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基础理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基础理论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医药学的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学说、脏象经络学说等方面,是整个医药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石,是中国医学对于人的生命现象和疾病的最根本看法。而所有这些学说,又都最集中和最系统地阐发于《黄帝内经》这一部中医圣典之中。 《黄帝内经》(图320)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它体现着西周至秦汉中国医学的精华,最终成书于汉代,通过佚名作者之手对以往医学观点和临床经验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并托名黄帝所著。此书问世后又屡经整理改编。现存《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各9卷81篇,简称《内经》。《内经》各篇分别从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摄生等方面,结合当时自然科学成就,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法进行客观认识,作出了全面系统的综合叙述,把医疗保健的原则提高到哲理水平。内容丰富,理论精深,气势宏伟,是中医的最根本经典。中医中药学的基础理论以这部《内经》为主要依据。中国医学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医家和不少有创见的学派,对中国医药学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从思想和继承性上讲都是从《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经》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十分深远。一些新兴的学科如:医学地理学、医学气象学、心身医学、医学伦理学、运动医学、健康教育学、遗传学等,都能从《内经》中找到原始论据。 阴阳五行学说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基础理论的第一个方面是阴阳五行学说。它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哲学在医学领域的杰出应用。 阴阳是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凡温热的、活动的、向上的、明亮的、积极的、在外的、功能性的、机能亢进的等都属于阳,反之凡寒冷的、沉静的、向下的、晦暗的、消极的、在内的、物质的、机能减退的都属于阴。相互对立的阴阳两方面相互制约、相互斗争,二者在斗争中取得动态平衡。人体内的阴阳两方面也是如此。《素问 ? 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说的是:阴气平和,阳气固密,精神才能正常。如果阴阳分离而决绝,则人体的精气也就竭绝了。 人体阴阳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这种依存关系称为“互根”。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如果阴阳双方失去了互为存在的条件,即成为所谓“孤阴”和“独阳”,就不能再生化、滋长了。 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是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人体各种机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这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而各种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又必须消耗一定能量(阳),这就是“阴长阳消”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这种“阴阳消长”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一旦这种消长超过一定限度,相对平衡被打破,阴阳出现了某一方的偏盛或偏衰,人体就产生了疾病。 “阴阳消长”可看成一个量变过程,而“消长”到一定阶段就向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阴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阳,阳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阴。即所谓的“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中医中药学的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都贯穿了阴阳学说。首先用它来解释人体组织结构,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有:“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人体上下、内外各组织器官都可以用阴阳概括说明,所以《素问 ?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其次,《内经》认为:疾病发生于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人体的抗病能力称为“正”(正气),致病因素称为“邪”(邪气)。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正气与邪气相互作用和相互斗争的结果。致病邪气又有阴邪阳邪之分。正气也有阴精和阳气两部分。阳邪致病,使阳偏盛而阴伤,出现热证;阴邪致病,则使阴偏盛而阳伤,因而出现寒证。而阳气虚不能制阴,则出现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液亏虚不能制阳则出现阴虚阳亢虚热证。总之疾病的病理变化不外“阴阳失调”、“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机体阴阳的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都能影响对方,形成阳损及阴,阴损及阳。虽然临床病症表现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但都可以用“阴证”、“阳证”来概括。如八纲辨证中表证、热证、实证为阳证,里证、寒证、虚证为阴证。 再次,在诊断方面首先也应分阴阳。如望诊中,凡色泽鲜明、光亮、活润属阳,色泽晦暗、枯槁、死板属阴;闻诊中声音洪亮属阳,低微、断续属阴;切诊中,脉象浮、数、大、滑、实者属阳,沉、迟、小、涩虚者属阴。所以《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由于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治疗方面就必须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阴阳也用于概括药物的性味、功能,作为临床用药的依据。如寒凉、滋润的药物属阴,温热、燥烈的药物属阳;药味酸、苦、咸的属阴;辛、甘、淡的属阳;具有敛降作用的属阴,具有升散作用的属阳。治病必须根据病情的阴阳偏盛、偏衰确定治疗原则,再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和作用,选择使用补偏救弊的相应药物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中医五行学说对人体脏腑组织、生理、病理现象,以及对人类生活有关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广泛的联系和研究,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按事物的形态、性质、作用等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用以阐述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病理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内经》中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金匮真言论》等篇中都有详细记载。其内容综合表示如下页表。 中国医学延用的五行实际上是五种不同性质的抽象概括。 五行学说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用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来表示的。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 五行归类系统表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方向 东 南 中 西 北 时序 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气 风 暑 湿 燥 寒 生化过程 生 长 化 收 藏 脏 肝 心 脾 肺 肾 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窍 目 舌 口 鼻 耳 体 筋 脉 肉 皮毛 骨 志 怒 喜 思 忧 恐 色 青 赤 黄 白 黑 味 酸 苦 甘 辛 咸 音 角 徵 宫 商 羽 声 呼 笑 歌 哭 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