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在幻想锁链的彼岸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分类:【文化精萃】 又译为《超越幻想的锁链》)。是弗洛姆的一部著作,1962年出版。该书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看法,是弗洛姆综合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作。全书共12章,包括弗洛姆的个人经历,对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学说诸多方面所进行的全面、细致的比较,同时阐述了他自己的有关见解,该书可以说是弗洛姆精神发展的一部思想自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弗洛姆年仅14岁。青年时代的经历,各种令人困惑的个人与社会问题,为他接受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创造了条件。但后来发现这两种学说虽然解答了不少问题,然而也有一些论断值得怀疑。他试图找出两者中的真理与需要修正的论断,以便最终达到一种综合。(1)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共同基础。弗洛姆认为二者学说有四个方面的共同点:二者都把“怀疑一切”作为理论的出发点;二者都坚信真理的解放力量;二者的基本思想都是人道主义;二者都运用了辩证的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但它们对有关人的本质、人行为的动机、个人与社会的特性以及历史的发展等却有不同的见解。 (2)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根本区别及弗洛姆对这两种学说的综合和改造。弗洛姆认为这两种学说的一个根本分歧在于: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及其意识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人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只有社会变革才能产生出一个崭新的、真正的人类组织;弗洛伊德则认为,社会只是通过对人的内在的压抑来影响人的存在,并相信人能克服压抑,因而不需要社会变革。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本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弗洛伊德对人的思维过程、印象、感情等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不过二者都有不足之处。马克思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了弗洛伊德,可惜在很大程度上被歪曲和贬低了。此外,马克思主义也没有说清楚经济基础是怎样转变成意识形态这种上层建筑的。没有认识到“社会性格”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弗洛姆通过改造弗洛伊德的性格理论,提出了“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这两个概念。“社会性格”指的是同属于一个文化时期绝大多数人所共同具有的性格结构的核心。它对社会主要起着支配和稳定的作用。“社会无意识”也起着联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纽带作用,它是指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一些对于社会的大多数的成员来说都是被压抑的领域,这些领域是不允许它的成员意识到的,这就是社会无意识。社会性格的中介作用表现在:社会经济过程造就了社会性格,社会性格又决定和支配着人的思想;而社会无意识的中介作用则主要体现在人们参与社会的经济过程,具有关于社会事实的经验,有些经验停留于无意识中,有些经验则穿过无意识,达到意识的水平。关于社会事实的经验要成为意识形态,社会无意识是必经之路。它必然先是无意识,然后才成为意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