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坐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坐忘分类:【传统文化】 道家、道教术语。原指静寂、无思虑、超脱物我的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 “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道,此谓坐忘。”即摒弃聪明智虑,内忘掉自身形体,外不识有天地,与大道玄同为一,从而进入静寂、超然物外的境界。道教以遗形忘我作为修炼方法之一。《天隐子》:“‘何谓坐忘?’曰:‘遗形忘我。坐忘者,因存想而得也。因存想而忘也。’”《黄庭外景玉经》: “作道优游深独居,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自乐何思虑,羽翼已具正扶骨。”司马承祯《坐忘论》,列坐忘修道的七个阶次:①敬信:敬仰坐忘,并加勤行;②断缘:渐断俗事,莫结新缘;③收心:安坐离境,心明合道;④简事:断简事物,弃其闲要;⑤真观:善察知命,理不相违;⑥泰定:必若死灰,无所不定;⑦得道:身与道同,无法不通。 道家修养方法及其达到的精神境界。语出 《庄子?大宗师》: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道),此谓坐忘。”这是说的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据王先谦注释,“坐忘” 就是 “坐而自忘其身”。《庄子?齐物论》 有一段非常具体的描述: 南郭子綦靠桌几而坐,仰天而嘘,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弟子怪而问之,南郭子綦回答: “今者吾丧我。”由此可知,所谓 “坐忘”,实际上就是通过静坐养气,排除一切知识与情欲杂念,保持内心的虚静状态,来达到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对是非、成败、祸福、哀乐、生死都无动于衷,从而与 “道”融合相通。这就是道家神往的“真人”境界,是一种精神遨游于天地之间的自由状态。《庄子?大宗师》 说: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又说: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曾自命是 “游方之外者”,但要脱离形骸远离人世间,却是一种不能实行的玄想。这个 “坐忘” 便给“游方之内者” 也提供了 “相忘乎道术” 的方法,其实,这就是现代中国人人皆知的气功。 道教静坐功法。《庄子?大宗师》说:“隳支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即指静坐修炼,弃智累,以求心法相应、物我两忘的境界。唐司马承祯著《坐忘论》加以发挥,论述坐忘安心之法,认为坐忘之要在“和”,修炼形气,养和心灵,长生久视的关键在泰定入静。坐忘是收心止念,入静修炼的最佳精神境界,在内丹修炼中也颇重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