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城隍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城隍

分类:【传统文化】

民间俗称“城隍爷”。中国古代传说中守护城市的神明。民间普遍信仰此神。后为道教所崇信。城隍源于古代护城沟渠的水庸神。《礼记?郊特性》载:“天子大蜡八……,祭坊与水庸,事也。”郑玄注:“所祭八神,水庸七”,又“水庸,沟也”。随着城市的发展,遂成为城市守护神。城隍神名,始见于《北齐书?慕容俨传》:“(俨)镇郢城。始入,便为梁大都督侯填、任约率水陆军奄至城下,于上流鹦鹦州上造荻洪竟数里,以塞船路。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祜。须臾,冲风微起,惊涛涌激,漂断获洪”。唐时,城隍庙已遍及南方,其神不仅守护城市,且兼有主冥间事务的职责。此后,各朝将其列入国家祀典。宋朝以后,各地的城隍庙多祀供过世英雄或有功于当地人民的名臣为城隍爷。如上海三城隍为霍光、秦裕伯、陈化成。燕京城隍文天祥。南宁、桂林城隍苏缄。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于洪武二年(1369)大行封赏京都及天下城隍。京都、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城隍皆封为王,各地府城隍封为公,州城隍封为侯,县城隍封为伯。道教也信奉此神,封其为“剪恶除凶,护国保帮”之神,并兼领亡魂。民间普遍信奉城隍,认为其能应人之愿,天旱降雨,涝灾放晴,确保五谷丰登。遂逐步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祭城隍的风俗。如“城隍会”、“游城隍”、“祀孤会”等。

①民间传说中守护城池的神,后为道教所信奉。“城隍”本义为护城的堑壕。有水者为“池”无水者为“隍”。后用以指称守护城池之神。道教认为城隍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的神。称其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以保谷丰民足。又称城隍为管领亡魂的神,当道士超度亡魂时,须发文书“知照”城隍(叫“城隍牒”),方能“拘解”亡魂到坛。历代封建王朝都将祀城隍列入祀典,凡求雨、祈晴、禳灾等皆祭祀城隍。②护城河。班固《两都赋序》:“京城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

“城”指城墙,“隍”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城隍神是古代的护城之神。中国古代,城隍神是最受敬奉的神灵之一, 上至京城大都,下至边鄙小县,都修有供奉城隍神的城隍庙。一般认为,城隍神由护城沟渠的水庸神衍化而来。但其衍化的年代已无法考证,据史籍所载,最早的城隍庙修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建于芜湖。《北齐书?穆容俨传》载有有关城隍灵验的故事,穆容俨为北齐名将,曾奉令守卫郢城,梁国大都督侯填率水陆大军来攻,但久未能克,于是,侯派人在护城河上游的鹦鹉洲筑获苇坝,以阻断城内外的水上交通。此时“城守孤悬,众情危惧,……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穆容俨)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不久,果然狂风大作,波浪涛天,冲断了荻苇坝。梁军便改用铁链封锁,穆容俨又去城隍庙祈请,于是再起大风,将铁链吹断。“如此者再三,城人大喜,以为神助。”因此民心大振,终于破敌。该记载中“公私每有祈祷”的话已说明北齐时,城隍神已是很盛行了。至唐,城隍神较少作为护城神而更多的是作为冥神。《广平广记》卷一百二十四便载有唐人王简易去冥间见城隍的故事。唐以后,城隍神主要作为冥神出现在民间。《聊斋志异》载,庠生宋焘,一日病卧,见吏人持牒牵马,请他赴试。他随此人到一城郭,见宫室壮丽,于是应试。试毕,上坐考官召之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宋焘方知到了冥间,便顿首泣拜,说家有老母,无人抚养。考官念其孝心,准假九年。宋焘得返阳间,恭养老母,九年后其母果卒,宋焘亦“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没。”当他的河南城隍爷去了。道教以城隍为管领亡魂之神。道士建醮超度亡魂,须发文书知照城隍,方能拘解亡魂到坛。城隍并非固定一神。去世的英雄名臣,皆可立为城隍,如汉将纪信,为兰州城隍;清将陈化成,为上海三城隍之一,甚至像上面说到的无名小卒宋焘,亦可去任城隍之职。古代帝王,于城隍神多有迷信,其中又以唐、明两代为甚,唐清泰元年,城隍神被封王,明太祖更封京师城隍为帝,封开封、临濠等地城隍为王,以下府封为公,县封为侯,如此系统地封赐神位,确实少见。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城市守护神。后为道教所尊崇。据说由《周礼》蜡祭八神之一的“水庸”衍化而来的。《礼记?郊特牲》:“天子大蜡八。祭坊与水庸,事也。”《陔余丛考》卷三十五称:“水则隍也,庸则城也。”载于史册最早的城隍是三国吴赤乌二年(239)修建的芜湖城隍。《北齐书?慕容俨传》有关于慕容俨借助城隍之灵威,大败梁军的记载。唐以后各城镇纷纷建庙供奉。宋以后祭祀遍于全国。道教以其为翦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称他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亦以之为管理亡魂之神。历史上著名的城隍有会稽城隍庞玉;南宁、桂林城隍苏缄;杭州城隍周新;上海三城隍(霍光、秦裕伯、陈化成);北京城隍杨淑山。现城隍庙正殿一般正中为城隍,两旁分列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等鬼卒。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城池守护神。后被道教尊奉。中国古代建国时,范土为城,依城凿池称为隍。《周礼》记载,周代所祭之神中有水(即隍)庸(即城)。守护城池之神――城隍盖源于此。有记载的最早城隍是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所建芜湖城隍。南北朝时,北齐将领慕容俨镇守郢城,被南梁军队围困,慕容俨利用人们迷信城隍的心理,团结军民,破了南梁军队。从此城隍庙的修建从南方扩展到北方。唐朝时,隍城也被视为阴间的地方官吏。文天祥、纪信曾被视为城隍神。明朝时,册封城隍爵位,兴建城隍庙,一时间,城隍庙遍及全国。道教称城隍为“保国护邦之神”及“管理阴间鬼魂之神”。中国旧时常在农历四、五月间举行城隍会,请城隍神出驾巡行,由人扮成牛头马面,判官小鬼跟随其后,以此方式来惩恶劝善。

古均州常在三月十五日举行城隍庙会,据说三月十五日是城隍爷的生日。庙会由城隍庙的住持和各乡的会主联系安排,庙中设坛诵经、礼拜,设斋饭施舍香客。三月十五、十六日,将城隍爷用八抬轿和半副銮驾抬到街头巷尾出游巡视,以避邪气,曰:“三月十五,请城隍爷出府。”城隍庙会期间,各乡的老百姓都进城赶会,朝拜城隍。有许愿的,有还愿的,进香献封表示诚心。城隍庙会一般能延续20天,其时还搭台唱戏、玩灯贺彩,十分热闹,四乡小贩云集,买卖交易空前活跃。城隍庙住持通过办会筹集善款,用以修缮庙宇,资助生活费用。民谣:“三月十五朝城隍(或说乡里大嫂朝城隍),一屁股坐在南门上,嘴里衔个旱烟袋,腰里别了鞋一双。”――跑路时穿旧鞋,朝拜城隍时则换上新鞋或干净鞋,足见对城隍的虔诚。

均州的城隍地位高于其他地方城隍,一般的城隍享受的是七品县令的待遇,戴的是县官帽,而古均州的城隍戴的却是侯爷帽,被称为“灵佑侯”。

民间除对冥界帝王崇拜外,还认为冥界有专司鬼灵诸事的鬼官、鬼吏、鬼卒。对他们的崇拜也极为普遍,几乎家家都能知晓他们的名字,如判官、孟元帅、康元帅、温元帅、张太尉、城隍、牛头、马面、白无常、黑无常、小鬼等。其中对城隍的崇拜尤为突出。

城隍,被民间视为城市的保护神。这种认识源于古代蜡祭中的八神之一水庸。水庸即是最古老的城池守护神灵,在城隍信仰的传承过程中从古城池保护神发展到铲除凶恶、护国保邦之神,并管理阴间之魂。人们将城中的城隍庙看做是与人世官署衙门一样的阴间衙门。城隍庙位于旧城西侧,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民间对城隍的供奉和膜拜以庆祝城隍诞辰而举行的城隍庙会和鬼会最为著名。

城隍庙会从农历四月初一城隍生日起到初八晚间鬼会止,历时8天。届时,庙前张灯结彩,搭台造棚,连续7天唱戏不断。初六和初八两天是城隍出巡日。初六的出巡路途很近,出罢即归,是为初八正式出巡和鬼会所做的预演。初八是正日子,全部节目都要上街。举办城隍庙会,有一个组织管理机构,民间称为“接驾会”,由民间自发推举的社会知名人士组成。其职责包括城隍出巡鬼会的一切事务,如“座会”、“行会”、商贸会务活动以及制定出巡路线、节目次序、经费筹措、上传下达等一切有关会务的工作。

庙会主要由茶棚、设摆、护棚及保安等会组成。茶棚多由市面上商业行会出资承办,如同善茶棚就是鞋行商人组织的服务性行会,负责预备茶点招待其他座会的工作人员。设摆,是天津所有庙会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一般情况是临时搭一大棚,但要求牢固且能挡风遮雨,地面用方砖墁地。接驾会的组织人员要向市内大户人家借来硬木家具、古董、字画等稀有珍品,陈列在棚内,昼夜守护,供游人参观。大棚周围还摆满火会和水局的消防设备,以防不测。设摆的器具大多为稀世珍品,参观设摆是百姓一大幸事,是大开眼界的好机会。城隍庙会的设摆还有三个地方,即老茶棚、后楼和戏台等,主要是接待上层人物而设置的。老茶棚内陈设字画、屏风及宫灯、吊灯等;后楼陈设花草盆景;戏台则有许多古玩玉器陈列,不少古董商还在此忙于销售古董。护棚会由火神庙的卫安水会负责,会员平时来练功夫,庙会期间则负责消防。负责保安工作的叫“皂班灯棚”,由衙署捕快组成,在庙会期间负责地面的保安工作,是庙会不可缺少的驻会机构。

行会包括娱神花会、城隍出巡和鬼会。农历四月初八是城隍庙会的高潮,也是行会的日子。行会分“娱神花会”和“鬼会”两部分。

城隍出巡是在晚间鬼会中进行,但出巡前的“排衙仪式”则要在上午举行。排衙就是模仿人间衙署由城隍向分列两边的差役、接驾会和会首等发布出巡命令。城隍神像后由一真人代城隍发话宣布出巡日期、时间、路线、活动内容等,以此象征为城隍亲命。出巡路线一般是从城隍庙出山门后向正南穿城隍庙街行至西门里,从西门里再折向正西出西门至西门外厉坛,在厉坛举行“赦孤”仪式,然后返回城隍庙。

娱神花会是在中午后举行。由几十道表演项目按顺序排列上街,主要有门幡、中幡、挎鼓、秧歌、重阁、杠箱、高跷、抬阁、十不闲、猴爬杆等。其中不少老会都是在皇会中出会的知名表演团体。其中门幡是最先的引路会。门幡是在四方的木台子上竖起一幡杆,悬挂写有城隍全衔的布幡,由四个人抬着台子上的木杠行走,旁边另有一人负责拉着幡杆顶上的幌绳,以保持门幡平衡。挎鼓的表演气势很大,整个队伍由32人组成,分为两组,每组16人。最前面是16位童子手持小盏,配着鼓点行进,途中还变换队行编字,显现“天下太平”等字样。另16位鼓手,均是身着清一色的黄马褂,将挎鼓挂于项上,一路敲打,声闻数里。据说他们身上的黄马褂曾是当年乾隆皇帝在观皇会时赏赐给他们的。娱神花会是鬼会的序幕,一路歌舞升平,观者如潮。表演途中常遇大户人家和商号截会,即让其停下就地展演一番,这时表演者要拿出绝活,博得众人阵阵喝彩。截会者要为表演团体送茶点或红封子(赏钱),以示酬谢。由于截会的很多,娱神花会要演至晚间鬼会开始时才能结束。

鬼会的表演团体有十道,包括无常、同顺、意善、五福、五伦、十司、十魁、五魁等组成,在这十道表演团体前有会头红犯等,其后又有都魁,故又称“十二帮”。鬼会的表演顺序有严格的规定,不得随便更动。表演者按扮相要求化妆,多带面具,踩高跷腿子。红犯都是自愿报名穿上红布衣裙戴上刑具,在手持钢叉的牛头马面、夜叉等鬼差的押解下前进,其目的是为父母祈福求寿。在红犯的后面还有一群自愿挂灯的人。这些人或为父母或为自己采取自残的方式在胳膊上挂上数量不等的灯笼,这是一种赎罪祈福的方法。人们认为这样做以后,人到阴间就可以平平安安。但是这种方式的痛苦和残忍非一般常人所能忍受。它的方法是用钢钉穿透臂肌,挂上一串串羊角灯。走路时,两臂平伸、有铁链相连,距离地面半尺左右。接着便是黑白无常鬼,民间俗称“吊死鬼”,其扮相十分恐怖,头顶高帽,两目流血,舌长及胸,手持扇子。其后还有1个女吊死鬼,意在寻找替身。3人一组的同顺是由2个殃神和1个阴阳界组成。殃神是给人们带来灾难的丧门神。意善,民间也称其为“面然大士”,形态为红发蓝面,这是民间所说的大鬼。德顺,主要是表演走金桥过银桥的故事。五福、五伦等均分别表演的是酒、色、财、气四色给人间带来的灾祸和阳世界坑蒙拐骗、吃喝嫖赌、欺良凌弱、巧取豪夺以及虐待父母长辈的恶鬼们被施以挖眼、割舌、下油锅、上刀山、磨碾、锯拉、狗咬、蛇缠、走奈何桥等种种“酷刑”的惨景,其目的是劝人为善,教人忠孝节义。十司,主要是表演十殿阎罗出巡。十魁演员都是由市内的大户人家子弟担任,扮相为模样俊俏的鬼。其所佩装束均由其自制,各家争相攀比,显示豪华,因而使这队人马珠光宝气,富丽堂皇。特别是在他们的背后还有一座高大的“佛照灯塔”,更衬托出他们的气派之大。五魁是表现钟馗吃鬼避邪的故事,向人间宣传扬善抑恶的精神。鬼会队伍的殿后是都魁。这是一群在城隍赦孤时驱疫逐厉、赶走众鬼的鬼差,其后有专人举绿色的都魁灯和魁灯亭。

城隍出巡的队伍紧接在鬼会队伍之后,浩浩荡荡,极为壮观。最先是十余人手执小旗引导,后为四面开道锣,八对飞虎旗、回避牌、肃静牌、官衔牌等全副执事清道,与旧时知府官员出巡相同。在这些执事仪仗之后便是卤簿、尖马、马弁、宝座、摆马、对子马、拜香者、香锅等。其中马弁等由眉清目秀的童子扮演,描眉涂唇,粉饰脸颊,全副武装,极为英俊。其身下的马鞍子也十分华丽,多为金线刺绣,有的还嵌有宝石。宝座即是一把交椅,上面蒙有虎皮,后面蒙有屏风。摆马,类似乐队行进,只是人在马上演奏。对子马,即两个一对进行,是为后面信士弟子进香开道的,俗称“引马”。进香者也称“拜香的”,其装束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均是清一色的白粗布短衣裤,裤腿下扎有红色的裤带子,腰间系红裤腰带,赤双脚,双手执香,三步一叩头。拜香者均为两人一队进行。其后便是一口铁制大香锅,锅的两耳用铁链拴系由两人穿扁担挑起行走。香锅的用途是接纳沿途上香者已点燃的把香。因行进队伍走得较快,加之路途狭窄,还设有专人执香斗接香,再投放至香锅内。香斗的把很长,约一丈多,接香的人也得有一定的技艺,因此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也都成为城隍出巡的一项表演内容。接着便是两把巨大的黄色罗伞,后置绿呢、金顶红穗的“永寿官轿”,城隍的神像端坐其中,里面还摆有瓶、盂、拂、鼎等法器,鼎内燃香。神轿之后有“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下、”等十路神灵护驾。

城隍出巡的高潮是“赦孤”,是鬼会的最后一项内容。赦孤是城隍通过代言人对有罪鬼犯进行赦免,并允许那些客死津门的游魂孤鬼遣返还乡。赦孤仪式一般在子夜时开始。地点在西门外厉坛,即白骨塔。接驾会的成员个个面目狰狞、凶神恶煞般用五齿钢叉在乱坟茔周围地上乱戳,口中不停呼嚎“有仇报仇,有冤伸冤”。赦孤者以城隍、十司、面然大士、无常、殃神、阴阳界、钟馗、都魁及牛头、马面等掌握人间生杀大权的鬼神为代表;受赦免者有红犯、十魁、五福、五伦等有罪鬼类,当听到被赦免的命令后,他们便迅速往回跑,这一命令也是鬼会结束的标志。不少人怕将鬼祟带回家,多不敢回头。为了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为午夜的活动增添新的乐趣,接驾会的成员还安排抬神轿的轿夫进行跑落儿的表演,直至返回城隍庙。随着人们的吵闹和吆喝声,这一表演又使结束了的鬼会活动形成了一个不小的高潮。

天津最后一次举行城隍庙会是在民国九年(19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隍崇拜逐渐失去传承。原城隍庙旧址已改建为西北角小学,后又并入今中营小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