成骨架,再用硬纸或粗布贴制而成。其正面贴上做“扭兀达尔”专用的金银箔纸,再贴上数道折叠的五色彩布条,周围镶一圈约3厘米见方的云母片,土语叫“它那”,边沿垂吊着两层红色小丝穗,每层20多枚,额部垂吊一道长长的红丝穗,其背面密密匝匝插上数百枚钢针,闪闪发光。在佩戴前,将两块约15厘米宽的长方形薄铜片用丝线连在一起,卡在两鬓之间,据说这与古代的军士头盔有关。再将一个用牛尾或长发做的半月形“苏吉日格”固定在脑后,然后戴上“扭兀达尔”,扣上银质碗状的“向斗”,用银簪把“向斗”、“扭兀达尔”、发髻紧紧地别在一起。背后挂一束红棉绒毛线,再配以大银耳环或上七下九(即上面七个穗、下面九个穗)的长穗耳坠,用数串五色珠子把耳环连在一起,珠串长长地吊在胸前。颈部佩戴着镶有20多枚贝壳的椭圆项圈。

“商图”是用铜或银制作的,具纹饰,形似蘑菇,扣于顶髻,用名叫“库洛古”的大簪子别于发髻。平常不戴“扭兀达尔”时可只戴“商图”。民和三川土族妇女把发髻高高绾于后脑勺,用簪子别住,叫“八央商图”,同时戴黑纱帕。“藏日”是用银子精制的六块等腰三角形具纹饰物,顶角有孔,分左右倒系于“商图”两侧,系最高规格的饰物。“胡洛斯”是一束十几米长的红头绳,挂在别“商图”的长髻上。“优”是连在“扭兀达尔”下部的一圆形饰物,即以红白小珍珠串盘绕其面,边镶一周小贝壳,像珠贝装饰起来的罗盘一样。“索”是一种大型项圈,直径约30厘米,扁平,镶有20余枚铜钱大小的海螺片。

土族妇女古代的服饰无多记载,据说有“登洛”、“达胡”延至近代,但此种妇女装束只保留于显贵家中。佩饰“登洛”,是以锡箔纸筒为坯,长短粗细如食指,外缠金丝彩线,用细绳串起来,并排6支为一组,若干组合为一副,共两副,下端饰红、黄、绿彩线穗,分别吊于胸前左右,齐至脚面。“达胡”系无领对襟无袖、左右后开衩至臀部、身长至膝下的一种长坎肩,所有边沿都镶彩缎花边。“达胡”穿在袍子上,再戴上“登洛”,显得尊贵庄重,故有时并称“登洛达胡”。

土族生活区被称为“彩虹的故乡”,这种称呼来自于土族阿姑身上穿的彩虹花袖衫,土语称为“秀苏”。即用象征太阳、大地、蓝天、生命、宇宙和阴阳的红、黄、蓝、绿、紫、黑、白七色布或绸缎夹条缝制而成的套袖筒,缝接在坎肩或长衫的肩部。穿花袖衫时,相配的服饰有黑蓝色或紫红色镶花边坎肩,绣花头散带或“达色普斯尔”、“木尔格普斯尔”等以及腰鞋、拉云子等绣花鞋,织锦、花边、金丝等镶边的“挂金锁”、“圣贤魁”毡帽,还佩有灵巧多样的小佩饰等。

土族语称腰带为“普斯尔”。土族妇女对腰带很有讲究,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系法各异。较普遍的有“达包普斯尔”、“托力古尔普斯尔”、“木尔格普斯尔”,还有彩绸带和布腰带等。所谓“达包普斯尔”即用绣有各种花卉、盘线图案的横幅,分接在一条绿布带两头而成的宽带。系腰带时,一头吊于臀部,一头缠于腰间。这种腰带多在喜庆节日、婚后回娘家时才用。“托力古尔普斯尔”,即绣花头散带,在草绿布带两端各接绣花接头,接后又把两边向内折叠成筒状。系腰带时,两端绣花头吊于臀部,或一头后吊,另一头则横压其上,这是平日青壮年男女都喜欢的一种腰带。“木尔格普斯尔”即褐带,是一种日常腰带,用白色羊羔毛捻成的细线织成,两端有约30厘米长的线穗。

土族妇女的鞋样式繁多,通称为“恰绕”。根据鞋的形状和绣花形式分别称作:腰鞋、过加鞋、拉云子鞋、其吉得鞋、仄子花鞋、翘尖绣花鞋等。腰鞋按彩虹状密密错缝,鞋帮上彩线纷绕,鞋腰与鞋口之间要夹许多彩布条。拉云子鞋,在鞋帮上用彩线缝上许多云纹样图案;其吉得,土语意花卉,顾名思义即在鞋上绣上很多花卉;仄子花鞋,即在鞋帮上挑上很多菱形格子;翘尖绣花鞋,形似船,是一种裹足式鞋。各种鞋都缝接长可及膝的布?,鞋尖饰以翘上的彩线短穗,鞋后跟缝合有两寸见方的红布溜根,土语称“叶弯”。

过去的土族妇女都穿大裆裤,裤筒膝部以下接30厘米长高套筒,互助方言称“贴弯”。一般情况下,蓝裤配黑色贴弯,黑裤则配蓝色贴弯,贴弯和裤筒缝合处置白布夹条,贴弯下沿的布条与贴弯的颜色不同,黑蓝两种颜色互相搭配。在土族地区,少女的贴弯都用红色,红色贴弯成为未嫁少女的一种标志。土族妇女还喜欢穿裙子,土语称“胡尔美”。一般有两种款式:一种是流行于互助土族自治县的红色蝴蝶裙,形似蝴蝶翅膀一样,有左右两扇,每扇前缘有五褶纹,后缘有七褶通褶,下沿贴白布贴边,两扇裙子用白布腰连接起来,前连后开,裙腰两端以红棉绳作系带。另一种是流行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百褶花裙,较短,色彩按年龄分为红、绿、蓝三色。土族青壮年妇女在前腰部还挂有肚兜,用以装针线等日常小用品。肚兜的下半部呈圆形,上半部呈三角形,上绣各种花卉,美观大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4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