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堆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堆谐

分类:【传统文化】

藏族民间舞蹈。俗称“藏族踢踏舞”,今称“拉萨踢踏舞”。主要流行于西藏地区。初兴于后藏和阿里。17世纪中叶传入拉萨,又经加工改编而成今日之“堆谐”。舞者最初均穿硬底鞋(靴),今穿皮鞋,以增加舞步音响,产生明显的节奏感。“堆谐”是一种深受广大西藏人民喜爱的新型歌舞形式。其特点是舞姿潇洒,以脚步踢踏声,抒发欢快热烈的情绪。通常为一、二人表演,两脚轻快踢荡,跺踏时带有弹性,响声清脆,富于变化。上身自如稳重,两手前后甩动。舞时由扬琴、六弦、京胡、竹笛、串铃等乐器伴奏。表演分五部分;①“前奏”慢板引子,只舞不歌;②“降谐”(慢歌)节奏徐缓,边歌边舞;③“谐”(歌头)快板引子,只舞不歌;④“觉谐”节奏轻快,欢歌纵舞}⑤“谐休”(尾声),在急促热烈的乐声舞蹈结束。

是民间舞传入城市后,经各阶层人士加工规范化的藏族踢踏舞,最初是在雪顿节中的插演。舞步以“三步一变”为基本组合,脚下发出各种连点踏声响,抒发人们的活泼热情。现在“堆谐”的音乐已经程式化,歌头、舞尾基本固定,是一种表演性很强的舞蹈。节日在拉萨的林卡中,仍随处可见舞步垩垩、歌声飞扬的“拉萨踢踏舞”。

藏语译音。藏族歌舞形式之一。舞步三步一变,脚下踩出种种成节奏的音响。其舞曲由歌头、慢歌、快板组成。据有关资料称,此原为后藏雅鲁藏布上游之昂仁、定日、拉孜、萨迦以及阿里一带的“堆”地方的农村圆圈舞,后传入拉萨地区。此舞有扎聂琴等乐器伴奏,舞蹈形式也有所改进,左起三步一变,右起五、七、九步点,以及踏步转等交错组合。这一活泼热情的舞蹈,汉族称其为拉萨踢踏舞。

堆谐舞蹈发源于13世纪初叶的堆地区,它的前身是阿里札达、普兰两县的一种民间舞果谐。从堆谐的步伐和动律来分析,它至今还保留了阿里果谐的步伐、手势,以及上身的基本动作。

堆谐又分南北两派,以定日为代表的是南派,以拉孜为代表的是北派。这是因地分南北而形成的派别。北派要求步伐轻、重、缓、急的多样化,上身要求平稳而不能左右晃动,如晃动则被称为“债谐”(贬义词)。有时头上放一碗水,跳完后滴水不洒。跳时前后移动较多,手势比南派较少,基本风格具有自由、欢快、有力、活泼的特点。南派不但有丰富多彩的步伐,而且重点要求上身的动作和手势。上身动作有侧身、前倾、后昂、拧身、拧身踏步等。手势有双绕推手、前划手、后甩手、顺风旗绕腕等。南派的手势比北派丰富,基本上一个步伐换一种手势,整个动作自由、活泼、奔放、潇洒。南北之间的最大区别是开头和结尾动作,不但动作不一样,动作的幅度、手势、体态都有根本的区别。近几年拉孜一带的群众中也开始流行南派堆谐,他们称南派堆谐为“洛谐”(“洛”意为南)。

堆谐艺人有两类:一类是无组织的以卖艺为生的艺人。他们流动性较大,通常是找一个较平坦的场地就可以表演,演出对象是城市平民和农牧民。另一类是有一定组织的半专业艺人,他们中多数人还有其他副业,一般固定住在某一个城市不流动,他们的演出场地大部分是在室内(贵族家),演出对象是贵族。贵族家有什么喜庆日或宴客活动时,这些艺人就来表演。还要在原西藏地方政府一年一度的僧官节和俗官节上进行正式表演。

堆谐舞蹈以脚踏点子为主,轻松活泼、欢快热烈、灵巧大方,既能自娱,又能娱人。堆谐表演没有正规的舞台,一般在地上放一块木板,这样跺脚时便于听出嗒嗒嗒的有节奏的声响。堆谐没有固定的演出时间和地点,多在过年过节和劳动空余时,大家聚集在一起边唱边舞。也不受人数的限制,单人、双人或更多的人表演均可。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