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地貌区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地貌区域分类:【地域文化】 根据地质条件、地貌的形态类型和成因类型以及现代地貌作用等,可将河北省地貌划分为坝上高原区、冀北山地区、冀西北间山盆地区、冀西山地区、河北平原区。 坝上高原区 坝上高原区位于张家口和承德地区的北部,南界大致在狼窝沟、独石口、姜家店连线以北,东、北、西三面和内蒙古自治区为邻。一般常将张家口地区的高原称为张北高原,将承德地区的高原叫做围场高原,当地群众习惯将两部分高原合称坝上高原,系内蒙高原的南部边缘。全区自燕山运动以来缓慢上升,境内古老花岗岩、片麻岩和石英岩等长期经受风化剥蚀,已成为和缓的山地丘陵。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时全区断层十分发育,在断层的基础上发育成许多断陷盆地,另外,沿着喜马拉雅运动形成的断裂,大量玄武岩流溢出地表,即汉诺坝玄武岩。 由于高原长期缓慢上升,所以地势高耸,平均海拔1200―1500米,地势总的趋势大体由南向北倾斜,由于南部坝缘(或坝头)部分的地势较高,所以形成为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水岭,一些内陆小水系多是自南向北流,因而有“山无头,水倒流”的说法。而坝缘以南的河流则自北向南流,奔腾入海。 总的来看,坝上高原的地势起伏比较合缓,地貌比较简单,但进一步分析全区地貌却表现了一定的复杂性,东、西两部分有所不同,而西部由北至南又有一定的差异。 东部高原(承专坝上高原位于丰宁、围场等县北部)地貌组成较简单,主要是由坝缘山脉和丘陵组合而成。坝缘山脉海拔多为1600―1800米,相对高度200―300米,相对高度虽不大,但坡度较陡,一般为20―40度,组成山地的岩石主要为玄武岩和凝灰岩。除低山以外,境内还分布有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一般高几米左右,最高为70米,沙丘间风蚀洼地错落分布。此等沙丘、风蚀洼地和御道口、机械林场等地分布的花岗岩、变质岩残丘装缀在高原面上,使高原失去了坦荡的外观,呈现出疏缓丘陵散布的景象。 西部高原(张专坝上高原和承专丰宁县小部分)的地貌较东部高原为复杂,大致可分南、北、中三部分。 高原南部主要由低山丘陵、岗梁和台地组成。这里的低山多由中酸性喷出岩构成。切割浅,山形浑圆,海拔一般超过1500米,相对高度百米以上。丘陵多由古老变质岩、花岗岩、中酸性侵入岩组成,海拔1500米左右,相对高度不足百米,一般都是坡缓顶圆。岗梁主要由变质岩、花岗岩和其它侵入岩经长期风化剥蚀而成,海拔1400米左右,相对高度不足50米,坡度平缓。熔岩台地位于张北县以西高原的东南部,由汉诺坝玄武岩剥蚀而成。由于外力剥蚀程度不同,有的成为坡陡顶平的低山丘陵,有的成波状起伏,有的为浅丘和浅盆交错分布,有的台地地面平坦如砥,上复较厚的沙土、亚沙土,相隔一段距离即出现一堆破碎的玄武岩露头,好似人工堆积的石料,形态上别具一格。 高原的中部地势起伏比较和缓,由众多的岗梁、湖淖和成片的堆积平原组合而成,人们常称其为“波状高原”,平均海拔1400米,地面坡度不大,多小于3度,最大不过10度。境内湖泊星罗棋布,当地称做“淖”。大湖盆多由构造原因形成,小湖盆原来大半是风蚀洼地,有些古河道也可积水成湖。在湖泊和岗梁之间分布有堆积平原,包括有冲积平原、洪积平原、湖积平原等。当地群众称平原为“滩”,根据滩所在的部位、地下水、植被、土壤等条件,常将滩分为下湿滩、旱(干)滩和二阴滩。下湿滩所在的地形部位较低,一年中积水时间较长,其长生长有以湿生植物为主的草类。旱滩的地型部位较高,为平原向岗梁的过渡地带,雨季一般不积水,地下水位较低,植物以旱生或耐旱的草类为主。二阴滩是前二者的过渡类型。高原中部的岗梁和南部的岗梁近似,主要由古老变质岩和玄武岩组成,相对高度多不足50米,它们的上部多残积物,土层薄,易风蚀,肥力低,旱象严重;下部多坡积、残积、风积物,土层较厚,水肥条件优于上部。 高原的北部为阴山山脉的尾闾所在,主要由花岗岩组成,经过长期风化剥蚀,山脉早已失去峥嵘之势,绝大部分成为疏缓丘陵,相对高度不过百米。丘陵间常分布有宽阔谷地,其间发育有较厚的土壤,水肥条件较好,适于农耕。 总观坝上高原地表形态,虽然有起有伏,但高差不大,并且不论低山还是丘陵,它们的顶部都比较平缓。如张北县战海乡和崇礼县交界处的桦皮岭海拔2129米,是高原上比较著名的高峰,但顶平坡缓,极易攀登。前人用“远看如高阜,至即平也”,当地人用“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来形容高原的地势、地貌,确是十分逼真。特别是当人们登临这一高原之上,那如茵的绿草,盛开的百花,都在争姣斗丽,确可给人以美的享受。 冀北山地区 本区北连坝上高原,南界河北平原,东止省界,西以白河谷地和冀西北间山盆地区分界。全义属广义燕山山脉。 冀北山地是在阴山――天山构造带和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基础上发育而成的,两个构造体系的结合处位于平泉、宽城、青龙一带。自太古代以来,这里即有强度不等的地壳活动,中酸性岩和基性、超基性盐的侵入和喷发频繁,断裂和褶皱构造十分常见。本区是河北省的多雨中心,流水丰沛,对地貌的侵蚀甚为强烈。因此,这里的山脉走向往往和构造线不相吻合,如七老图山、狭义燕山等都是如此。 冀北山地的地貌具有峰谷参差、河谷狭窄、急流奔腾、地面非常破碎的特点,由于山多平地少,向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说法。全区地势西北高于东南,西北部的云雾山等高峰组成的一大山群,海拔多在1500米左右,素有“热河屋脊”之称。在承德、隆化一带亦分布有一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群,系七老图山主要峰顶所在,乃滦河水系和西辽河水系分水岭。冀北山地的岩性复杂多样,山地随岩性不同而形态各异,如石灰岩山地常多尖锐山峰;花岗岩山地常为浑圆状;细粒花岗岩山地往往剥蚀成锯齿状、笔架状;玄武岩山地多成桌状;第三纪红色岩系被丰沛的流水侵蚀分割后一般多形成为丹霞地貌。冀北山地的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承德市周围,包括双塔山、元宝山、棒槌山、蛤蟆石、罗汉山、鸡冠山、峰林、僧冠帽山等,这些奇峰异石以其千姿百态的风貌装缀着冀北山地,形成许多壮美的奇观。 在冀北重迭的山岭中,河谷纵横,小盆地众多,如承德、平泉等谷地,遵化、迁西、抚宁等盆地,山区的小片平地,均分布在这些盆地和河谷中。 冀西北间山盆地区 本区北连坝上高原,南至蔚县盆地南缘和小五台山北麓,是冀北山地的西邻。这里属祁吕山字形构造体系东翼反射弧和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三隆起带的复合区。燕山运动以来的断裂作用、升降运动以及第四纪黄土堆积和泥河湾湖相沉积对本区地貌的发育都有深刻影响。燕山运动以来,这里形成各条东北东――西南西走向的地堑和地垒,地垒一般演化成山,地堑则成为谷地,山谷相间分布,井然有序。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主要有军都山(又名南口山脉,位北京市)、大海陀山、燕然山、黄阳山、熊耳山、虎窝山等,组成山地的岩石以矽质灰岩和石英岩为主。由地堑发育而成的谷地和盆地多成串珠式分布,珠珠相连,别具一格,主要有张家口、宣化、怀来、阳原、怀安、蔚县、龙关、赵川等谷地和盆地,洋河水系和桑干河水系在各盆地和谷地中潺潺流过,两岸堆积为冲积平原,平原一般海拔500―800米。盆地边缘发育有冲积扇和洪积锥,坡度一般3―8度。不论山地和盆地,往往复盖有厚薄不等的黄土,经流水等外力的侵蚀和剥蚀,多形成为黄土丘陵。 和冀西北间山盆地区紧相连接的北京西山是一著名的“地形倒置区”,这里的山地由向斜组成,谷地的构造基础反而为背斜。冀西北间山盆地区和北京西山二者近在“咫尺”,然而在构造基础和地貌关系方面却迥然不同,实属自然界中的趣事。 冀西山地区 全区北连冀西北间山盆地区和京西山地,东接河北平原,西、南至于省界。地质构造基础主要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第三隆起带。境内太古代变质岩、古生代沉积岩分布广泛,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玄武岩等也有出露。侏罗纪早期以来形成一系列的隆起和凹陷,如武安、涉县凹陷、赞皇隆起、井陉凹陷、阜平隆起等。本区属黄土高原的东部边缘,第四纪黄土分布普遍。 冀西山地由太行山和小五台组成。太行山耸峙在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之间,是河北平原和山西高原的天然界限。这一带山脉的南北界限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它的北端包括了小五台山,甚至把北京西山也归属于太行山,另一种说法认为太行山北起拒马河畔,南至黄河北岸,延伸达400余公里,两种说法孰是孰非,需经过全面考察分析再下定论。 复杂的地质条件,丰沛的降水,众多的河流,使冀西山地的地表形态千差万殊。若概略划分,这里主要地貌有三种,除主体山脉外,还有低山丘陵及座落在群山众丘间的盆地。 太行山的主体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地,山文线和构造线基本吻合。山地海拔1000―1500米,个别山峰超过1500米。组成山地的岩石包括片麻岩、石英砂岩、石灰岩、花岗岩等等。在外力的不断作用下,不同岩性被塑造成千姿百态的山形,如锯齿状、宝塔状、桌状、梯状、浑圆状、尖峭状等。它们突起在群山之中,陡峭挺拔,十分壮观。大体上西北部多属中山,其它以低山为主,因此西北部山势峥嵘峻峭,其它部分较平缓。著名的狼牙山(海拔1825米)位于西北部中山群中。 低山丘陵多分布在太行山东麓和燕山南侧,海拔多为300―700米,少数可达1000米。主要由灰岩、页岩等组成,山势平缓,缺乏雄峻之势。 在冀西山地的群山中,多分布有断陷盆地或河谷盆地,其中的断陷盆地一般都是四周高起,边缘陡峭,中间低陷,如涉县盆地,盆周的坡度一般超过25度。河北省境内的盆地主要有涉县、武安、井陉、微水、赞皇、平山、阜平等。 小五台山位于太行山北端,主要由石英斑岩组成,海拔2882米,为河北省第一高峰。 在太行山有“陉”的一说。所谓”陉”,即山脉断开的地方。所以断开,除流水切割以外,恐怕也有构造因素。其中著名的陉共有八处,通称“太行八陉”,即:轵关陉(河南济源)、太行陉(河南沁阳)、白陉(河南辉县)、滏阳陉(磁县)、井陉(获鹿县)、飞狐陉(蔚县)、蒲阳陉(易县)、军都陉(昌平县)。今天这些陉已是由平原通向高原的天然孔道。 河北平原区 本区位于冀西、冀北山地和渤海之间,西部边缘以复杂的大断裂带和山地分开,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 河北平原在构造体系上属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第二沉降带。在地质时代,河北平原曾经过多次沧桑变化,得以在古老结晶岩基底之上堆积而成,除上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系以外的,以海相碳酸岩为主的各时代岩层,其总厚度达16000米。进入中生代以后,特别是第三纪始新世以来,河北平原地壳活动强烈,不仅沉降,并产生断块。在复杂的地壳运动过程中,再加上外力作用,河北平原逐步发育形成为起伏不平的山地。山地形成以后,接受了厚薄不等的第三、第四纪堆积物,堆积物的厚度一般为1000―3000米,其中薄的为200―600米,厚的达5000米。这些堆积物掩复了原来的巍巍群山和群山中的河谷和盆地,而形成为今天的河北平原。由于近代堆积物主要来自海河水系,所以河北平原又叫做海河平原。 河北平原地势不高,海拔多在百米以下,低于50米的占绝大部分,渤海沿岸仅1―2米。根据形态和成因的不同,可将河北平原分为山前洪积冲积平原、中部冲积平原、滨海冲积海积平原。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沿燕山和太行山山麓分布,面积约30000平方公里,地面平缓,坡度为千分之一至二千分之一,排水比较通畅,无沥涝灾害,地下水比较丰富,井灌条件好。但不同部位情况不尽一样,靠近山麓部位的平原,坡度较大,流水切割作用明显,河流阶地发育,有水土流失和干旱问题,也易受山洪威胁。平原的前缘地势平缓开旷,和一系列大型交接洼地相连,雨后积水,土壤容易盐碱化。至于其它部位的平原,水土条件较好,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 中部冲积平原主要由古黄河、海河、滦河等水系堆积而成,面积约35000平方公里。地势低平,海拔多不足40米,大部地区坡度为四千分之一至六千分之一,一般是北部平原的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平原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至天津附近地势更低,海拔仅3米左右。由于黄河及其它河流历年多次决口改道,泛滥频繁,沉积物交错分布。加上风力和人为影响,以及基底地貌复杂多变,致使平原微地貌差异很大。缓岗、沙丘、小型冲积锥及各类洼地遍布各地,地势大平小不平,给利用改造带来不便。据不完全统计,这带平原仅万亩以上的大洼即有40个,总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如黄庄洼、白洋淀、文安洼、东洼、永年洼、大陆泽、宁晋泊等都是比较著名的,所以改造利用洼地值得注意。 滨海冲积海积平原大体位于津浦铁路以东柏各庄、丰南、北仓等地连线以南,沿渤海海岸成半环状分布,面积约13000平方公里,由河流三角洲、滨海洼地、滨海沙堤等组合而成。境内地势低平,海拔一般不足5米,坡度五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成陆年限较短,洼地连片,土质粘重,地下水和入海各河排泄不畅。潜水面浅(1―15米或更浅),矿化度高达每升10―30毫克,土壤盐碱化重,如不改造,只好供好盐植物生长。平原上比较显著的突起只有贝壳冢和少数小火山丘。贝壳冢分布于天津市,由大沽口到天津市区附近计五条之多,贝壳冢的存在标志着这一带海岸的演化变迁。这一带平原还分布有第四纪火山岩,说明这里的地壳仍在活动,如海兴县的小山就是第四纪喷出岩活动的产物。小山位海兴县东北部,高出附近平原36米。火山一端呈圆锥状,系由大小不等的火山碎屑组成。火山锥顶部的下面还夹有黑色玄武岩砂砾,集块状黑色粗粒火山砂砾层,黄灰色凝灰质细砂岩层等。小山的高度虽小,但点缀在滨海低平原上,却别具情趣。 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