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堆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堆绣分类:【传统文化】 用于藏传佛教寺院的刺绣工艺品。其制法:用各色艳丽绸缎缝制成包状,内塞羊毛、棉花、布头等,按布局需要将其置于布幔、彩帛上,然后绣以各种图案,内容主要为吉祥花卉、佛像、佛经故事等。所绣花卉、人物栩栩如生,图案极富立体感,既是宗教用品,又是精美的艺术品,体现了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广泛流行于西藏、青海等地。以青海塔尔寺堆绣最为著名。和壁通、酥油花并称为塔尔寺三绝。 系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塔尔寺独创的一种藏族绘画艺术形式,属于唐卡中的“国唐”类。其制作特点是用各色质地不同的绸缎绫罗剪出人物形状和各种图案形状,然后在形象或图案背后充塞羊毛、棉花等物,再逐一绣在黑色底子的大幅布幔上,使画面产生出丰富而生动的立体感和织物特有的肌理感,具有浅浮雕式的艺术效果。 其画幅可大可小,既可采用卷轴画的形式,也可采用横幅的形式,后者常挂于经堂内。悬挂在塔尔寺大经堂内的大型横幅堆绣,其宽达30余米,颇为壮观。一般画幅与普通唐卡相同,为长方形条幅卷轴画。塔尔寺最具代表性的堆绣作品是十八罗汉组像,共有18帧。该寺地处青海,艺术风格受到汉地的影响,但其生动有力的造型语言,重点突出而变化有致的构图方式,强烈而幽默的审美趣味,都显示出藏传佛教美术自身的鲜明个性。尤其是堆绣巧妙地利用了各种布帛绸缎的特点,将人物的五官、肌肤、装饰和衣装表现得淋漓尽致、韵味无穷,实为艺术佳作。堆绣完成之后,也要在画面周边用锦缎进行装裱。 堆绣还有一种形式叫“剪堆”。剪堆在制作上同样采用各种绸缎剪出人物与图案的形状,只是直接拼贴缝合在背景为黑色底子的大幅布幔上。剪堆属于一种平面的拼贴,虽无堆绣那样的浮雕立体效果,但却能更多地利用绘画自身的手段,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构图和线条的表现力来表现更为复杂多样的场景和形象组合。剪堆的构图一般比堆绣更为饱满和复杂,更注重背景(如树木、岩石、书案、花卉等)与人物之间的搭配调和。人物表现运用夸张、对比等较为强烈的手法,生动地刻画出人物不同的情绪与性格。色彩亦更加丰富自然。由于特别善于利用材料的质地,使各种形象、尤其是服饰具有生动的质感,线条表现颇具力度。 堆绣 剪堆的代表作也是十八罗汉像。十八罗汉由十六罗汉发展而来,藏地常增加达磨多罗和弥勒和尚,而塔尔寺这组剪堆作品增加的是“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 堆绣是具有工艺性质的造型美术品,是藏族民族艺术的一朵奇葩,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造型特点构成了藏族艺术史中不可忽视的一页。 堆绣是塔尔寺的三绝之一,是刺绣与浮雕结合在一起的工艺美术珍品。 和所有的刺绣一样,堆绣也是用五彩丝线在绣缎上绣出各种图案来。所不同的是,它按人物形象、走兽、花鸟形态的不同,用绣线刺堆出高低起伏的画面来,很有浮雕的感觉,有着较强的立体效果。其制作由唐卡发展而来,先用各种绸缎剪成人物、花鸟等形状,里面垫上棉花、羊毛,然后绣制在黑色布帛上。 同仁年都乎艺人制作大型堆绣 (唐仲山 摄) 堆绣以表现人物为主,其构图布局可谓巧夺天工,立体感强,加之是用鲜艳、光彩夺目的丝线制成,即使在昏暗的光线下也能看清楚,且有着很好的观赏效果,和寺院经堂内的各种宗教画、宗教用具相映生辉,富丽堂皇而精美绝伦。除了塔尔寺的堆绣,最有名的堆绣艺人在同仁县年都乎村,这里家家做堆绣,远近闻名,是当地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