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土木唱 主角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土木唱 主角

分类:【传统文化】

与任何民族的建筑材料的选用一样,中国建筑文化的“物”之基础,是它那独特的材料。这材料可分天然材料与人工材料两部分。天然材料,以土、木、砂石、草苇与竹为主;人工材料有砖、瓦、灰、琉璃以及某些金属等,其主要种类比如砖、瓦,其实是来自对天然材料泥土的加工。史前最早的穴居、巢居,离不开土、木。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青莲岗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已有以土为材所发展起来的夯土技术的运用。以土筑墙,是否牢固是一个问题,因而,起码从商代开始,中国建筑已有版筑这种技术的发明与运用。版筑就是以木片、木棍之类打墙,其目的,正如夯土为地面一样,都在使墙体的土质结构紧密,使墙面显得平滑、坚固而美观。这种夯土与版筑的技术,正是以土为材的技术之馈赠。版筑在商代的高台建筑中运用得很广泛,西周所建筑的一般居室,也采用版筑技术,工程质量颇高。有些建筑遗址如陕西扶风周原建筑中所保存下来的夯土墙即版筑之墙,可以证明当时版筑技术之高,否则,这些遗址就不能保存到今天。

版筑为墙,应当说技术要求不是很高,所以很早就被发明出来并运用推广。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在墙体的转角处与高处需要有所变化,施工难度较高,古代的匠师一时难以把握。并且版筑为墙,垒高了易倒坍,墙虽已被夯实,毕竟还易渗水,导致墙体膨松、剥落而倒塌。在这种情况下,木构架的发明就是必然的了。

土墙承重力较弱,只配做围护结构。要使墙不倒、屋不塌,就以木材来做屋架,产生了木结构技术。据考古发现,商代与西周已运用木质柱网结构,半穴居的支撑物,就是木结构的。秦汉时期,中国建筑的木质结构已经相当成熟。发展到唐代宋代,木构用材制度标准化了,这些,都被总结在宋人所撰的《营造法式》一书中。到了元代,又有新的发展与创造,在一些整齐的梁架间,惯用弯曲原材不予加工的大梁,发展出一种所谓“大额式结构”。在明清,木构作法继续细致化、固定化与标准化,清雍正十二年所颁布的 《工程做法则例》对此做了总结。

木构建筑在结构技术上主要可分两类,这便是多见于北方的梁柱式(叠梁式)与多见于南方的穿斗式。此外,还有所谓井干式等。

张驭寰在《我国古代建筑材料的发展及其成就》(见《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一辑)一文中指出,“在房屋中用木材主要是做骨架,墙壁做围护,所以有 ‘墙倒屋不塌’的谚语。这种结构方法,实际是一种骨架结构,大意犹似今日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只是材料性质的不同,各节点的差异,可以说,它是对现代材料制成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启蒙”。所言甚是。

木构建筑所用木材可就地取用,其重量较石材为轻,适于采伐,搬运轻易,质地坚韧而可塑性强,且木材的自然纹样给人以大自然温馨的美感,尤其有的质地优良的木材会散发芳香的气味,其外观“熟软”,不像石材那样生硬,这一切都很契合东方人的审美口味与经济头脑,故木材的广泛运用,以及木构的发明就是必然的了。

但由于木材天生怕火,在建造一些纪念类建筑时,不怕火的石材就被较多地采用了。石材坚固耐磨,不怕损蚀,早在商周,就以石材作柱础,汉代有石屋、石墓、石阙以及建筑空间环境置列的石雕等,历代并有石塔、石经幢。明清建筑中所用石材更多些,它们常用作台基、阶础、角柱甚至门窗之券口等。总的说来,石材虽盛用于一时一地,但毕竟不是中国建筑文化材料意义上的“主角”,“唱大戏、挑大梁” 的 “台柱子”还得推木构。

同时,由史前之版筑术进而发明与运用砖这种人工材料也是顺理成章的。

版筑抗压、防水、防潮性能都较差,中国古人一定由于发现经火烧过的泥土变得坚硬而领悟到,将泥土烧制后作筑墙(尔后制瓦以作屋盖)材料,可以加固墙体,以火烧制泥土坯料为砖的技术就这样发明了。据张驭寰《我国古代建筑材料的发展及其成就》一文,“砖材从战国时期产生”。实际可能更早些,也许从制陶术发明之后不久,就有砖及瓦的烧制。新石器晚期的仰韶文化期,已有繁荣的彩陶术,不过那时的陶器,较多的是器皿,也不能排除以砖及瓦这种陶器作建筑材料的可能性。当时,“人们将土制成坯,经过烧焙,使砖材强度提高,又可达到防水防潮的效果。战国时,开始用砖砌筑墙面和砌地面,凡秦砖汉瓦在表面上,烧制出许多花纹。如河南叶县昆阳城的汉砖以斜格纹为最多,其中也发现有一鱼二车三钱的图案。唐宋时代的砖块火候较高,质地坚硬”。又,云南大理县南诏时代的砖塔,技艺甚高,用泥极为细腻,几近于瓷。明代之制砖术达到历史之巅峰程度。明代重修万里长城与北京城,所用之砖、瓦质量很高。再如四川峨眉山万年寺无梁殿、中条山万固寺无梁殿,是砖艺的杰作。据张驭寰1963年实地测量调查, 山西省汾阳县建昌村有文峰塔,砖作,高80米,很是了不起。

瓦是砖的演变,用以覆顶。当然其造型不能同于砖,这是由它的实用性功能所决定的。瓦的发明与运用,比较好地解决了屋顶漏水的老问题,并且不易被大风吹落。瓦之重量比原先覆顶的茅草大,又不易损蚀且能防火。所以据说早在商周之际,已有瓦问世。瓦片的发展趋势似由大而小。据考古,西周之版瓦可长达56厘米、宽28厘米。发展到清代,有小块瓦仅长20厘米、宽18厘米,并根据用途与审美之需求,发展出各种版瓦、筒瓦之类。又曾有瓦当艺术灿烂于世。瓦由大型而趋小型,由粗硕而变为精致,这是技术的进步。在瓦艺中,精品是琉璃瓦,大约始于汉代,以琉璃釉涂于表面而成瓦饰。北魏始已能烧制质地优良、外形美观的琉璃瓦。

石灰也是中国建筑材料的重要角色之一,它与土相联系。“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咏》) 中国古代建筑使用灰浆粉刷地面,墙面或天花,以白灰为主。原始社会晚期的建筑已施用石灰。如陕西扶风龙山文化层中出土的遗址中已可见其房舍平面全部涂以“白灰面”,岐山周原遗址墙体也有白灰层。“用石灰等泥涂之制,先用粗泥,搭络不平处,候稍干,次用冲泥趁平,又候稍干,次用细泥为衬,上施石灰泥,候水脉定,收压五遍,令泥面光泽。”这是宋代《营造法式》卷一三中关于抹面做法的一段话。这种做法一直沿袭至今。以砖砌壁、阶或用以固定瓦之檐口部分,用的材料是灰浆。据考古,在明代之后中国建筑大量施用石灰浆之前,中华匠师曾尝试用黄泥浆或石灰黄泥混合泥浆。之所以以石灰浆代替黄泥浆,是因为后者拉力、粘度不及前者且色泽灰暗。到了清代,石灰浆又经历了技术革新,即石灰浆中掺以糯米汁,诸多重要墓葬、甚至一般官宦及富豪之墓穴,常以糯米石灰浆封墓,密封性强。《工部工程做法》记石作灌浆法,“宽一尺长一丈,用白灰六十斤,江米三斤,白矾六两”,这是石作灌浆的一个配方与用量。还有以桐油、白面和灰墁挤嵌壁缝的技术。以油、灰混合用于防水漏,在北方较多见,用于涂抹房屋平顶,南方则以醋、盐和灰混合,用以涂抹,以防开裂。(以上参见张驭寰《我国古代建筑材料的发展及其成就》 一文)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