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塔尔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塔尔寺

分类:【文化精萃】

在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始建于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是黄教派六大寺院之一。整个寺院由大、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经堂、如意宝塔等大小建筑组成。因大、小金瓦寺屋瓦镀金,又有“金瓦寺”之称。是一处完整的藏汉结合的建筑群。也是西北地区佛教活动的中心。在全国和东南亚一带也享有盛名。塔尔寺,藏语称为“衮本”,意为“十万佛象”。因大金瓦寺内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大银塔得名。

为纪念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其它五寺为西藏的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为西北佛教活动中心。

塔尔寺座落于宗喀巴的出生地――青海湟中县鲁沙镇西周莲花山坳及溪水之旁。寺院依山势起伏,高低错落,是一座包括塔殿、佛殿、经堂、学院、佛塔、活佛公署和僧舍等多重院落的藏汉结合式建筑群。

寺内主殿是宗喀巴纪念殿,为塔尔寺最早的建筑,面积近450平方米,汉式宫殿,三重屋檐歇山镏金铜瓦顶,雄伟壮观,称为大金瓦殿。殿内有高约11米的大银塔,相传是宗咯巴出生埋胞衣的地方。塔前设有金、银灯、象牙等饰品及塑、绘画、堆绣等佛像,墙壁、天花板上绘有生动的佛教故事。殿内珍藏着经卷数百卷,殿两侧各有弥勒佛像一座。

此外,护法神(众家神)殿,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由原琉璃瓦顶改为镏金铜瓦顶,称为小金瓦殿。殿内有白马标本,相传九世班禅骑此马一日内由西藏赶到寺内,殿内还有镏金宝塔、小型佛像及经卷等。院内两侧及前方有两层藏式建筑的画廊,绘有各式精美的壁画,楼上两侧还有宛如活物的多种动物标本。

护法神殿的南侧是一座三合院,称为小花寺,又称长生殿。殿内有各佛塑像,殿前院内菩提树浓荫蔽日,院中央花坛上供奉一块涂满酥油、粘满硬币的异样怪石,传说宗喀巴之母背水曾依此石休息。

塔尔寺的大经堂是宗教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建于1917年,108根柱子支撑的藏式平顶结构,面阔13间,进深11间,面积1981平方米,是全体喇嘛聚会念经的大礼堂。大经堂下设四个大扎仓(学院):参尼扎仓(显宗学院);居巴扎仓(密宗学院):丁科扎仓(时轮学院);曼巴扎仓(医学院)。是研究天文、历史、占卜、医学等的部门。

在小金瓦殿后的广场上整齐地排列着八座塔,尖顶、下方上圆,记载释迦牟尼一生八件大事。

塔尔寺号称“三绝”的酥油花(塑)、壁画和堆绣具有独特的风格。9间殿中辩经会塑像神态逼真,生动有趣;在大经堂内悬挂着各种绸缎的堆绣,堆绣着多种佛像、佛教故事图与宗教生活图,做工精细,生动别致;小金瓦殿中有大面积天堂地狱故事壁画,构思奇特,工笔传神;菩提塔有10万块雕像砖,每块砖上均精心雕刻佛像一尊。大量色彩绚丽、形态各异的酥油花、堆绣、壁画、雕刻等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给塔尔寺别具一格的建筑增添了光彩,使其在全国和东南亚一带享有盛名。

中国西藏佛教著名寺院,全名“衮本绛巴林”,意为十万金身慈氏洲,简译“亿佛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为纪念格鲁派始祖宗喀巴,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在宗喀巴诞生地兴建的,先后经过400年的兴废修葺,成为今天的规模。全寺建筑融合藏汉艺术风格,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寺内的酥油花雕、壁画、堆绣号称该寺“三绝”,风格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寺院大小经堂分设4大经学院,分别研究显宗义理、密宗教义、因明、天文、历算、占卜、工艺、医学、禁咒等。每年举行4次大法会、两次小法会。尤以正月十五的灯节大法会最为壮观:法会上以展览酥油花雕、壁画、晒佛(将数十丈高的佛像在山坡上挂起)吸引数以万计的各族群众来参观、瞻仰、朝拜,从而使该寺成为西北地区佛教活动的中心和著名游览胜地。并享誉东南亚各国。

藏传佛寺。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 (1560),至万历五年(1577)建成。以后不断修葺扩建,历时400年,发展成为现有规模。塔尔寺藏语称“古本”,意为“十万佛像”。得名于大金瓦寺内纪念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 创始人宗喀巴的大银塔。塔尔寺是宗喀巴的诞生地,信徒们特地建寺以为纪念。整座寺院依山势起伏而建,占地600余亩,殿堂25座,房屋9300余间。主要有大金瓦殿、大经堂、九间殿、小金瓦殿、花寺、大拉让、弥勒佛殿、释迦佛殿、依怙殿等。建筑风格融会藏汉艺术风格于一炉,气势雄伟,造型别具一格,大、小金瓦殿光彩夺目。殿堂内富丽堂皇,佛像千姿百态,法器琳琅满目。特别是该寺的绘画、堆绣、酥油花称为 “艺术三绝”,令人目不暇接,宛如进入宝库。寺内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扎仓 (经学院)。最盛时有僧人3600多人。每年农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该寺都举行大法会,称为 “四大观经”。群众云集,规模盛大。塔尔寺历来受到中央政权和西藏方面的重视,历代王朝赐赠物品甚丰。清朝曾任命该寺的活佛在北京雍和宫、山西五台山当掌印喇嘛。西藏有好几世达赖、班禅都曾在该寺驻锡。所以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蜚声国内外的六大寺院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是一组由众多殿宇、经堂、佛塔和僧舍等组成的庞大的建筑群。始建于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是为纪念喇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因最早的建筑为一座纪念塔.后来扩为寺庙.故名塔尔寺,藏语称“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狮子吼的弥勒寺”。它是我国喇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400多年来一直是蒙古族、藏族等喇嘛教徒朝觐的圣地。塔尔寺依山傍塬,气势雄伟.风格独特。占地600余亩.主要建筑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大经堂、小花寺及众多喇嘛塔。其建筑布局和殿堂结构十分巧妙,把汉式的坡屋顶、斗拱、方亭和藏式的平屋顶、梯形窗、异形柱等结合在一起,整体形象生动和谐,构成汉藏结合的艺术风格。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及大经堂的建筑布置都采用院落形式,主殿与亭阁杂间配合。寺内还设有显宗、密宗、天文、医学四大学院,是培养大批少数民族人才的场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鲁沙尔镇,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诞生地。塔尔寺是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全称衮本绛巴林,意为十万金身慈氏州。寺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历十八年竣工,明清两代陆续扩修,而成中国西北地区佛教活动中心。有大金瓦殿、大经堂、弥勒殿、文殊菩萨殿、祈寿殿、小金瓦殿、居巴扎仓、丁科扎仓、大拉浪、大厨房、如意宝塔等9300余间(座),是汉藏合璧建筑群范例。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大金瓦殿为全寺中心建筑,始建于嘉靖年间,下为藏式须弥座,上为重檐歇山顶,殿高19米,回廊周匝,殿内有高11米银塔一座。清康熙五十年(1711),青海蒙古郡王额尔德尼布施黄金1300两,白银12000两,将殿顶中层改为鎏金铜瓦;乾隆五年(1740),藏王颇罗鼐?李南多布吉施白银27000两,将殿顶全部改为鎏金铜瓦;檐口饰鎏金云头挂板,正脊置大金顶宝瓶,左右饰喷焰宝珠,乾隆帝赐“梵教法幢”匾额。大殿两侧各建弥勒殿一座。大经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后毁于火,1917年重建,面阔十三间,进深十一间,土木结构,为藏式双层平顶建筑,内藏经卷数百册。文殊菩萨殿,又称九间殿,以三间为一单元,分别为狮子吼佛殿、文殊殿、宗喀巴殿,初建于万历二十年,清雍正十二年(1734)扩建,汉式硬山顶建筑,廊柱系藏式朱色八楞柱。祈寿殿,又称花寺,康熙五十六年(1717),为祝七世达赖长寿而建,系一独立小庭院,院墙饰琉璃砖雕,殿为两层重檐歇山顶建筑,柱头梁枋饰飞禽走兽、花卉图纹,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四大金刚、十六罗汉塑像。小金瓦殿是护法神殿,内供五勇猛明王护法神像,并置鎏金宝塔、经卷、九世班禅骑过的白马躯壳标本等。小金瓦殿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上下三层,系于藏式双层平顶建筑上增建汉式歇山顶单檐建筑,底层为三面封闭的殿堂,中层为明窗式,清嘉庆七年(1802)改为鎏金铜瓦顶;院内两侧与前方有绘满各式壁画的壁画廊,为两层藏式建筑。大拉浪为总法台居处,达赖、班禅曾驻跸于此,由经堂、华门、牌坊三座殿堂组成,为汉藏合璧式建筑。塔尔寺内藏有大量金书藏经、雕版藏经、鎏金铜佛像、法器、金银灯、灵首塔、壁画、堆绣、御赐匾额等文物,颇多稀世珍品,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中壁画、堆绣、酥油花工艺十分精美,并称为“塔尔寺三绝”。

藏族寺庙建筑,喇嘛教黄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藏语称“衮本”,即“十万佛像”。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鲁沙儿镇。为纪念黄教始祖宗喀巴,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始建。整个寺院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主要建筑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经堂、大厨房、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定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等,散布于山坡与山谷中,组成辉煌的汉藏结合建筑群。仅大经堂的面积就有1981平方米,可供两千多名喇嘛集体诵经。寺中的壁画、酥油花、堆绣被称为“三绝”艺术佳品。每逢宗教节日,数以万计的藏、蒙、土、汉各族群众云集于此,瞻仰朝拜。是西北地区佛教活动中心,在全国和东南亚享有盛名。近年来国家拨巨款修缮一新,成为重要文化景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亦作“塔儿寺”。藏语称“衮本”,意为“十万佛身”。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之一。在青海湟中鲁沙尔镇。因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诞生于该地, 先已有人在该地建有一塔, 至明万历十一年(1583)由达赖三世主持兴建成寺, 后又经多次扩建。现拥有殿宇、经堂、扎仓(学院)、佛塔、僧舍等古建筑群三十六座,占地达六百余亩。最大活佛为

*

阿嘉呼图克图。最盛时寺僧多达五千余人。寺院建筑多为汉藏结合形式,造型新颖。寺内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及多种精美工艺品,其中以宗喀巴的遗物最为尊贵, 是我国西北地区保存藏族古代文化艺术的一个宝库。设显宗、密宗、医学、时轮四个扎仓, 并有印经院一所。被誉为该寺艺术“三绝”的酥油花、壁画、堆绣工艺品, 在国内享有盛誉。每年正月十五, 寺内举行盛大灯节晚会,展出酥油花,观众可达万余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尔寺大金瓦殿

喇嘛教格鲁派(黄教)著名寺院之一,藏语称“公本”,意为“十万佛身”。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在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修建该寺,后几经扩建,始形成现在的规模。该寺最大的活佛为阿嘉呼图克图。寺院拥有经堂、学院(扎仓)、佛塔等30多座古建筑,多为汉藏结合形式,其中大小金瓦寺尤为壮丽。寺内藏有许多宗喀巴的遗物以及其它大量的珍贵文物。每年正月十五该寺举行的传统观经灯会热闹非凡,展出的酥油花工艺精美,享有盛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的莲花山。因其先有塔,然后成寺,故名“塔尔寺”。藏语称“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佛像弥勒洲”。传说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诞生时,其母将胎衣埋入地下后,长出一株旃檀树,树上10万叶片,每片都现有一尊狮子吼佛像,其母便怀着敬仰之情,在此建一座小塔,后人又在此基础上修建成大银塔。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禅师仁庆宗哲坚赞在塔前修建一座小禅寺,即今大金瓦寺前身。万历五年(1577年)又建弥勒殿。至此,寺院初具规模。万历十一年春(1583年),当地申中族昂锁迎请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至该寺,三世达赖指示扩建,并赐赠供奉佛像。以后寺院发展很快,鼎盛时期有寺僧3600多人,设有显宗、密宗、医学、时轮四大经院,成为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胜地。该寺巧妙地结合了汉藏建筑艺术,由大金瓦寺、小金瓦寺、花寺、九间殿、弥勒殿、释迦殿、过门塔、菩提塔、如意宝塔、太平塔、大经堂,大厨房等组成巍峨的建筑群。其中大金瓦寺为全寺主殿,采用汉式宫殿建筑形式,鎏金铜瓦屋顶,檐口和殿脊装饰有鎏金云头、莲瓣、宝塔和火焰掌等,墙壁及天花板上绘着生动的佛教故事。该寺藏有丰富的法器文物和经卷文献,有宗喀巴遗物,千佛龛、大藏经等,还有五口口径为1.65―2.6米,深为0.9―1.3米的大铜锅。驰名中外的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三绝”,每年正月十五日寺内举行灯节大会,展出酥油花雕。主要宗教活动有每年农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举行的大型法会,称为“四大观经”; 十月下旬为纪念宗喀巴举行的燃灯五供节; 腊月举行的年终祈祷活动等。

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南莲花山上宗喀巴诞生地,距西宁市26公里,由仁钦尊珠坚赞首创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语全称“古崩强巴林”(sku-vbum-byams-pa-sgling),意为“十万佛身弥勒洲”。“古崩”即“十万佛身”之意。“塔尔寺”为汉语名称,因有八大善逝塔而得名,在一些汉文史籍中称“金瓦寺”。另据藏文史籍记载,在宗喀巴出生时剪断脐带之滴血处,后来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树上叶片都显现为一尊狮子吼佛像,其地因此得名“古崩”(十万佛身)。明洪武十二年(1379),宗喀巴的母亲按宗喀巴来信之意,在该地建起一座聚莲佛塔。180年后,宗喀巴所创立的格鲁派的名声由卫藏传播到甘、青、蒙、藏地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禅师仁钦尊珠坚赞(rin-chen-brtson-vgrus-rgyal-mtshan)于该地建禅房一座以纪念宗喀巴。17年后,又于其侧修建弥勒佛殿。新建的佛殿以“古崩强巴林”之名传世。万历十一年(1583),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北上蒙古土默特部途中,被迎至古崩强巴林。在其鼓动下,前后持律法王尊珠坚赞和沃色嘉措将原寺加以扩建。万历四十五年(1617),建立显宗学院,规定各项制度,开坛讲经,正式成为格鲁派弘法道场。随着格鲁派的发展,寺院规模不断扩大,最后发展成安多地区闻名遐迩的格鲁派文化艺术中心。

目前,该寺有建筑物9300余间,占地600余亩,殿堂25座。全寺以纪念宗喀巴的菩提塔殿为中心,沿莲花山依山而建,山间小溪流淌,楼宇错落起伏。主要殿堂有依怙殿、大经堂、文殊殿、大佛宫、花寺、弥勒殿、释迦殿等。菩提塔殿和护法殿覆盖鎏金铜瓦,被称为大小“金瓦殿”。大金瓦殿前有著名圣迹旃檀树。文殊殿为九开间的宽大殿堂,又称“九间殿”。南面广场上,并排8座为纪念释迦牟尼八相成道而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修建的八善逝塔,庄严雄伟。三世达赖灵塔殿,以及达赖、班禅驻锡的行宫为该寺重要历史文物。

该寺有显宗、密乘、时轮、医学等四大扎仓,是研习佛学内典和天文、历算、医药、语言、艺术等传统的十明之学的学院。最盛时僧侣有3600多人,有58位转世活佛。《安多政教史》列出该寺著名大噶瓦(sgar-ba,活佛府)超过40家。阿嘉(a-kyva)、赛赤(ser-dris)、拉科(ra-ko)、色多(gser-tog)、香萨(byang-sa)、西纳 zi-na)、却西(che-shos)等活佛,被清乾隆帝封为呼图克图,或有诺门罕名号。阿嘉、赛赤、拉科是3位驻京呼图克图,有的还出任过雍和宫和五台山的掌印喇嘛。现仍有活佛11人,寺僧500多人。现任寺主为阿嘉活佛。

该寺的绘画、堆绣、酥油花,号称“艺术三绝”,尤以酥油花闻名。印经院藏有宗喀巴师徒三人全集以及《般若八千颂》、显宗五部大论等很多藏文经版和典籍,是重要的藏族文化中心之一。该寺每年要举行4次大型法会和2次小型法会,藏历正月的酥油花灯会和四月、六月法会的晒佛和跳神节最负盛名,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信徒和游人前往观礼。

塔尔寺

塔尔寺,藏名“根奔贤巴浪”,意为亿佛身像慈氏洲寺。座落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填,占地面积600余亩。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巴一代宗师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盛期僧众达3600人,大小殿堂52座,经堂、僧舍9300余间。主要建筑为大金瓦寺、大经堂、九间殿、小金瓦寺、大厨房、花寺、过门塔、菩提塔和太平塔等。

宗喀巴,本名罗桑扎巴,生于公元1357年,父鲁本木格,元末为官“达鲁花赤”,母香萨阿切,兄弟6人,排行老四。3岁时从噶玛?若比多杰受近事戒,得名贡嘎宁布;6岁从顿珠仁钦受密法灌顶,得密号顿悦多吉;7岁时受沙弥戒,得名罗桑札巴贝,通常称罗桑札巴。16岁去卫藏地区求学,以他超群的才华和刻苦的学习精神,求师萨迦、噶当诸派,研习五论、五明,成为博大精深的佛学泰斗,著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辩了义不了义论》等巨作凡10卷。鉴于当时佛教戒律废驰,僧徒颓靡等状况,开始整顿佛教,主张先显后密,显密双行的学习原则,倡导僧人必须恪守佛家清规,僧是僧,俗是俗,僧人不得干政,创格鲁派,开一代宗风,公元1409年在拉萨大昭寺创办“默朗钦茂”大法会,建甘丹寺。达赖、班禅两大活佛被认为是他的高足弟子根敦主和克主杰的转世。宗喀巴本人也越来越被神化。某种意义上说,塔尔寺也是这种神化和藏族人民对自己学者的崇敬缅怀的产物。

传说宗喀巴出生后,他的母亲香萨阿切将他的胎衣埋在了现在大金瓦寺的大银塔底下,后来这里长出了一棵白檀香树(菩提树),一说是香萨阿切剪脐带时滴下鲜血甘露,才长出佛像,精美绝伦,所有树枝和树皮上也都长出佛像、文字、器械(刀、剑、铃、杵)等相。母亲想念精心于佛教事业年久不返的儿子,托人带信给他。还装了一绺自己的白发,老了,想见见他。然而,宗喀巴从宗教事业的全局着想,没有返家探母,只托人带回一座狮子吼佛像和一张自画像。是母亲的寄托吧,她给那棵白檀香树张挂缎衣。还建了一座小塔,后来这座小塔又被改建为高11米的大塔。宗喀巴从16岁离家到63岁(1419年)圆寂,再也没来探望他的母亲和家乡,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他所追求的事业,然而声名却与日剧增。公元1560年,仁庆宗哲坚参在塔前建了一座小寺,称“根奔贤巴浪”,简称“根奔”,这便是大金瓦寺的前身。此后,有多次扩建。公元1711年,青海蒙古王公额尔德尼布施布黄金1300两,白银1万余两,将大殿顶部的瓦换成鎏金铜瓦。公元1740年,藏王颇罗鼐布施巨款,安装了檐口鎏金云头,滴水、花瓣,殿脊宝塔和一对火焰掌,四角饰有金制套兽、铜铃等装饰。在殿内供起了金灯、银灯、铜灯、古瓶、象牙等佛教寺院必用器皿及法器、法物。大殿正檐下,悬挂着乾隆皇帝御笔敕赐的“梵教法幢”匾额一方。殿内墙壁上绘有大金瓦殿的施主,蒙古亲王单增旺秀和王妃尔克夏、佛经故事等壁画,运笔精细,维妙维肖。

大金瓦寺两侧是两座弥勒佛殿,左为“下贤康”,右为“上贤康”。“下贤康”前是座宗喀巴佛殿,殿中是尊高数米的宗喀巴鎏金铜像。

“聪灵多活”(大金堂)是全寺僧众礼佛、诵经的场所。始建于公元1611年,此后曾多次扩建、重建,至1776年,才成为有154根立柱的两平顶式大经堂。1912年突然失火焚毁,不久再重建,有166根明柱,进深11间,占地面积1981平方米,经堂内的108根方形立柱上部,雕刻着同一精美花纹,柱上围裹着蟠龙图案的彩色藏毯,彩梁华栋,斗拱、藻井,金碧辉煌。地下设有整齐美观清雅的禅座,上铺五彩条毯,可供2000余喇嘛集体诵经。大殿内挂着帏幔、经布、幢、幡、伞盖、刺绣、堆绣,刺绣飘带,绘有壁画,“唐嘎”,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堂内四周供有千佛和佛经,正面设有两个黄色弘法宝座,是供达赖、班禅和法台们讲经用的。经堂的屋顶饰有鎏金经幡、宝塔、法轮、宝伞、倒钟、刹式宝瓶和金鹿等吉祥法物。

大经堂右侧是大厨房,建于公元1689年,内有铜锅五口,口径都在1.65―2.6米,深在0.9―1.3米间,是罕见的大锅。当然吃这“大锅饭”是在观经和法会期间,用它给全寺喇嘛和信教群众放“芒加”(茶水)、“头巴”(米饭)用的。在安多藏区颇有名声。

在经堂下设四个札仓:1.参尼札仓(显宗学院),公元1612年建,学习显宗教义和研究佛教哲学;2. 居巴扎仓(密宗学院),公元1649年建,学习密宗教义;3. 丁科札仓(时轮学院),公元1817年建,学习天文历算等;4.曼巴札仓(医学院),公元1711年建,学习医疗和采药。

“坚教公索”(九间殿),即文殊菩萨殿,建于公元1626年。中三间供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金刚手菩萨,及财源仙女、妙言仙女像;北三间供释迦牟尼像;南三间供宗喀巴大师像。殿内有块数百斤重的大石头,上面胖乎乎的脚印和手指印,传说是宗喀巴幼时留下的。文殊菩萨南是圆寂于青海的三世达赖索南嘉措(1543―1588)的享堂,内供其银制骨灰灵塔;殿前大院是供喇嘛进行辩经、举行法会、跳禅的场所。

“旃康”,即小金瓦寺,建于公元1631年,原为琉璃瓦,1802年改变鎏金铜瓦屋顶,是塔尔寺的护法神殿。殿内有一马的标本,传说是九世班禅的坐骑,日行两千里,九世班禅就是乘此马来到塔尔寺的。跳禅用的面具、服饰、枪、刀、剑、戟、弓箭等物存放在殿内和两廊。楼上有野牛、野羊、狗熊等标本,还有熊、狼、豹、狮等雕塑,象征着护法神的凶猛与威力。

“夏达拉康”,即花寺,建于公元1717年,殿内有释迦牟尼、十八罗汉、四大金刚等塑像。每至夏日,院内菩提树花满枝头,芳香馥郁,故名“花寺”。院中央有块石头,据说是宗喀巴的母亲香萨阿切背水时休息的地方,信徒在上面涂满酥油和硬币。

塔尔寺一字形排列的八塔,也是颇有声望的,建于公元1776年,尖顶,上圆,下方。八如意宝塔是为纪念释迦牟尼的八件功德而修建的:八邦塔(又译聚莲塔),是纪念释迦牟尼降生时行走7次,每一步生一莲花;菩提塔纪念释迦牟尼修行后成佛;四谛塔纪念释迦牟尼初转“四谛法轮”;和平塔纪念释迦牟尼劝息诸比丘的争端;神变塔纪念释迦牟尼降伏外道的奇迹;降凡塔纪念释迦牟尼从天堂重返人间;胜利塔纪念释迦牟尼战胜一切魔鬼;涅?塔纪念释迦牟尼涅?。此外,像公元1711年建造的过门塔,也是塔尔寺的名塔。塔身用青砖砌成,雕有藏文“?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言。传说香萨阿切曾在此处扎过帐篷。1942年塔尔寺修一白塔,名太平塔,高大雄壮,那时因抗战期间日本飞机来西宁、塔尔寺等地轰炸,塔尔寺安然无恙,教民以为是神保护,故建塔纪念。

“拉让”是活佛的宫邸,建于公元1656年,由山门、牌坊、经堂、公寓,僧舍等组成,达赖、班禅曾在此下塌,寺内总法台亦居住于此,因而教民们视为圣地,十分敬仰。宫邸为一座两层藏式平顶楼房,下设经堂,进入二楼是个四合院,宁静幽雅,别有景致。

塔尔寺也以其酥油花、壁画、堆绣“三绝”艺术为世人所知。

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的莲花山。因先有塔后建寺,故名塔尔寺。藏语称“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佛像弥勒洲”。传说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诞生时,其母将胎衣埋入地下后,长出一株旃檀树,有十万片叶子,每片叶子上有一狮子吼佛像。其母便怀着敬仰之情,在此建一小塔,后人又扩建为大银塔。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禅师仁庆宗哲坚赞在塔前修一小禅寺,即今大金瓦寺前身,万历五年又建弥勒殿。至此, 寺院初具规模。万历十一年(1583)春,三世达赖索南嘉措至该寺,指示扩建,并赐供像。以后寺院发展很快,极盛时,僧人达3600余。设有显宗、密宗、医学、时轮四大经院,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寺院建筑风格为藏汉合璧式,由大金瓦寺、小金瓦寺、花寺、太平塔、大经堂、释迦牟尼殿、弥勒殿、菩提塔、如意宝塔、大厨房等组成巍峨的建筑群。大金瓦寺为全寺主殿、鎏金铜瓦屋顶,墙壁及天花板上绘有佛教故事画,寺内藏有丰富的法器文物和经卷文献,有宗喀巴遗物、大藏经等。还有五口口径为1.65―2.6米、深0.9―1.3米的大铜锅。驰名中外的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三绝”,每年正月十五日,寺内举行灯会,并展出酥油花。每年农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举行的大型法会,称为“四大观经”;十月下旬为纪念宗喀巴举行燃灯五供节,腊月举行年终祈祷活动。

在青海,最有名最有代表性的寺院建筑首数塔尔寺,它是藏传佛教六大圣地之一,是明朝万历年间在三世达赖指示下扩建起来的。塔尔寺寺名来源于1379年宗喀巴的母亲在莲花山下修建的一座塔,据说塔址就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出生的地方,故名。关于宗喀巴的诞生,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宗喀巴的母亲在放牧时跑丢了一头牛,她挺着怀孕的大肚子追呀追,翻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岭又一岭,直至如今的塔尔寺这块地方,才赶上了牛。宗喀巴的母亲又累又困,坐下就睡着了,梦见从西飞来片片祥云,铃鼓乐起,仙鹤飞舞,云中出现了许多神佛,并有一个神下来钻入她的肚中。梦醒了,音乐声依旧在耳边萦绕,猛听得孩子的哭声,低头一看,原来已经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这就是宗喀巴。后来在埋下产宗喀巴时所穿血衣的地方长出了一株旃檀树,每片叶子上有一个狮子吼佛像,共10万片叶子。这株树后来分成了两枝,据说这两枝就是达赖和班禅的心塑。塔尔寺作为佛教文化圣地,名人辈出,阿嘉、赛赤、拉科、赛朵、西纳、却西等活佛被清政府封为呼图克图,阿嘉等还是驻北京的大活佛。塔尔寺的代表建筑有八个塔、小金瓦寺、大金瓦寺、花寺、大经堂、九间殿等等。自1991年起,国家拨出3000万元专款对塔尔寺进行了维修。代表塔尔寺最高艺术成就的是塔尔寺三绝:堆绣、壁画、酥油花。

准备祈祷的塔尔寺喇嘛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