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城寨建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城寨建筑分类:【地域文化】 城寨建筑是军事和行政的象征,又是当地建筑艺术发达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向有筑城寨著名,故城寨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特殊产物。 我国之有城,至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淮南子》载:“鲧作九仞之城”。与中原相比,粤东为迟开发地区。故城郭之建,应较为晚迟。潮州古城何时起筑,现尚未见史志有明确的记载。据《潮州三阳志?州县总叙》载:“潮州于《禹贡》为扬州之域,于天文为牵牛、婺女之分。秦定杨粤,为南海郡东境。秦末为赵佗所居,汉初犹佗属方。南粤未灭,已有揭阳之名矣。武帝获建德,复南海郡,乃以揭阳为属县。王莽时,更为南海亭。世祖中兴,名既复旧,不曰县,时曰城。”可见,迟至在汉代,揭阳已建城。但对于揭阳城址何在,历来有不同说法,一说为今潮州城的前身; ① 一说在今揭西县河婆镇,即唐宋南关城,“很可能是汉代揭阳县城的延续”; ② 亦有人认为,澄海县城北龟山汉代建筑遗址的发现,为探寻汉代揭阳城址提供了重要线索。 ③ 关于城墙结构,陈香白根据“从汉代起,砖瓦的应用虽比较普遍,但尚属奢侈的建筑材料。西汉首都长安的城墙,全长25100米,全部是版筑的夯土墙,连城门也全未用砖”的状况,认为“潮州这个边陲小城大概也只能是版筑累土实夯的建筑物而已。” ① 但如果龟山遗址确为汉代建筑物的话,陈氏的结论当存疑,因为该遗址的墙体多为石块垒筑而成的。 据现有最早的筑城碑记――太守郑伸的《筑城记》分析,潮州在唐宋时期应筑有外城与内城(或称子城)。子城是捍卫在金山脚潮州州治的城墙,其界址早无可考,据《三阳志》载北宋初年,州之子城,依金山为固,前俯而后仰。由南而北,统以壕,东则溪也。”由于“创置之始,土工不坚,未期悉圮”。“州之外城,右有旧基,岁久颓圮。”至和元年(1054年),太守郑伸动员民力,修筑内外城,利用农闲时间花八月完工。外郭的“城围一千七百六十三丈,高二丈一尺,阔二丈二尺。内外石?七门:东,广济、上水、竹木、下水;西安定门,左有水关一所;南,南门;北,北门。东跨溪,西浚濠,濠西北抵湖山,西南阔八丈,深者六七丈,浅者七八尺。”子城“周围凡六十步 ② ,高二丈有五尺,面广一倍,基倍之。壕面阔七丈五寸,自城下转西而南,绕郭之外,延袤一千二百余丈。”分设东西南三门。 至淳熙年间(1174―1189),太守常掉鉴于城墙年久失修,“其外郛故以土为之,久且夷。”的状况,主持修复了西、南、北三面之城,并将南门命名为“揭阳门”, ③ 且建楼于其上,蔚为壮观。 南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太守王元应“从邦人请”,开始以石砌城,“因旧基筑之,外?以石”,即在土城外面使用规格石块砌筑,内面用土填筑,因盲目追求速度,忽视工程质量,致使“客土未实,亡何坏者过半”。继任太守“许候应龙复筑之,乃稍坚致”,筑成的石城墙有南、西、北三面,“自三阳之南,西北环抱接于金山之背,计九百五十一丈,由北距女墙高一丈五尺”,“辟五门以通往来:正西曰贡英,西北曰湖平,正北曰凤啸,(面)对岳祠曰和福,……由是居民恃以无恐”。端平初年(1234年),太守叶观主持建筑东城墙,“沿溪傍岸,筑砌以石,至于三阳门之南,首尾与旧城联属,计五百五十丈,高二丈,雉堞与焉。”但工程迁就居民原有房屋,东城墙“未免凹斜屈曲”,不甚雅观。端平四年,太守刘用行“重新整砌,雉悬壁立,不复如前日之萦迂矣”。一堵整齐高大的石城墙终于矗立在韩江之滨。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广东道宣慰使月的迷失,为防范潮州人民据城反抗,下令将城墙全部拆毁。但大德年间(1297―1307),洪水多次危及毫无防洪设施的郡治。潮州路总管大中怡里不得不奏准沿韩江边修复东城墙,时称“堤城”,其城墙堤状一直维持至今。据《图经志》载,明洪武五年(1372年),指挥俞良辅率众修城,在潮州南、西、北建筑城墙,内外皆用石砌,将潮城加以围护,并称潮州为“凤城”。其城高二丈二尺,基阔二丈二尺,城面一丈二尺,周围一千七百六十三丈,扩大了城区面积达1.7平方公里。城东西南北辟门七,门外筑饔城(即月城),增建义仓。环城筑敌楼四十四、窝铺六十七,雉堞二千九百三十二。东城共开四门,即“广济门(东门)”、“上水门”、“竹木门”、“下水门”。南城开“南门”,西城开“西门”,北城开“北门”。至明洪武十年(1377年),指挥曹贵改“南门”为“镇南”,改北门为“望京”,新辟西门称“安定”,余门照旧。城门上皆建有望楼。现所保存的广济门城楼,系明代宫殿建筑,以木、灰、沙、砖石、琉璃瓦为建筑材料,分三层,各层地面皆开间计,且同样明间阔、次间窄、稍间更窄。柱基为拱蹬式,屋架为抬梁式,桁数较密,第一层檐下拱头有木雕装饰,屋顶为歇山顶形式,辅以琉璃瓦,四面重檐,上栋背两端饰有卷草图案,原楼内雕栏画栋,十分别致。“城濠环绕,自南门至金山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兵备道王一乾倡修外城马路,路基填石。于是,古城首次出现了“环城马路”。 ① 清康熙十三年,潮州总兵刘进忠反清。为防清兵来犯,他开掘西湖山墓穴拾取石料,绕西湖山构筑腰城(亦称“湖山城”),腰城西北开濠两道,各深一丈,阔七、八尺,要害处皆设炮台,成为保卫郡城的重要关隘。不久,刘进忠被杀,依葫芦山为固的腰城亦遭拆毁。康熙十七年(1678年),总兵马三奇等率兵依旧址修复腰城,其高一丈,宽六尺,全长五百一十五丈,设四门,即紫竹、水仙、西门、靖北。乾隆年间,总督鄂弥达奏准按郡城规格,增修腰城一百二十五丈六尺,直跨城濠,与郡城相接,再开一门通郡城门,设水关三座,排泄濠水,并在郡城西北二角,增筑二座炮台,辅翼腰城。咸丰四年,再将腰城在濠南和濠北各扩延三十余丈。在濠南处,辟饔门,增置西北炮台各一,在濠北处,立门东向,称朝阳门。是时,为腰城格局最完备时期。同治十年,潮州总兵方耀等因东城墙渗漏涌泉严重,深挖墙基,以贝灰为主要材料,夯筑一堵连续的隔水墙,长达七百八十余丈,高达二丈数尺。光绪十二年(1886年),城西北面倒塌,惠潮嘉道益龄等花六个月时间加以修葺。据朱丙寿:《重修潮城碑记》载:“凡建城北楼一,炮楼十二,敌山台一,堞三百九十六,栅门十三,葺城南、城西楼各一(南、西城),堞一千一百一十五。” 自宋朝以来,各郡守多注重城市建设。据《周府志?三延年传》载:仁宗皇佑年间,知事彭延年曾凿井泉三十六处,城内街巷纵横,里坊相接,居民区称坊,全城分为不少坊。大街则以全城中轴线上的官街(太平街)最为著名,这条以石板铺设的大街,起自子城鼓楼,经太平桥,直达三阳门,全长505.8丈,宽2.4丈,两旁挖有排水沟,贯通全城南北。 明初,潮州城划为11个行政单位,即11坊。至清雍正五年(1727年)则将11坊合并为7坊。 这样,自然环境与历代建设相结合的结果,使潮州古城形迈出高、中、低三道空间轮廓线。所谓高,是环绕古城的三面屏障――金山、笔架山;所谓中,是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太平路石牌坊林;所谓低是占古城区总面积约37%的古民居建筑。临江修筑的古城,略呈带状而不甚规则,但布局甚为合理。城内北部为衙署区,即府、县治、总兵署所在地;东部和城外沿江一带为商业区,南、西两面为居民区,街道的布局,以南北向大路和通过城门的横路为街,横亘于街与街之间的为巷,街巷纵横,形成棋盘状的街道网,既遵循了一般古城外曲内方的方整原则,又体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潮州古城墙一直保留到民国初期。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大约在民国10年以后,北城墙被辟为北濠路;西城坪北段辟为西濠路。西城墙南段及南城墙,在日寇沦陷期间被辟为昭和路,至1960年填三利溪时辟为城基路。民国36年,在青天路口的东城墙拆了一个缺口,筑修了一条贯通城内与韩江岸的道路。50年代初,东城墙的四个城门都经不同程度的改建。现除了上水门还保留着月城,有二个不对直的城门洞之外,其他三门的月城已被拆除。现存的东城墙(亦称城墙堤),内外砌石,中间有一道贝灰夯筑的隔水墙(系清同治十年的建筑物),石墙和灰墙之间填实土料,迎水一面以规格石料砌筑得高大整齐,背水一面的砌石工程则显得较为粗糙。该墙在地面之上2米多,深入地下4米多,基础为条石,与外墙基相联结,但条石基下仍是冲积土。 潮汕各地乡村多古村寨,有些还保存着宋、明、清不同年代的建筑物。这些具有浓郁的潮汕地方建筑艺术特色的村寨建筑,多为圆形,方形或四方形亦占相当的比例。方位有座西向东、座北向南,或座西向南,无一定规则,建筑物有砖石结构,亦有以花岗岩巨石为材料,各村寨的建筑特色不尽相同。这里可以拿潮州市古巷区古一乡的象埔寨和饶平县三饶区南联乡的道韵楼古寨为例,前者是一座方形建筑。全寨由一大门进出,寨门为石拱结构,门上挂有扁额,大书“象埔寨”三字,并有落款二,上款为“壬戌之秋”,下款为“颖川郡立”。从寨门内有一条长约110米、宽2.3米的通道连接寨最后的“陈氏大宗祠”,并建有三条横向大街贯穿全寨,其中一条长达157米,宽1.5米。寨内的三街六巷,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寨中共有72座建筑物,分别为单进、二进和三进等形式,门簪变化不定。建筑物中有些为宋、明、清不同年代所造,例如“陈氏大宗祠”,具有宋代建筑特点,其木栅门簪,木瓜肥大浑壮无饰。据传,寨内四边角落原各有一口井,每座厝中也有一口井,井有76口井,寨后建有楼,与寨楼遥相呼应。总之,象埔寨不仅规模浩大,布局合理,而且建筑格局规范严谨,故有“三街六巷七十二座厝,座座格局不相同”的说法。 饶平县的道韵楼古寨,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呈古堡式八角形楼寨格局,系土木结构,规模相当宏伟。古寨的周围长328米,内围埕周长135米,除一米高的寨基系用贝灰筑成外,其余皆用泥土砌成。全寨共有56道门,门门不相称。寨内的56间正房和16间角房(每面2间角房和7间正房),为三进堂屋,三进屋全深29米,土墙厚1.6米,后进屋是三层楼,高11.5米,中间有两个小天井。寨内有饮水井30个,位于寨埕两侧的2个是公用井,其余28个位于各家屋内,皆为私用井。这种设计独特的楼寨,古时在饶平山区各地皆有,不过其类型稍有差异、高低不一而已。据称,此类楼寨的造型,其作用有四防:一防盗贼,二防兽害,三防寒霜冻,四防械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