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城隍信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城隍信仰分类:【中国民俗】 旧时上海地区的城隍庙较多,除了每个县城有一座城隍庙外,一些大的镇也有城隍庙,如民国《川沙县志》记载33所寺庙中城隍庙就有3所,名镇朱家角也有一所至今保存尚好的城隍庙,在浦东沿海的杨园镇还有座海城隍庙。当然最著名的当属位于上海老城区的城隍庙(俗称“老城隍庙”)。上海城隍庙的独特之处是同时供奉3位城隍神。正神是秦裕伯,元末进士,曾在福建为官,政绩昭著。明太祖朱元璋得天下后,先后三次下诏,请秦裕伯出仕明朝,秦婉辞不受。秦裕伯病故后,相传明太祖哀而制曰:“裕伯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忠孝两全,敕封上海县城隍。”秦裕伯遂成为上海城隍的正神。城隍庙的第二尊神像是汉大将军博陆侯霍光。上海城隍庙旧名金山庙,原奉祀霍光,改为城隍庙后,霍光仍供奉于内。清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庙归金山神主持,脱沙霍像古传遗。明初改奉城隍祀,忠孝为神两相宜。”城隍庙的第三尊神像是清代抗英名将陈化成,他任江南提督,驻守吴淞口时,率兵与英国侵略军血战,最后壮烈牺牲。为了纪念他,上海人民在南市果育堂街,修建了陈公祠。1937年,“八?一三”抗日战争爆发后,人们把该祠内的陈化成塑像迁入城隍庙。 上海地区城隍信仰中,除了平时的上香祭拜外,最隆重的活动是每年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的出巡,俗称“三巡会”。 城隍出巡是一项大活动,一般由值年会首出面牵头安排。出巡之前除了安排出巡的日程与路线、队伍的序列、整理神轿和全副銮架、掌旗手、抬轿者外,在上海郊区各地,为了使出巡的城隍老爷灵验,大多在出巡前夕要搞一番“收灵台”,即将某一只小动物或某一物件作为“灵台”收在老爷的印盒之中。在原先十分闭塞的松江新五地区仍流行的“收灵台”仪式还保留着极其原始的习俗。 新五地区的“收灵台”分为收阳台和收阴台两个步骤,都由被称为“巡风”的人负责。“巡风”是世袭的,专司出会期间管理众“鬼当差”事务。收阳台时,“巡风”带领三四十或上百个由青壮年打扮的“小鬼”,清一色的黑衣黑裤,个个装扮得面目狰狞,脖子上挂一响哨。众小鬼将老爷从庙中抬出,扶入轿,簇拥着轿子,乘黑悄声来到大河边上。一旦看到有单独停靠在岸边的船只,“巡风”就指挥大家熄灭灯火,将轿中老爷抬出,地上铺三张芦席,让老爷平卧在芦席上。然后在岸上打好埋伏。“巡风”站在岸上高处相机向船家喊话:“喂!船家!潮水涨了,可以开船了!”如是喊三遍,如果船上人答话(俗以为三声之内答话有效,第四遍则答话无效),埋伏在岸上的众“小鬼”立即燃放爆竹,数十面大锣敲得惊天动地,各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吆喝声大作,同时点燃数十盏灯笼,岸上烛火通明,如同白昼。船上人大多会因这突如其来的惊吓而惊恐万状。有些人吓得生了病,甚至有人会被吓死。俗以为要是死了人,今年出会的老爷就特别灵验。“阳台”要收进老爷的印盒内,这木盒30厘米见方,平时用黄布包裹着,在收阳台时,将木盒打开,待到爆竹锣声齐鸣时,将印盒盖好,算是收到“阳台”了。然后大伙赶紧将老爷抬入轿中,一溜烟地跑回去。至此,收阳台结束。因为收阳台要惊吓人,甚至要吓死人,所以只准去吓那些外来人。 收阴台的时间也在夜晚,大多是收完“阳台”即进行收阴台。同样由“巡风”带队,与收阳台时一样的队伍,一样的装束,一样要将老爷抬出去,目的地是坟场。一伙人悄无声息地来到乱坟岗,熄灯灭火,不准喧哗,老爷从轿中移到铺在地上的芦席上后,“巡风”就去寻找未曾入土的柴包棺材,身后跟随着捧印盒的一个“小鬼”。“巡风”寻得棺材后,撬开棺木,拧下死尸的头颅,迅速放入印盒。要是死尸已经完全腐烂还好,要是尚未完全腐烂,头颅与躯体还牢牢地联系在一起,那“巡风”就得使出浑身解数设法把头拧下来,不得已时甚至要用牙齿咬,因为习俗规定不准用刀割。死尸的头颅一放入印盒,就算“阴台”已经收到。“放风者”一声哨响,众“小鬼”又与收阳台时一样,放爆仗、敲锣、吆喊、点灯,挥舞兵器。然后扶起老爷,替老爷换新冠、新衣、新靴,簇拥着入轿,将老爷抬到临时搭起来的“厂”中,准备明天出巡。 城隍出巡规模大,参加人数多,在明清时期是上海地区各城镇最为热闹的民俗活动,清人王韬在《嬴?杂志》中记叙上海每年的“三巡会”是“例以鼓乐奉城隍神出诣北郊,坛祭无祀鬼魂。仪仗舆从,骈阗街巷,马至数百匹”。上海通社编的《上海研究资料续集?风土》中也有“清明前一日由县官行文给城隍,城隍神便在那一天到邑厉坛去赈济各义冢幽孤,到晚上才用彩灯迎回庙。仗卫整肃,邑人执香花拥道者甚众,舆从骈集,常有四五里”的记载。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三描绘上海金山县清明节的城隍会是“乡人无论老幼男女,空室出往观,人山人海,异常拥挤”。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