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坐月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坐月子分类:【中国民俗】 亦称 “猫月子” 、“猫月” 、“冲月” 、“趴炕” 。汉族民间生育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指妇女分娩后调养身体、哺育婴儿的一段日子,通常是一个月。此段时间内,产妇餐数加多,食物多含营养,如红糖、鸡蛋等物,也不参加劳动 (贫家产妇劳动较早) 、不走动。有些地区产妇房外挂有红布条以为标志,除亲属外,外人尤其是男子一月内不许进入。民间还有许多禁忌。此俗较久,周秦时已有“侧室” (产房) ,明代宫中设有“月子房” 。 分娩后的居室,俗称“产房”或“月房”。民间以为,无论冬夏,产房皆关窗闭门,以防母婴受风得病。铁岭、法库人以为,产妇身虚体弱,婴儿幼小,易遭惊吓,剪红纸剪刀张贴于门窗,谓可压惊驱邪。婴儿初降,由接生婆包好,放母亲身边,三日内不动,头不枕枕,枕书,说是长大头脑聪慧,善通诗书。也有的枕父亲鞋子,寓意成人后会向其父一样走南闯北,继承家业。 弓箭与彩帛。受男尊女卑观念影响,民间称生男为“大喜”,生女为“小喜”。生男,门悬弓箭;生女,门挂彩帛。此俗源自“悬弧设?”古礼。《礼记》载:生男设弧于门左,生女设?于门右。以象征男性阳刚,女子阴柔。宽甸满族,人家生男,在大门左侧,挂一桑木弓,三支桃木箭,箭头向外;生女于门右悬红布一条,拴铜钱一串。岫岩、凤城满族,用杏条?弓,红绒作弦,中插羽毛箭三支,名公子箭;生女则以红布系于杏条,呼幌儿。婴儿满月时,收弓箭或幌儿,拴子孙绳上。 锡伯族人家生男,在索绳上挂小弓箭,长约三寸,竹条[XCHAR[R200902018_TM.ba096d]]之;箭囊一个,拳般大小,桦树皮做成;小马靴一双,三四寸长,以布缝制;若婴儿祖父在世,加挂“嘎拉哈”一枚,以示多一代人;生女只挂彩布一条。索绳上所挂之物,皆向年长的“全科人”(儿女双全的贤德老妇)讨要,或请亲友帮做,被请制作者,有求必应,从不推辞,因俗以为荣。弓箭与彩帛之俗,除与古俗同意,也有预示男儿长大精骑善射,女子吉祥如意之意,亦可驱邪、做标识。以前,陌生人见弓箭彩帛,必以吉词相祝,生子之家皆施资财酬谢。 开奶与踩生。外人中,见到婴儿的第一人,称“踩生人”。俗以为踩生人关涉孩子性格,影响婴儿脾气秉性。因此,生产之前,婴儿父母有意选择踩生人,请其届时踩生。生子之家,必以厚礼相待。办满月时,请踩生人坐首席,有的直接认做婴儿的干爹或干妈。 婴儿出生第一次吃奶,俗称“开奶”。多请身体好儿女多的妇女代喂,说是能使婴儿壮健。 锁乳和还乳。母乳初来,家主用新锁一把,红布一条,锁住产房炕席一角,以红布条系牢,钥匙放炕席之下,一月内禁挪,说是能锁奶,不被带走。从前人们无知,初乳禁喂婴儿,挤在瓢中,由婆母洒在产房炕沿根下,以土相埋,忌人踩踏。据说初乳是下一胎孩子的奶水,被这一胎吸食,下个孩子无奶吃。若乳汁过多,应挤在大容器内,忌用碗碟,寓意奶水“瓢臼罐盛”装不下,倒在墙根或避人处,以防别人踩在鞋底上带走。婴儿奶水不足,殷实人家皆以羊、牛之乳喂养。普通贫困人家只能用奶[XCHAR[R200902018_TM.ba098e]]子育儿,其做法为:煮米至半熟,咀嚼成濡沫,吐净布上,滤汁,煮沸,喂食婴儿。1949年以前,乡间以奶[XCHAR[R200902018_TM.ba099c]]子育婴习俗极为普遍。 坐月子期间,忌孕妇进出月房,忌家中器物外借,忌妊娠畜禽类进门,以防带奶。 如果产妇乳汁减少,立刻查找原因补救,偶有外借之物,立即讨还。被认为带走奶水的人,为产妇做汤面荷包蛋,以瓢盛装,上罩红布,入产房,忌言语,铺红布于产妇枕下,待产妇食尽。如不验,以为哪个家畜带奶,牵其到井边,打清水,桶绳搭在畜颈上,桶不着地,驮至月房门前,以桶水做面条鸡蛋,让产妇食之,余水倒入水缸。若奶水仍不如前,满月前日,婆母到七姓氏家,各讨豆油七钱,面粉一两,其中最好有张、王两姓,取涨旺谐音,忌“刘(留)”姓。用讨要油面做汤,产妇食尽,谓奶可还。如此劳神呵护母乳,都是为确保婴儿哺育顺利,健康成长。 坐月子禁忌。产妇分娩后,三日内忌下地,到室外活动注意包裹身体头脚,以防受风得“月子病”。据说月子里得病治不好,除非再坐月子治疗可愈。饮食以鸡蛋、小米粥、芝麻盐儿(芝麻炒熟加盐碾粉)等为主,忌生、冷、辣、咸。生冷食物使奶“硬”,致小儿消化不良;辣咸食物使婴儿肛门、腋下等处溃破,俗称“打屁股”或“淹了”。如是则用麻油、香粉涂抹。满族人忌阳光直接照射男婴,说是会影响小儿长大射箭瞄准。辽北一带,忌产妇(包括“小产”)出入他家,因其身在“血窝”,污秽不洁,如是认为“污血冲宅”、“热血扑门”,亵渎人家祖宗,引来灾祸。犯讳人家家主要给人“破灾”:杀猪、备酒、焚香、磕头、供祖宗,用红布铺炕,燃鞭炮除秽。法库一带,忌产妇接近酱缸,否则酱生蛆虫变臭。忌产妇到公共用井打水,以免过年做豆腐时用此井水“坏豆腐”。产妇的丈夫亦受牵连,忌接近红、白喜事,恐他身带“血腥气”冲喜。禁忌中封建迷信之外,亦属典型的重男轻女旧俗。20世纪中期以后,这些禁忌渐废。 产妇分娩后,身体虚弱,重滋补,防风寒,习俗三日不下床,一个月之内不出屋门,或者不出街门,称为“坐月子”。 坐月子的产妇,饮食主要是小米或糯米煮成的粥和白鸡蛋,另外再加上红糖,还要喝些猪蹄汤、老母鸡汤和鲫鱼汤等,为的是既滋补产妇的身体,又可保证奶水充足,还能驱除风寒。忌吃豆制品,以防“查奶”(不下乳),忌喝大米饭,因为大米性凉,不宜产妇的身体。在衣着上要穿着暖和一点,习惯戴帽子或裹头巾,以防被风吹着。要注意既要防寒,又要防暑。冬季若是被冷水冰着,就会落下手痛的病根。若被冷风吹着,就会落下头痛的病症;干活累着,就会落下腰酸腿疼的病。若是身上痦出了痱子,以后年年都会起痱子。而且许多人认为“月子里的病月子里养”,也就是说在月子里得的病,只能到下一次坐月子时才可能去掉病根。现在国家要求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很多人已失去了坐第二次月子的可能性,所以产妇坐月子时都相当注意,侍候月子的人也时常提醒,以免留下终生遗憾。 一般情况下,婴儿都是吃母奶。通常产妇在生产三天后才下奶,所以过去总是邻居有奶的妇女主动前来喂奶。婴儿吃奶,在泰安叫“吃口口”,第一次吃母奶前,要请一个正在哺乳的妇女前来喂奶,叫“开口”,男孩要找哺乳女婴的妇女,女孩要找哺乳男婴的妇女,据说这样能令产妇早早下奶。曲阜一带,在给婴儿吃母奶前,要先给他(她)喂饮用茅根和姜片沏制的红糖水。婴儿一般上身穿和尚服,比较舒服。许多地方和尚服是红色的,认为可以避邪。泰安东部一带,红色和尚服的大领要是白色的,而这条白布必须是从姓万或姓刘的人家要来的,刘谐音留,是要孩子能留住。万表示多,是希望家里人丁兴旺。济南的习俗是婴儿所穿上衣是用爷爷的旧衣片缝制而成的。下身不穿东西,过去很多人家不用尿布,只铺上沙土,然后用单或棉的小被子裹起来就可以了。不过,也有用尿布的,尿布在山东不少地方俗称?(音同介)子。现在农村多用尿布,城市里给孩子穿一种特制的尿裤的人越来越多。婴儿的枕头一般装的是麦麸,也有装绿豆皮的,枕头下放一本书,也有直接用书本当枕头的,一是这样孩子睡出的头平,二是要孩子长大后知书达理。 产妇一般在产后三日下床,有的地方第一次下床、出屋门、进厨房和上井台都要烧纸,以谢床神、门神、灶神和井神。不少地方在三日这天要谢送生神。临朐县生子的人家,三日晚上,在院中摆下供桌,置上供品,请一个会巫道的年长妇女主持,念经,烧纸,磕头,以谢送生神的送子之恩。东明叫“送老奶”,三天送她走时,要做上两碗面,叫“送生奶奶面”,摆在生孩子的床前,然后洗手、净面,烧高香,焚细纸,跪在香案前磕头祷告,求保大人孩子都平安。郯城谢送生神时,不仅要烧香磕头,还要放鞭炮。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在三天时谢送生神,胶县就是在满月时,而泰安,更推迟到百日的时候。 婴儿也在三日后择日“出行”。在出行前,婴儿是不能见天日的,如果要抱出门,就得用伞或布遮住。抱婴儿出行的人各地不同,比如在招远,是选好日子后,由母亲抱着到院里,向吉方走动走动,就算出行了。在长岛、蒙阴等地,是由父亲抱着出门,在街上碰到第一个外姓人,还要认为干亲。在泰安,没有专门的出行仪式,姥姥家来搬满月,婴儿去姥姥家,就算是出行了。 月子里的禁忌非常多,最常见的是忌生人进屋,更忌寡妇、戴孝的人进屋。东明一带,最忌婴儿出生的第四天、第六天和第七天有生人来家,恐怕那样会带来“风”。新生儿得病,人们认为多属“风症”,而四、六天得的病,叫做“四、六风”,七天得的病叫“七(脐)风”,并怀疑是生人带来的。临朐等地,不准生人进屋,是怕鞋上带来生土。婴儿出生后,来家看望的第一个人谓之“踩生”,在微山县一带,认为最吉利的踩生人是弟兄多而长得健壮、好看的男孩子,最不受欢迎的是妇女,尤其是没有孩子的老年妇女与寡妇。在枣庄,人们认为生人进入产房,使婴儿容易生病,不好养活。但如果产妇的闺女多,踩生的是男子反而受欢迎,说是能引来男孩。孕妇不能进产房,进产房被脏气扑着容易早产。做买卖的人进产房,生意会不好。戴孝的人进产房,会带进秽气,令婴儿生病。在邹城、平邑一带,还有一种根据踩生人的性格来判断婴儿性格的习俗,认为婴儿长大后的性格与踩生人的性格相似,因此,如果婴儿父母认为踩生人为人正派,他就会受到欢迎,否则就受到冷遇。因此,那些行为不端的、穿孝的、寡妇、乞丐等最好知趣地避开,免得别人讨厌。 月子里还忌响声。是怕婴儿听到大一点的声音受到惊吓,吓出病来,因此,产房里要保持安静,禁止大吵大闹。胶县看望产妇和婴儿的人甚至不能带钥匙,认为那样婴儿会得“月子疯”的。枣庄一带,这种禁忌叫“忌响器”。响器有多种,人和动物的喊叫,用具的碰撞声、爆炸声等等。为了避开各种响器,当地人生下孩子后,就要赶走打鸣的公鸡,牵走爱叫的牲口,如驴,门挂子要用棉花包起来,外面再裹上一层红布,水担子要轻拿轻放,若是遇到打雷、放鞭炮,实在不能避免,就要把婴儿用几层被子盖严,上边还得用簸箕扣好才行。有人为了避响器,甚至不惜将婴儿挪进地窖里。在东明一带,还忌烧干锅,因为他们认为婴儿头上爱起脓水小泡,是烧干锅的结果。当地还忌生孩子不过三天,外人来家借东西,认为这样的话,孩子长大就“手松”,成为喜欢挥霍的“败家子”。 在山东地区,另一个普遍存在的禁忌是产妇不出满月不能串门,认为产妇不洁净,污血会冲了神灵,“扑坏了人家的宅神”,于人于己都不利。 达斡尔族妇女生产时,要到外屋的炕池或在地上生产,过去都是蹲着生产。临产时要请接生婆或有多次接生经验的老年妇女帮助生产。分娩时,男人不能进产房,所有事情都由女人来做。当父亲看到新生儿女时,要举过头顶,认为这是吉祥之举。 在产妇坐月子期间,要在房门框上放新生儿父亲的一只鞋,直到满月。在房门前的院里横放一根大轱辘车的车轴,以示家有产妇坐月子。这期间,外人不能擅入屋内。如果有事非进屋不可,则在屋门外边放一锹火炭,从上面走过后才可入屋。外地的车马或出汗的马,不得进入院里。产妇一个月内不出院门,不到屋内西北角放神龛的地方去,也不许到井边,不许推碾子,不移动屋里的缸、罐等。 历史上,鄂伦春族认为妇女生孩子是不洁净的,因而有着许多清规戒律。不许孕妇骑马,否则会使马匹生病或死掉。妇女怀孕后不准见死人,包括亲生父母在内,否则会使死人有罪而终在地狱,不能托生人世。孕妇在临产前几天要搬到临时搭盖的产房去居住,要与所有男子隔离开来,坐月子则由女性关照。产妇满月之后才允许搬回与家人同住。 按传统习惯,蒙古族妇女分娩时,分娩的方向四季有别,即不准朝天狗张嘴的方向:春季禁忌向东,夏季禁忌向南,秋季禁忌向西,冬季禁忌向北。 分娩后,首先请接生婆尝德吉(食之精华,炒米和奶油),再由接生婆将婴儿洗净,口中灌些奶油以清肠胃,用清洁的剪刀或利刃割断脐带。胎盘,装入五谷杂粮和奶油深埋于地下。然后,清水化红糖给分娩妇女喝下,提高体温,祛除火气。 月子里的妇女不吃生盐,不下河水,不去碾房和井沿,不做重体力劳动,不吃刺激性食品。食物主要是新鲜的绵羊肉汤及其他营养丰富的汤类食品。 婴儿如果是男性,在蒙古包门的右上方挂弓箭,以示男儿之勇,驱逐豺狼;女孩则挂红布条,以示女儿之巧,刺花绣缎。产妇、婴儿住处要挂帷幔,示意外人不得随便出入。其次,不得在马桩、柱子及悬挂衣物的长索上拴牲口,不准带着凉风贸然入内,不准吵闹和喧哗。特别是在产期一个月内,不准从产妇家借物,以免带走奶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