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基诺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基诺族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译为“攸乐”,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崇舅舅的民族”。人口18021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民族乡,少部分散居在景洪县的勐旺、勐养、橄榄坝、大渡岗和勐腊县的象明、勐仑等地。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多种原因,其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直到50年代仍处于原始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是传统的耕作方式。主要种植旱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饮食习惯独特,各种菜肴均喜臼舂凉拌而食。服饰面料多用腰机手工纺织而成,名为“砍刀布”。男子多穿无领无扣对襟衣和长裤,妇女多穿无领无扣对襟短衣和短裙,头戴披风式尖顶帽。住房为干栏式的竹楼。婚丧习俗独特,婚礼常在孩子出生后举行。行土葬,用独木棺,一般不留坟冢。信奉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节日很多,主要有“新米节”、“火把节”、“祭大革(龙)”、“过年”等。每逢节日,全寨男女老幼便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自称“基诺”,旧称“攸乐”。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洛克(基诺山)。11,974人(1982年)。可能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 定居在今地时大概尚处于原始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后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其地元代属彻里军民总管府,明隶车里宣慰司,清初设攸乐同知,中叶以后为傣族的攸乐土目管辖, 从此确立了傣族封建领主对该族的统治。人民生活贫困,1941年春到1943年秋,曾举行过攸乐山起义。解放前基本上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操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旧时多信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主要为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制, 但父系家族公社曾长期保留, 家庭成员集体居住于一幢称为“的着”的干栏式大房子内。行独木棺土葬。传统节日主要有*特毛且、

*

洛毛革等。解放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平低下, 兼事狩猎和采集, 善种茶。解放后于1957年初成立了“攸乐山生产文化站”,享受了民族平等和当家作主的权利,大量开垦固定水田,发展农业等经济, 具有特点的民族民间文学和歌舞亦获得继承和发展。

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汉文旧译为“攸乐”,人口18021余(1990年),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还有1000余人聚居在景洪县勐旺区的补远寨,其余散居于勐腊县的勐仑区、象明区等处。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无文字,靠刻木、刻竹记事。农作物以旱谷、棉花、水稻、玉米为主。盛产香蕉、木瓜等亚热带水果。基诺山是出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解放前,其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轮歇丢荒”阶段,需辅以采集和狩猎。狩猎是男子的经常性副业。采集则多由妇女进行。手工业于农闲时进行。妇女纺棉绩麻,以纺轮捻线,使腰机织布。男子编织各种精巧竹器,打制铁质农具和银饰品。本世纪50年代前, 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还保留有血缘婚、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习俗遗迹。由不同氏族共居形成的地缘村落,农村公社是其重要的社会形态,每个村庄就是一个独立的村寨。村社的地界均有其传统界碑,界内的土地归村社所有,他人不可侵占。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是村社公有,其内部占有制形式则分为村社共有、氏族或父系大家族共有、个体家庭私有3种。占优势的仍是土地公有制。社会政治组织是建立在父系家长制基础上的村寨长老制。每个村庄都有一个寨父“卓巴”和一个寨母“卓生”,卓巴为首席长老,次为卓生,他们由特定的古老氏族的最年长者充任,其职责涉及村社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基诺族男子上穿无领对襟白棉布上衣,衣背后绣有圆形彩色光芒图案,前襟、胸部、臂、腕部有彩色条纹,下着宽大的白棉布裤。女子头戴白砍刀布三角形尖顶帽, 上穿对襟无领无扣镶有七色纹饰的短褂,胸前着有刺绣精美、缀有圆形银饰的三角形贴身衣兜,下穿黑白或黑红相间的开合短裙。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婚前恋爱自由,婚后,妇女严守贞操,少有离异。人亡后,挖独木为棺, 土葬于公共墓地,不留坟冢。盛行祖先崇拜,相信万物有灵。建国后在物质文化生活和教育事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5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