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基督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基督教分类:【文化精萃】 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在外文中,是基督教所有各派的总称。一世纪初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起初只在城市里组织小社团,后逐渐在罗马帝国许多地方建立较大的组织。2、3世纪间,分散在各地的社团开始走上统一;教会逐渐形成,基督教亦由于中上层人士加入并逐渐取得领导权等原因,而开始改变其早期的性质。早期的基督教反映当时的奴隶和贫民对奴隶制度的憎恶,但又主张今生要忍耐、顺服,把希望寄托于来世。3世纪中叶基督教为罗马皇帝镇压。313年罗马皇帝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后又于325年召开帝国全境基督教主教会议(尼西亚会议),对基督教从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加以控制。中世纪,基督教教会成为欧洲封建社会的支柱,禁止思想自由,敌视科学研究。16世纪,罗马公教内发生反对教皇封建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陆续产生了代表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利益,脱离罗马公教的基督教新教各宗派,新教后又不断分化,派系繁多。资本主义时代,基督教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作为统治人民和对外进行侵略的工具。主要分布于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各国。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的意思是救世主,源于古希伯莱语,汉译弥赛亚 (又译默西亚),意为受膏者,指的是上帝将派敷以圣膏油的人为复兴以色列王国的救世主,凡信者,灵魂都可以得到拯救,死后进入天堂。 基督教的历史大体可以分为早期基督教、中世纪基督教和近现代基督教三个时期。早期基督教最初是犹太教许多教派中的一下层派别,产生在公元1世纪中期古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民族本是西亚地区的一个弱小民族,自公元前6世纪始先后被巴比伦、波斯和希腊所统治,前后达数百年。公元前65年罗马帝国侵入以色列,其残暴统治激起了犹太民族的反抗,罗马帝国大将庞培屠杀犹太人达1. 2万人,强行将犹太划归叙利亚省,并设傀儡统治。以后克拉苏再次掳掠耶路撒冷。公元前40年罗马帝国扶植希律担任巴勒斯坦国王,更是加倍残酷。但是犹太民族的反抗从未间断,公元60年,爆发了第一次犹太战争,起义者一度占领了耶路撒冷,公元68年在罗马大军镇压下,起义终告失败。在反抗斗争中巴勒斯坦境内的犹太人形成了许多教派和政治派别,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较大的宗教派别有撒都该派、法利赛派、艾赛尼派和吉拉德派 (奋锐党)。基督教是较小的拿撒勒派,拿撒勒派的先驱是施洗者约翰,约翰死后,耶稣继任为领袖。对早期基督教形成在哲学思想上影响较大的是强调理念论、神秘经验及灵魂不灭的柏拉图主义和主张人类一体、天人谐合、由共同主宰支配及恬淡寡欲、节制有度宗教道德的斯多噶主义。经著名哲学家塞涅卡和斐洛的演化,形成了解释上帝本身及其与世界、与人类关系的基本概念。同时基督教也受到当时流行于地中海东部地区一些神秘宗教的影响,逐渐确立了基督教自己的礼仪形式。基督教早期教会的形成与发展,使得基督教开始向世界化宗教的方向发展,又融汇各地各族人民的一些思想和习俗,于公元2―3世纪间基本确定了自己的组织制度、圣礼、节期和崇拜仪式。以后古代公教会形成,不断向罗马帝国政权靠拢,由于中上层人士的加入使其成份发生了巨大变化。公元313年西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东部皇帝李锡尼联合发布“宽容敕令” (史称米兰敕令) 正式宣布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同享自由。公元392年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中世纪基督教由于东西两派长期争斗,终于在1054年分裂成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分裂的根本原因是最高权力之争,表现为教义之争,后来几度谋和,都未奏效。9世纪君士坦丁堡教会始向东欧及北方传教,988年基辅罗斯公国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信奉基督教,宣布东正教为国教。11―13世纪为教皇势力上升时期,教皇策动了十字军东侵战争,最终归于失败,使教会威信大降。中世纪基督教注重高等教育,形成经院哲学,以后逐渐没落。此时的西欧,正统教会把其不接受教廷规定的信条和公会议的决定者统统斥为异端派别,甚至成立异端裁判所,其中尤以西班牙异端裁判所残暴凶狠。16世纪马丁?路德首先发难,1517年10月31日在维腾贝格大教堂门前贴出 《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很快产生了天主教新派别――新教。18―19世纪新教在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受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运动和唯理主义哲学的影响,发生了深刻变化。此时的东正教也发生了一些演变,俄罗斯正教的地位逐步得到提高,先后成立了正教自主教会。19世纪形成传教高潮,除传教和建立教会外,还兴办了大量的文化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当代全世界信奉基督教的总人数约为15亿人,占世界人口的1/3弱。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与佛教、伊斯兰教齐名世界。公元一世纪由巴勒斯坦境内拿撒勒人耶稣创立,信仰上帝(天主)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犯有罪行,并在罪中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基督才能获救,因此崇奉耶稣为救世主,以耶稣诞生年代为公元元年,以《旧约全书》(继承犹太教经典)和《新约全书》为圣经。从一世纪二、三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为原始基督教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化神学宗教,其形式大体上还与当时犹太教内一些非正统下层派别相近,仍保留有浓厚犹太民族色彩,最初流传在巴勒斯坦和地中海沿岸犹太人中间。约于公元一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在耶路撒冷一次会议上,以保罗为首的世界派战胜以恪守犹太教传统的民族派,使基督教传遍罗马帝国全境,并远播到希腊、小亚细亚等地,成为世界性宗教。公元392年正式成为罗马帝国国教。自三世纪开始,罗马帝国基督教分为东西两派,1054年两派公开分裂,西派教会自称“公教”、“罗马公教”,在中国被称为天主教。东派教会自称“正教、东正教”。16世纪又分化出一些脱离天主教会新宗派,被称为“新教”。三大派别于不同时期分别传入中国,尤自近代以来为盛,在汉、彝、布依、朝鲜、土家、壮等民族中有所传播。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不久,基督教即进入湖南,当时虽有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但由于湖南人民此伏彼起的“外洋教斗争”,所以到1899年近50年时间,只有几名外籍传教士游移于长沙、常德、衡阳、辰州4府和临武个别县境。其时号称教徒最多的衡阳也只39人。1900年至1949年的半个世纪内,基督教发展至大小28个教派,活动于湖南城乡,全由西方人管辖。1949年后,宗教改革,由华人实行自治、自养、自传。 基督教,通常指的是基督新教,即基督三大教派(天主、东正、新教)之一。基督新教教堂称“福音堂”,教徒也做“礼拜”,传教人称“牧师”,每年三月间为“复活节”。明清时期传入省内,教徒较少。福音堂一般每周活动一次,内容有唱诗、祷告、讲《圣经》等。基督教在江西又分为很多派别,主要有:内地会,即中华基督教内地会,以星期天为礼拜日,凡信徒男女间称兄弟姐妹,平等相待;福音会信徒之间虽以兄弟姐妹相称,但大小聚会时,妇女必须戴帽蒙头,所以也称“蒙头派”。另外,还有耶稣教、安息日会、浸信会及圣公会等。各大派别虽在体系上有所区分,但信仰是一致的。 1949年前,传教士的生活费用,一是由教会开支,一是教徒做礼拜的捐献。基督教属外国教士支配,设牧师、传道员、长老、执事等,各县成立了基督教会组织,设会员大会和执事会,下设教务、宣传、财务等部门,农村则设分堂。1949年后,传教士的生活来源主要靠自己开荒种地及教徒的些许捐赠,或政府临时救济,基督教则与天主教联合成立“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执行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爱国方针,协助政府贯彻宗教政策。 基督教是伴随鸦片战争传入安徽的,虽然它传入时间在五种宗教中最迟,然而却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发展。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美国圣公会将安徽、江西两省列入其传教区域,并设立皖赣教区,教务由江西主教管理。同治8年(1669年),英国内地会传教士到安庆布道。光绪十一年(1885年),欧美基督教各差会陆续传入和扩张势力,到20世纪初,已有八个基督教主要差会进入安徽,重点放在安徽的几个主要城市,奠定了在安徽省普遍传播基督教的基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统计,安徽全省共计基督教堂113处,传教士92人(其外籍传教士64人,中国籍传教士28人)。外籍传教士占主要地位,洋人传教,华人信教,已成常事。 到了20世纪20年代,包括安息会在内,安徽全省有差会总堂33处,正式教堂127处,布道区189个,中外传教牧师172名,受洗礼的信徒5070人,基督教徒总数为11608人。到1949年初,安徽全省基督教共有21个教派,中籍牧师70人,外籍牧师61人,传教人员2157人,大小教堂634处,信教群众42625人,分布在全省61个县。1949年后,安徽基督教沿着爱国的道路健康发展。1977年全省参加基督教活动的约有10万人,1985年增至35万人,全省8个省辖市、75个县(市)中的65个县(市)都有基督教活动。其中泗县多达3.2万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5.4%,阜阳地区12万余人,是新中国成立前的4倍。1987年全省已开放教堂43座,活动点673个,家庭聚会点458处,职业人员100余人,信教群众约45万人。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唐贞观年间,时为基督教的聂斯托利派,称“景教”。元代,景教传入大都地区,得到忽必烈的重视。后来,天主教也传入大都,修建教堂,开展传教活动,但流传甚微。 明代万历年间,天主教耶稣会教士利玛窦来华,在北京大力推行基督教,从而使得基督教在北京有了很大的发展。后来,东正教由俄国传入中国,并以北京为传教中心。新教(耶稣教)则于19世纪初才传入北京,但发展迅速,很快超过东正教,与天主教并驾齐驱。 基督教在北京获得巨大发展是在19世纪4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特权,其中就包括自由传教的权力。京城内外先后修建了一批教堂,如南堂、东堂、北堂、西堂、圣米厄尔教堂、东正教堂等。 南堂:宣武门外天主教堂 在北京,尽管基督教有漫长的历史,有浩大的声势,但基督教徒却并不是很多,即使是高峰时期,也仅占市民总数的1%左右。其主要教徒多为上层统治阶层,如明代利玛窦时期,教徒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朝廷要员,有一品官员14人,进士10人,举人7人,秀才300人,皇室成员140人,内待40人。民国时期,基督教会极力笼络的也是控制北京政府的军阀官僚。因此,基督教对北京普通民众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其直接结果就是在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中,较少有基督教的文化痕迹,有的也只是表现在节日文化上。比如元代,忽必烈在位时对基督教较为重视,马可?波罗介绍说:“大汗获悉复活节是我们的一个主要节日,便召集所有基督教徒到他那里,要求他们带给他一部《四福音经》,然后命他们对此经多次焚香大礼敬奉,他虔诚地吻此经,并命所有在场的高官大臣同行敬礼。每逢基督教的这些主要节日,如复活节和圣诞节,他总要遵此惯例。” ① 基督教在北京的传播还受政治的限制,尤其是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入侵,使得北京民众对西方列强,包括基督教产生了一种反抗情绪,非基督教运动波及全国,客观上也阻止了基督教对北京文化的渗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改革开放时期,以圣诞节为主的基督教节日在北京重又兴起,商家们纷纷以圣诞节为由进行促销活动,而以学生为主体的北京青年则多以过圣诞为时髦,互寄圣诞贺卡,以祝快乐。 基督教,又称“耶稣教”、“新教”。云南的基督教,最早是由英国内地会传教士麦加于1877年从上海传入的。《大理县志稿》载:“耶稣教,又名新教,传入本境时期在清光绪六、七年。凡传其教者曰‘牧师’,曰‘教士’。第一来榆教士为英国花国香氏,当时迁徙无定,后得东门赵氏宅为教堂。光绪三十一年,又购剑川人所占据得民屋改名之公馆为福音堂,有常住英国男女教士各数人,分居两处,每礼拜二、五两日则在福音堂为人医疗治病,并于其间创立小学校,皆善举也,而以传其教耶,境内教徒约十余人。”继英国之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传教士,也相继拥入云南,主要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教。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基督教在白、纳西、苗、傈僳、景颇、拉祜等民族中有较广泛的影响。据1955年统计,全省有教堂600余座,教徒11万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云南传教的外国传教士全部回国。中国政府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广泛团结基督教界爱国人士,开展了自治、自传、自养“三自”运动。1963年,云南基督教界爱国人士在昆明举行了云南省基督教第一次代表大会,产生了云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会址设在昆明市武成路三一圣堂。 “文化大革命”中,省“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被迫停止工作,教会人员下放劳动,教堂被占用或拆除,《圣经》被烧毁,宗教活动被迫停止。 1980年后,基督教开始恢复活动,教堂逐步修复开放,群众信仰所需的《圣经》、《赞美诗》可公开出版发行。还有苗、彝、拉祜、佤、傈僳文字的译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