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地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地坛分类:【传统文化】 明、清两代帝王祭地的处所。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 (1530)。坛内有汉白玉筑的两层方台,每层高约两米,上层约二十米见方; 下层五十三米见方。以前曾在二层台南部左右设有象征五岳五镇五陵的山形石座,北部左右各设象征四海四渎的水形石座。水形石座下面凿池贮水,以供祭地之用。台外二重围墙。惜遭严重破坏,现已渐次修复旧观。坛内尚有皇帝前来祭地时斋戒住宿的斋宫,奉放神位的皇穹殿,神厨、神库等建筑。现已辟为地坛公园,位于北京安定门外东侧。近年来北京常在此举办春节庙会。 方 泽 坛 在东城区安定门外,原名方泽坛。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祗的场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今名,后屡有修葺。地坛由内坛、外坛组成,其主体建筑为祭台,附属有皇祗室、斋宫、神库等建筑。坛为方形,象征地,用汉白玉石砌筑二层方台,坛南左右设五岳、五镇、五陵山石座,凿成山形。坛北左右设四海、四渎石座,凿成水形,水形座下凿池,贮水以祭,为方泽。每年夏至祭祀皇地祗,如皇帝不能亲祭,则由亲王或大臣代祭。祭仪在日出前举行,届时祭台灯火通明,香烟袅袅;在祭乐声中,身穿祭服的皇帝在神位前上香,行三跪九拜礼,同时还要献帛、献爵、进俎,直到最后埋完祭品,仪式结束。清末地坛荒秽,1925年被辟为京兆公园,并建立北京第一座体育场,解放后恢复为地坛公园。 位于安定门外路东。又名方泽坛。明嘉靖九年(1530)建。清代多次修葺。为明清帝王祭祀地神处,占地约60公顷。坛北向,汉白玉石筑成,高二层,每层高约2米,下层53米见方,上层20米见方,下层设有安放五岳、五镇、五陵、四海、四渎神位的石座。坛下凿有水池,周围有双重方形矮墙。坛南有皇碉室,面阔五间,为供奉皇地碉神位处。坛西有神库、神厨、祭器库、乐器库、宰牲亭,西北有斋宫、钟楼等建筑。明清两代每年夏至日黎明时分,皇帝来此举行祭礼。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后改名市民公园。1957年建为地坛公园。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