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坎儿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坎儿井

分类:【传统文化】

即井渠。古代一种灌溉工程。其建法:先凿深井若干,再在井下开凿隧洞工程,使水在地下相通,然后经一段明渠进入储水池,再流向灌溉区。据《汉书?沟洫志》载,龙首渠用此法修建后,“井渠之生自此始”,后迅速推广。汉代新疆地区开始大规模开凿坎儿井,以适应当地水易渗漏、蒸发的特点。成为古代新疆地区主要灌溉设施。

主要分布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库车等地,尤以吐鲁番盆地为最多。“坎儿”是井穴的意思,坎儿井是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坎儿匠在坡地上方找到地下水源,沿坡而下挖一排直井,然后从直井下去,在一个个直井之间挖暗渠,联结起来,形成地下渠道,一般长数公里至数十公里,直至下游将水引出地面。“垂柳家家树,回流处处科”(清施补华《伊拉里克河水利,林文忠公遣戍时所开,所谓四十八坎儿也,贤者所至有益于民如此》)。坎儿井水量稳定,可防止蒸发,无需耗费能源。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水源全部来源于其北部的天山冰雪。

亦作“坎井”、“卡井”,史称“井渠”。“坎儿”意为井穴,是新疆维吾尔族人民利用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主要分布于吐鲁番、哈密、库车地区,仅吐鲁番盆地就有近千道之多。坎儿井由暗渠、竖井、明渠、涝坝等构成。其修造程序是,先在山坡寻出水脉,然后打一竖井,井深以挖到地下水为原则。接着,在戈壁山坡上按计划中水的流向,每隔二、三十米打一串竖井。最后挖暗渠将各竖井连接起来,引水下流,导入绿洲处的涝坎,分流灌溉、饮用。竖井最深的有67米,最长的渠道有30公里。结构简单,水量稳定,蒸发量少,但工程浩大,据统计新疆目前有暗渠总长5000多公里。关于坎儿井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在新疆出现已200余年。

坎儿井,维吾尔语称“卡热孜”,一种灌溉工程。从高到低挖成一连串井,再将井底挖通形成暗渠,将地下水引来饮用或灌溉农田。坎儿井的流传地域主要在新疆的吐鲁番、鄯善、托克逊等地。这些地区气温高,干旱少雨,水蒸发快,坎儿井深藏地下,有利于水源保护。坎儿井水质清澈不易受污染,且水温低,在夏季常被作消暑降温用。冬季渠水也不结冰。坎儿井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水利灌溉工程。它凝结了古代维吾尔族人民的聪明和才智。坎儿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维吾尔语称 “卡日孜”, 维吾尔族人民利用地下水源灌溉农田的极为科学的大型水利设施。主要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和田、喀什及中亚干旱地区。据 《新疆图志》 记载, 17、18世纪, 疏附、英吉萨尔、皮山、叶城、吉木萨尔、玛纳斯、乌苏等地亦都有了坎儿井。当时吐鲁番有28道, 鄯善有45道, 叶城有51道。坎儿井具有悠久的历史, 张骞通使西域时, 就对新疆的坎儿井赞叹不已。坎儿井是由竖井、暗渠、明渠、蓄水池四部分组成。首先在山坡或稍有坡度的地带寻找水脉, 打一口竖井, 发现地下水后, 利用地面坡度, 根据实际地貌确定距离, 打一连串的竖井, 然后再将各竖井从底部连接起来, 形成一条暗渠, 即地下水道。竖井的深度以及井与井之间的距离, 一般都是愈向上游, 竖井愈深, 间距愈长;愈往下游, 竖井愈浅, 间距也愈短。在暗渠出水口(龙口) 以下, 一般都有几十米到几百米的明渠, 明渠末端有蓄水池。池中的水通过水渠直接引入农田,进行灌溉。每道坎儿井, 短者3―5里, 长者10―20里, 其水量大者, 每日可灌溉50―60亩; 水量小者,每日可灌溉20―30亩。仅吐鲁番地区,现有坎儿井12000多道,总长度约为5000公里。堪称是戈壁沙漠的生命之泉。竖井的作用是便于了解水位,确定暗渠位置;便于挖掘和维修暗渠时提取泥土及通风。暗渠的作用是将地下水引到明渠。蓄水池不仅提供灌溉用水,提高水温,便于农作物生长,而且可以加大水的流量,减少在渠道中的渗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