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坛庙的文化意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坛庙的文化意义分类:【传统文化】 坛庙是祭祀类带有礼制性的建筑,它的文化意义,首先表现为崇拜兼审美的双重性质与内涵。它所祭祀的对象,无论天地、日月、山川、星辰还是祖宗、著名历史人物,都是人们所仰慕、敬重、崇拜的对象。所以,一座文化意味浓重的坛庙建筑,必然是那种在空间安排、造型与色彩等方面能够激起崇拜感的。占地要尽可能地广、尺度需尽可能地大,空间序列重重叠叠,以及各种建筑符号的使用,都为了加强建筑形象的神圣与庄严,使人们观瞻之际,力求激起一种对被祭祀对象的宗教般的皈依感。比如无论你在天坛圜丘还是在社稷台观瞻抒情,内心所涌起的崇高、伟大的壮美感,决不可与观赏一朵小花时的美感同日而语,它是关于宇宙浩茫、天地壮阔、民族伟大的美感,它的神圣感是与山川、天地、日月在一起的壮伟与豪迈,不像走进佛寺、道观那样阴郁。由于崇拜的文化因素渗融在审美之中,则无疑加深了坛庙审美的意境深度。 其次,为了突出坛庙建筑形象的神圣、庄严,坛庙的空间造型,无论平面或立面,经常采用中轴线对称之法。比如,北京之天坛,其平面是纵向对称的,在一条中轴线上,自南至北,排列着圜丘、皇穹宇与祈年殿。曲阜之孔庙平面,也是中轴对称,布局严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显示坛庙的庄严、静穆。 又次,因为坛庙是祭祀性礼制建筑,其精神文化意味尤为丰富、葱郁,它是通过建筑符号“语汇”的象征得以表达的。 我们在本书中已经说过,天坛圜丘的象征,是通过种种 “数”。以阳数、奇数,最突出的是 “九”与 “九”的倍数以象征崇天、亲人之虔诚感情。又如明堂上圆象征天,下方象征地。《广雅》这样释“坛”: “圆丘大坛,祭天也; 方泽大折,祭地也。” 天坛尚圆,地坛尚方,寓“天圆地方”观念。辟雍的象征性也很精彩。《白虎通》云,“天子立辟雍,行礼乐,宣德化,辟者象璧,圆法天; 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桓谭新论》说,“王者作圆也,如璧形,实水其中,以圜雍之,名曰辟雍,言其上承天地,以班教令,流转王道,周而复始。”北京社稷坛的五色土,为东青、西白、南朱、北黑及中黄,是五方配五色观念的表现,象征社稷大地。而各地文庙,前设水池名泮池,呈半圆形,象征圆形辟雍之半。有的泮池又称汇龙潭,在风水上象征“龙穴”之所在,吉利之佳地。而京师文庙即太学,设圆形辟雍象征封建政治教化、道德文章之圆满。 同时,坛庙既为祭祀性的礼制建筑,自然重“礼”。这种“礼”即通过一系列建筑制度与祭祀仪式所反映出来的政治伦理观念,表现在天人之间、君臣之间。祭天是最隆重的,每年冬至,皇帝就要到天坛祭告上天。《周礼?大司乐》云,“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表示帝王牧民,乃 “受命于天”。帝王为人间至尊,而在天人之际则为“天子”,在祭天这一天,行祭天礼时是要匍匐在地的,天高高在上,帝王跪伏于地下,在这天人之间已有伦理等级。这“昊天上帝”,是中国文化自然神中的至神,它是一个源于远古自然神崇拜的最高伦理“符号”,无论汉初所祭之天帝即白帝、青帝、黄帝、赤帝、黑帝,还是汉武帝时改祭的太一,都是“皇皇帝天”,至高无上的。在实际上,人间帝王确为至尊,无可争辩;在逻辑上,则是天帝为宇宙、人间的绝对主宰。但中国文化中的这一天帝,还不等同于西方的宗教之上帝,比较起来,这东方所祭之“天”,宗教意味并不十分浓烈,还仅是 一个“准宗教”的最高自然神的形象。这是表现在天人之际的一种“礼”。另一层次的坛庙文化之“礼”,表现于君臣之间。设天坛圜丘、施行祭天之礼,是君王的特权,为臣属所难为。否则便是越礼,为天地所不容。 而且,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其农业文化,在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地区是发展得较早的。所以无论坛庙制度中的天地分祭还是合祭,都强烈地表现了崇“农”这 一文化主题。祭天祀地,为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北京天坛有祈年殿,所祭即为农神。社稷坛所祭是土地。先农坛所祭为神农氏。此坛建造时的文化母题,称为名义上的帝王躬耕籍田典礼之处,象征天子躬耕,万民群效,还有象征为皇后亲饲蚕桑的先蚕坛(已无存),这些都建于京城郊外。这种建筑文化现象只有古老的中国才会有,是独特的。至于对五岳、四海之类的祭祀及所建坛庙,在文化上也与中华自古崇“农”攸关,表现出中华民族在崇天之同时的亲地文化观念。 最后,祈求人之血缘生命的延续发达与文运、教化之昌盛,是中国坛庙建筑的又一重要主题。宗庙(在帝王称太庙,平民百姓称祠堂)制度自古一脉相承。按周制,所谓“左祖右社”,祖庙(宗庙)应设于都诚之左前方,左为上、为尊。相传古代宗庙,以大祖为唯一庙主,夏为五庙,商为七庙,周亦为七庙,郡《礼记》所谓“三昭三穆而太祖之庙为七”。到了汉代,不仅刘姓皇族在长安立庙,而且各郡国亦可自立宗庙,遂使太庙几遍天下。据有关史料,竟达到一百七十六所。这种情况也不同于汉之后各朝。一般官宦家族自然也设庙以祭,亦称“家庙”,建于其住宅之东,取“左庙右寝”之意,其文化观念源于《周易》后天八卦方位模式,东方为震位,认为其风水地望有雷震兴发之吉象,故在此设家庙。一般平民就建祠堂,取“风水”吉利之处,以地方上最精良之材料、技术建造,往往形体高大、连绵,装饰华美,成为当地村镇最醒目的建筑。 这种从帝王太庙到平民祠堂的坛庙建筑及其祭祀,主要不是在祭拜先祖的亡魂,而是祈求国运昌明、子裔繁荣、血缘家族发达,是一首歌颂生命永恒之 “歌”。 孔庙,古时全国各地多有,是祭祀“至圣先师”孔夫子的庙。孔子及其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影响十分深远,作为“万世师表”,在文人学子及全民中树起了一个“准宗教”性质的偶像,设庙以祭,成为浸透了儒学精神的建筑文化内容。各地竞以曲阜孔庙为楷模,竞相建造文庙,虽然规模有差别,而文化模式则一,往往建大成殿、棂星门、魁星阁、文昌阁、舞乐月台以及泮池等,成为标举文运、倡导学仕之象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