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堰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堰仓分类:【中国民俗】 农历二月二是从五更过起的,雄鸡三唱,天蒙蒙亮就开始“击鼓”。多半是老年人击物作歌,边敲边唱,子孙和之:“二月二,敲门堰,打的粮食没法放。二月二,敲梁头,蝎子死在梁里头。二月二,敲瓢碴,十只老鼠九只瞎,还有一只不瞎的,跑到东院老猫家,老猫逮住撕吃了。”此时全家老少都沉浸在欢乐之中。据说,这种击歌起源于元末刘福通起义时。当时利用这种击物唱歌的方式来唬弄官府、组织农民。击歌罢了,就开始“堰仓”,将家中青灰(草木灰)拿到外面的场地上,堰上一个个大圆圈,圆圈中间分别放上一撮撮各种粮食,用青灰盖好。希望堰的仓又多又大,秋后的粮食收得多。 清早时,各家做煎饼,加葱花蛋,又拿出葵花子、炒豆。孩子们吃着煎饼、葵花子、炒豆,嬉笑着寻找自家的粮仓,比赛着各家的粮仓大小,拍手唱:“粮仓大,收粮多;粮仓圆,藏粮好。”天色晚时,各家又拿出珍藏月余的年货,全家坐在灯前,开始“咬蝎子”(吃剩余的年货)。农民把灾难比做蝎子,希望在年初把它“咬”去,盼望夏耘秋收时能趋福避祸。尔后,点着桅灯(马灯),全家来到堰的仓前,放一串爆竹,迎接丰收的年景。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