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土木技艺新篇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土木技艺新篇章分类:【传统文化】 宋元时代的中国建筑文化有些什么进步呢?或者说,它比汉、唐之时提供了一些什么样的新鲜内容呢? 从材料技术角度看,材料仍是老材料,以土木为主,辅以石料以及其它一些材料,然砖瓦的烧制比以往数量、产量更丰,宋窑生产砖瓦以及其它陶瓷,成为当时手工作坊的一种“支柱产业”。宋代有五大名窑,即河北曲阳之定窑:宋时工艺大进,始创复烧工艺,产量剧增。以印花、刻花、划花之装饰瓷器,名闻天下。定窑虽于靖康之变时遭到严重破坏,然元代曾有复起之势,盛烧不衰;河南宝丰之汝窑:为宫廷用瓷窑场。其产品少而精、现仅传世七十余件,多半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与上海博物馆。汝窑瓷器,为青釉之作,胎为香灰色,釉色如湖水反补之天蓝色,有蓝而不艳、青而不翠、灰而不暗之玉石美感;汴梁与杭州(临安)官窑:有青瓷、白瓷、黑瓷之多种品种;哥窑:传为产自江西吉州等地,瓷体开裂,有冰裂纹、鱼子纹、蟹爪纹等造型,别具一格;河南禹县之钧窑:其精品瑰丽异常。与五大名窑相应的,宋元之际,有八大瓷系,此即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青白窑系、越窑系与建阳黑釉窑系。尤其到了元代,景德镇窑几独步天下。元王朝“国俗尚白,以白为吉”,这种文化观念使元统治者对景德镇窑青白瓷倍加钟爱。便在此设立了自古至元全中国唯一的瓷局 “浮梁瓷局”。 由此不难见出,宋元之时,中国传统陶瓷手工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首先在技术上、艺术上对建筑砖瓦的生产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时砖砌建筑物越来越多,砖砌城墙,铺砖道路、砖房、砖塔、砖墓,各种各样造型与美饰的砖,成了无数建筑物的文化“语汇”。相应地,瓦艺也得到大发展。普通瓦、特制瓦;灰瓦、黑瓦;筒瓦,琉璃瓦之类同登建筑舞台,装饰得建筑物之屋顶千姿百态。其原因,均有赖于宋元之时,中国的陶瓷手工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如开封钓国寺琉璃塔,堪为典型。 木结构技术也发生了新变化。如辽朝建筑,因多由当地汉族工匠所造,颇多汉风。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与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等,都是当时木构之杰作,都使用内外槽柱网结构和明?、草?两套构架。尤其多层构架如观音阁和释迦塔(即应县木塔),继承发展了唐代平座暗层做法,为楼阁之制。应县木塔屹立千年,几经地震而岿然屹立于中华大地,可谓木构之鬼斧神工。而如大同善化寺大殿、义县奉国寺大殿、新城开善寺大殿等,为契合其功能之需,其内部采用砌上露明造,将内槽后撤,扩大外槽空间,打破了传统的对称型柱网结构,成为后世减柱造,移柱造的文化前奏。 金代、辽代与南宋开始采用减柱、移柱作法,这在力学上显示了高度的科学水平。如金之朔县崇福寺弥陀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等,有移柱调整立柱节奏的作法,使其内部柱梁布局更为自由。文殊与弥陀两殿由于内柱减少,必加大横向屋梁之跨度,这是技术之进步使然。文殊殿的复梁长度甚至达到面阔三间,世所罕见。 木构技术进步的又一表现,是这一历史时期斗?的尺度趋小与简洁化。 斗?至宋代日趋发达,愈见成熟,据《营造法式》,斗?技术趋于标准化,但其组成又极富变化。《营造法式》云,材分八等,各显定规:“各以材高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厚”,以六分为?,斗?各件之比例,均以此材分为度量单位。这奠定了直至清代的斗?尺寸标则。 从现存实物看,宋元斗?沿革,有趋小之势。北陲燕州边壤,尚多存唐风,独乐寺观音阁、应县木塔之类的斗?,其与柱高之比,均较为高巨。有的斗?之高,几及柱半。至宋则如榆次永寿寺雨华宫、晋祠圣母殿斗?,则于斫割卷方面较为柔和,形体已见减缩。到北宋末年,比如初祖庵上的斗?,其高仅为柱高的七分之二。至于南宋的斗?形制,往往更见缩小,比如苏州三清殿者,即为如此耳。 在铺作法式方面,因出杪出昂,单?重?、计心偷心,花样翻新。今据实物,约为如次数种: (1) 单杪下附半?,见于大同海会殿及应县木塔顶层。 (2)双杪单?偷心,见于独乐寺山门;双杪重?计心,见于大同薄伽教藏殿。 (3) 三杪重?计心,见于应县木塔平座。 (4) 三杪单?计心,见于正定转轮藏殿平座。 (5) 单昂,见于苏州三清殿下檐。 (6) 单杪单昂偷心,见于榆次永寿寺。 (7) 单杪单昂偷心昂形要头,见于正定摩尼殿。 (8) 双杪双昂重?偷心,见于独乐寺观音阁。 (9) 双杪三昂重?计心,见于正定转轮藏殿之小木作。 (10)转角铺作附角斗加铺作一缝,见于大同善化寺。 (11) 内槽斗?用上昂,见于苏州三清殿。 (12) 双杪或三杪与斜华?相交,见于大同羌化寺。 (13)内槽转角铺作,?自柱出,不用栌斗,见于苏州三清殿。 (14)补间铺作之下施矮柱,其下或更施驼峰,见于宝坻三大士殿。(参见《梁思成文集》第三卷,第173-174页) 从建筑艺术角度看,这一历史时期建筑群体的造型,与唐代不同的,是组群常沿轴线排列为多进四合院,加深了空间序列的纵深之感,这一点可在碑刻之汾阴的后土祠得到印证。另有些群体的主要建筑,不由纵深方向的二、三座殿宇构成,而是构成所谓“簇拥”式,即中央殿宇崔嵬高耸,而其四周以尺度较小、较低之建筑拥卫之。这一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建筑单体也有发展。主立面的韵律发生了变化。原先主立面的间的尺度一般大小,比如七间制,其居中央的一间即无论从左或右数起的第四间的尺度与其余六间一样。现在改为从中央明间起向左右两侧逐渐减缩、形成主次分明的格局,尚中、居中的文化观念与审美情趣再次得到了强调。从单体造型上看,屋顶耸起,不如唐代殿宇那般平缓,这减少了檐下的阴影;立柱变得修长,即柱身增高,使开间成为长方形;斗?相对缩小、简洁而铺作(补间)增多;下部之台基采用须弥座,这是佛教文化观念深入中国建筑并得以改造的体现,多为石造、柱础样式与装饰花纹丰富。立柱平面除了方形、圆形、八角形外,出现了瓜楞柱,并大量采用石质立柱。在装修方面,大量使用可以开启、棂条组合丰富的门窗,改变了立面形象,而且改善了传统中国建筑的室内采光、通风。在装饰艺术上,如栏杆花纹从过去的勾片造发展为多种复杂的几何纹样的栏板,窗之艺术有了发展,如落地长窗、阑槛钓窗等涌现出来,三角纹、古钱纹、球纹等窗饰展示了新貌。室内天花使用平?渐少,大量出现平?与藻井艺术。在彩绘上,多飞天、卷草、凤凰、网目纹及传统龙饰等。彩绘艺术中渗以严肃的伦理内容,色彩以朱红、丹黄为多见,北宋建筑之色彩有五彩遍装、青绿彩画和土朱刷饰等,可谓美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