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地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地炉分类:【传统文化】 仫佬族一种炉灶。流行于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一带。其构制是,在大门内一边,挖一大坑,用砖砌好炉底,架好炉桥,砌零点九至一尺半深的炉堂和半尺左右的炉口,炉周围用泥土填平,表面打上三合土或抹水泥即成。炉前砌一个煤灰坑,上盖活动板,以贮煤灰。这种地炉,主要烧煤。如果在炉旁地下安装一个储水坛,坛口与炉口同高,不仅做饭,还终日有热水可用。 仫佬族家庭烧火、取暖的生活设备。罗城四把、东门一带的仫佬族家庭一般不设厨灶,只在堂屋中掘地为炉,称地炉。即便是设厨房的人家,也用地炉。地炉一般设在堂屋的左侧。其构造很简单,仅在地上挖个坑,用砖铺底,架上炉桥,再砌炉膛。炉膛深尺许,膛径5寸。炉膛前挖一煤灰坑,上盖活动板。炉旁安一水坛子,坛口与地面平。坛中热水常存。炉子砌成后,用泥土填平炉子周围的空隙,表面打上一层三合土即成。地炉整年炉火不熄,用以煮饭、烧水、取暖、去潮、烘烤,功能多样。该地区多煤少柴火,群众很早就以煤为燃料,创造了适合当地实际的地炉设备。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田汝成所著的《炎徼纪闻》中就有仫佬人“掘地为炉灶烧白炭”的记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