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堂会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堂会戏分类:【中国民俗】 指富商士绅在节日、婚嫁、寿诞、生子等喜庆日子里,为招待亲朋好友,在私宅或饭庄、戏园、会馆中组织的专场演出,也属营业性质。演员应邀赴演堂会戏,内行人称之为“外串”。 堂会戏又分“全包堂会”和“分包堂会”两种形式。全包堂会要唱整整一天。从中午12点开戏,一直唱到深夜1点,甚至唱到天亮。戏码一般在10出左右,多者可达20出;分包堂会只唱半天,或白天,或晚上。 堂会演出常常是几个戏班联合,或以某戏班做班底,再邀其他名角参加,这种联合演出,名角荟萃,演出质量一般高于戏园日常的营业性演出。为此,有些京剧爱好者为听好戏,常有给主家出“份子”或托亲朋及其他关系,以此达到观赏堂会戏之目的。 京剧堂会,在未曾上演正式剧目之前,照例先由演员扮成福、禄、寿三星,给主家“跳加官”表示祝贺,主家照例要给赏钱,然后才开始上演正式的剧目。另外,在一出戏演完,另一出戏还未上演(换布景)的时间内,演员还要跳加官,每跳一次,主家必有赏钱,这已成定例。唱堂会一般先演几出“敬神戏”,俗称“帽儿戏”。如《封相》、《赐福》、《点魁》、《报喜》等小剧目。然后再演出为喜庆堂会的特定内容而准备的“吉祥戏”。如举办纪念诞辰的堂会,多上演《大四福》、《麻姑献寿》等剧目;为婴儿做满月时,若主家生的是男孩,就演《麒麟送子》,如是女孩,则演《观音赐女》、《打金枝》、《状元印》等剧目。 堂会戏演出时,在戏台或戏棚的栏杆上贴有剧目长条,演一出戏贴一长条。上面一般写“菖菖人送菖菖菖演员菖戏”的字样,意为此戏是某位亲朋或富绅出钱送的,点名由某演员主演,这是戏园营业性演出所没有的,故“点戏”成为堂会的一大特点。 在戏班的收入中,演堂会戏所得是戏园营业性演出外最大的一笔收入。清光绪初年,每次堂会至少可赚纹银几十两,甚至一两百两。光绪中叶以后,一次堂会戏多者可得纹银数百两。民国时期,一次堂会戏多者可得一两千元。由于堂会戏收入丰厚,故许多戏班的班名都用“福”、“喜”、“寿”等字样以图吉祥。 演堂会戏,除正式戏价收入外,还有一些额外的赏钱,如“跳加官”和“堂惠”等。在演出中,如遇达官显要前来观戏,不论演至何处,都要暂停,立即扮一“加官”,手拿“一品当朝”的书轴,到台上舞蹈一番,以示欢迎,到场的达官显要欣喜之余必出赏钱。一次堂会往往能跳十几次,乃至几十次加官。由此赏钱可见一斑。另外,每逢好戏出演、好角出台或演至精彩处,台下往往有人喊:“搭钱!”随即一张摆有赏钱的八仙桌便搭于台上,后台即来人谢赏领赏。钱按份计算,每份多少不一。戏、角儿越好,钱数越多,这种赏钱叫“堂惠”,意为“堂会惠赐”。因此,堂会钱往往是演员个人生活中一笔十分可观的收入。 天津规模较大的一次堂会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富商孟洛泉为庆寿辰而举行的一次盛大堂会。著名演员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名旦”以及王以宸、谭富英等都参加了演出,此次堂会共耗资25万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