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基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基隆分类:【传统文化】 位于台湾岛最北部,是一个港口城市,总面积为133平方公里。古名叫鸡笼,一种说法认为:因为基隆山形状象鸡笼而得此名;另一种说法认为:该地以前是高山族凯达喀兰的住地,“鸡笼”是“凯达喀兰”的闽南方言译音。清光绪元年(1875年)设立基隆厅时,才把鸡笼改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基隆市东、西、南三面环山,但山势不高,多在250米以下,北面是港湾,入口处有和平岛和桶盘屿横扳门户,是天然的防波堤。这里气候温和湿润,雨期长,雨量多,被人们称为“雨都”或“雨港”。基隆有街市始于1723年,1851年开始与外国通商,1860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正式被辟为商埠,1877年建筑基隆至台北铁路,1899年建成了第一座码头,日本侵占台湾后,大举筑港,基隆遂成为现代化商港。现在基隆是仅次于高雄的台湾第二大港。基隆市旅游业较兴旺,主要游览胜地有灵泉寺,建于1889年,是基隆最大、最古的佛寺,有33尊石观音像排立。此外,基隆还有“仙洞听潮”、“暖暖春水”等著名景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