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基诺族人的丧葬习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基诺族人的丧葬习俗分类:【风俗文化】 基诺族的人死后,亲人为其穿好衣服,一只手上放一个鸡蛋,眼睛上盖两块银子(两个半开),生前用的衣物,筒帕装好摆在他身上,生产工具放在身边,作为随葬品。如死者是老人,还要在他身上放把扇子,放条毛巾,意思是让他在路上煽凉擦汗。然后用白布盖上,顺火塘的方向停放在客室里。在尸体上面的房梁上挂两块九掰长的白色砍刀布,一直垂到尸体上,这是死者结婚时,新娘用一天一夜织成送给新郎的布,死者的儿子每人挂一个新筒帕在白布旁,并且念道: “阿爸(阿妈)你去世了, 去到苏季左米(鬼住的地方)。 你要保佑家中老幼平安,万事顺利, 做生意会发财, 种庄稼得好收成, 穿山打猎打着大野兽……”。 每过几小时后,儿子就要取下筒帕查看,如发现里面有那怕极少极少的谷壳一类的东西,就认为他们种庄稼可以丰收;若发现有一二根短短的兽毛,便象征着打猎会打到大野兽,若发现有篾屑,便预示着做篾活顺手。若筒帕里没有发现什么,便是不利的象征。 基诺族的棺材是独木棺。寨子里不管那家死了人,全村的男人便上山砍一棵大树,取其中一段,剖成两半,挖空中间,入殓后两半盖起来。棺材上要绕三道白线(有的是用死者生前曾相好过而又不能结婚的女友编给他的花边绕)。 入殓时要跳“花脸”和“竹竿舞”,由五个男人跳。一个用火炭和血化装成鬼的模样学猫叫,在尸体周围跳,或在房顶上转,把屋顶草排撕开作扑向尸体状,再到尸体旁绕几圈。其余四人分成两组,蹲在地上,每组有两根竹竿,两人各执竹竿的两端,用整齐地动作,时开时合,时上时下,在地上敲打,花脸在竹竿中间跳动。花脸代表鬼要来吃尸体,竹竿舞表示用竹竿驱鬼。 出殡时要洒米、打枪,以吓跑鬼神。出殡的队伍前面是抬着各种长幡的人,有用各种颜色的布条接起来的幡,有用白布剪成人形的幡。据说人死后到苏季左米时(鬼居住的地方),路上有九个岔口,三道关,颜色布条做的幡是送给各道关的礼物,白布剪的人形幡是送给“杰卓”官(杰卓是基诺族迁到基诺山后最先定居的地方)。出殡队伍中还有两个吹箫的人,用萧声给魂引路:“这边不能去,不要去嘎;那边不能去,不要去嘎。那个岔路不能去,这个箐边不能走,有棵树堵着的地方不能走。”送殡时还要准备六个装着肉菜的竹筒和一个装着苦子汤的竹筒,送殡队伍刚出寨子就要丢一竹筒在寨边,献给寨子神鬼,其余六个带到坟地,献给死者路上各关的官。 墓地为村社共有,墓坑只挖一米多深,坑挖好后要用树叶在坑里扫几下,不然,挖坑者的脚、手印留在坑里就会得病。棺材入土后,当场敲死一条狗,放在棺材上一齐埋葬,据说狗可以在阴间给鬼魂带路。埋葬时由儿子先捧土,坟堆是长方形,周围用竹子围起来,上面盖草排和篾笆,象间房子,叫做坟墓棚,起保护棺材的作用。墓棚周围插上涂过狗血的尖竹桩,据说在古时候,人埋进去以后会被一种野人掏出来吃掉,插上狗血涂过的尖竹桩,使来吃死人的野人误认为尸体已被吃了。 送殡亲朋返回死者家的途中,要拖把草覆盖脚印,防止阴魂跟随来家,到了房前,人群分两边,相对绕房一周,进了屋要用水冲洗手脚。 送殡那天,要招待亲朋吃一餐饭。亲朋送一碗菜饭,一斤酒,有的老人还送鸡蛋给死者的亲人,用白线在他们手腕上绕三圈,男左女右。拴线的意思是把他们的魂拴住,不要跟着死人去。 亲人每天早晚要到墓前献饭两次,13天为一轮,有的献饭达一二年,有的只献几个月,现在就只献三天,最后一次献饭要杀鸡。儿子第一次盖新房时,要到坟上祭祀,请阿爹阿妈回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