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墨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墨子

分类:【文化精萃】

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记述墨子言行编纂而成。《汉书?艺文志》著录71篇,现存53篇。各篇时间有先后,成非一人。其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11篇,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反映其“兼相爱、交相利”,反对掠夺战争,尚贤使能,反对奢侈浪费的主张。《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等篇,记述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内容十分丰富,同前面的11篇是研究墨子及前期墨家的主要材料。《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等篇虽不是墨家的代表性作品,但与墨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基本一致,《亲士》、《修身》杂有儒、道之言,是后学者根据墨子早期思想整理而成。《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称为《墨辩》,亦称《墨经》,学术界认为是后期墨家著作。在认识论、逻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早期墨家思想有新的发展。《备城门》以下共11篇是墨子师徒传授防御战术和制造守城器械方面的记载,成文较晚。主要版本有清刻本、《国学基本丛书》本和《诸子集成》本,注本有清毕沅的《墨子注》、汪中的《墨子表征》、孙诒让的《墨子闲诂》。

先秦一部哲理散文著作,内容大都是墨子弟子听墨子讲学的记录,实为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其中《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篇,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墨子》全书文章质朴,逻辑性、说服力极强,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奠定了论辩的哲理散文的基础。《墨子》对于论辩方法和逻辑理论,做了许多重要的建树。其哲学方法论,对于古代各派的哲学家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行注释本有清孙治让的《墨子间诂》等。

先秦墨家学派著作总汇。墨翟及其弟子后学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71篇,今存53篇。其中《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篇,代表了墨家反对儒家亲疏贵贱之别,主张兼爱非攻、力行勤俭、“利天下”的主要思想。其余各篇或记述墨翟和弟子的言行,或为弟子后学的逻辑学、自然科学著作,或讲战争防御及武器制造。《墨子》语言质朴,不重文采,逻辑严密,自成体系,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标一格。②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名翟。参见“墨翟”。

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名翟,一说为乌。相传为宋公族目夷氏(墨胎氏)之后,后长期居鲁。出身微贱,做过木匠,与公输般(鲁班)齐名。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礼”之烦琐,另辟新说,聚徒讲学,开展独立的学派活动,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他在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提出了初步的民主参政要求。其“天志”、“明鬼”学说,明显带有商周传统的思想形式,相信鬼神存在,人间的最高统治者也须服从于“天”。但又赋以“非命”和“兼爱”的内容。他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要求人人“兼相爱、交相利”。“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其思想学说反映了正从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小手工业者商贩,自耕农等)的利益,主张从保护小生产者的劳动果实和私有财产出发,积极开展广泛的社会互助活动,以达到“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的境地。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时统治者的奢侈糜烂生活的抗议。他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初步意识到劳动是人赖以生活的基础。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唯物主义命题,主张“闻之见之则必认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提出了“实”是第一性的,“名”是第二性的,制定了认识真理的准则,“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他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目的,“以自苦为极则”主张纪律严格,刻苦实践。其学说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与儒学并称为“显学”。《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71篇,现存53篇,是研究墨子及其学派的主要资料。

《墨子》是记载春秋战国之际鲁国人墨翟思想的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载,该书共有71篇,到宋代记载有63篇,至今仅存53篇。其书虽非墨翟本人所作,但书中记载的有关墨翟的语言和思想是比较可靠的。墨翟生活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学在官府”的局面已被打破,私学颇为盛行。他早年曾学过儒术,因不满其繁琐的“礼”,而另立新说,聚徒讲学,在当时成为和儒家并重的“显学”,其“后学显荣天下者”,“不可胜数”。

在教育上,《墨子》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教育的目的,在教育中尤其重视服从纪律和艰苦实践。该书指出,通过教育可以教导人的大公无私,团结友爱,最终养成“为义”的“兼士”。后人曾赞扬说,墨翟的学生“皆可赴火蹈刀,死不旋踵,化之所致也”。在培养人的问题上,《墨子》涉及到了环境的作用问题,用“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来说明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教育内容上,《墨子》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认为“为贤之道”就是要“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反映了墨翟用“尚贤举能”的思想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和实践,把自己培养成贤能的“兼士”的作法。尤为可贵的是,由于墨翟本人在自然科学和形式逻辑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所以在《墨子》一书中就包括了机械、数学、物理、几何、光学等方面的内容,并有较完整的逻辑思想体系。墨翟把这些知识和思想教给弟子,使之在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超过了当时其他各家,也使墨翟成为中国最早见诸史料的科技教育家和逻辑教育家。在学习的具体过程中,墨翟教育学生要服从真理、虚心好学,要在学习经史典籍的同时博览百家之书,而且,更要重视学以致用。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对于教师,墨翟认为在教学中应该主动施教,和儒家的“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思想相反,墨翟主张叩则鸣,不叩亦鸣。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能量力而行,在学习中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①墨翟(约前468―约前376) 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姓墨,名翟,鲁国人,曾为宋之大夫。出身于社会下层,生活接近“农与工肆之人”。后进入士大夫阶层,自言“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早年学习儒者之业,深感其礼仪烦琐,害人害己:“夫繁饰礼乐以淫人,久丧伪哀以谩亲,立命缓贫而高浩居(傲倨),倍(背)本弃事而安怠傲”(《墨子?非儒》)。厚葬即多埋财,久丧则久禁从事,既误政治,又侵农时。墨子由此提出自己的理论体系。认为为政之本首在尚贤:“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尚贤》)否定儒家“亲亲”“尊尊”的原则,做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同上)为政之方,在于“兼爱”。“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孝慈;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中》)在“兼爱”的基础上就可以建立一个和谐的等级社会。“兼爱”、“非攻”实为一体,乃出于“天”的意志。天既对万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故天也“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故圣王之治“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墨子?法仪》)。“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爱人”,就是“顺天意”之“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天志上》)。墨子强调“节用”,“节葬”“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墨子?节用上》)“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若以厚葬久丧为政,则“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墨子?节葬下》)。主张“非乐”,以求不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不废“妇人纺绩织?之事”,不“亏夺民衣食之财”(《墨子?非乐上》)。提出“非命”,认为汤武之治,桀纣之乱,皆在其自身之作为,而决非命运;“执有命者不仁”,“命”非仁者之言;若听信命运而“上不听治,下不从事”,乃“天下之大害”。(《墨子?非命上》)在名实关系、逻辑推理方面,提出“取实予名”、“察类明故”等命题,并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参见“三表法”)。其学说影响很大,成为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立的显学。墨子死后,墨离为三,“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韩非子?显学》)墨家后学集墨子之言行及其学派之著作为《墨子》一书,《汉志》录71篇,今存53篇,是研究墨子及墨家思想的基本资料。②书名,墨家经典,是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汉书?艺文志》著录71篇,至宋尚有63篇,今实存53篇。其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非儒》等十一篇,皆分上、中、下三篇,而内容大同,当是“墨离为三”的证明,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等六篇,后人称《墨经》,多为后期墨家所作,在认识论、逻辑学及自然科学方面有突出的贡献。自《备城门》以下,为记录墨子及其弟子在“御守”方面的机械及制造方法。今通行本为清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版,孙以楷点校。

墨子

墨子是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姓墨名翟,宋国(今商丘)人,约生于周定王元年(前468),卒于周安王十二年(前390年)。他出身于小手工业者之家,曾任宋国大夫,是社会地位较低的中下级知识分子。他早年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忧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意思是说,他早年在孔子的影响下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著作,后来因对儒家的一系列学说不满,便弃儒家不学,在自己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墨家学派。墨门师生多穿粗衣,着草鞋,同下层人民为伍。直接受学于墨子的曾有300人,这些人到处传播墨子的学说和主张,遂使“墨翟之学盈天下”(《孟子?滕文公下》),成为仅次于儒家的一大学派。

墨子是对我国古代教育有突出贡献的人。他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主张人人都要接受教育。认为耕织“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士”(《墨子?鲁问》)。在这里,他把“王公大人”和“匹夫徒步之士”都当作教育对象,认为人人都需要教育。他也明白以教育手段改良社会难度较大,故提出要强教于人。他说:“今求善者寡,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有一次,墨子自鲁国去齐国,遇一故人,对他说:“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苦已。”墨子说:“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墨子?贵义》)正因为天下人不重视教育,他才加倍从教,传播教化,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所以《庄子?天下》称赞说:“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

在教育问题上,墨子有许多与孔子不同的地方。如他主张将“匹夫徒步之士”也作为教育对象,比孔子的“有教无类”更接近下层;学生们入学条件是进行劳苦服役,也不同于孔子因收取“束?”之礼而加重学生负担。他还制定有严格的纪律,学生们有违者定受处治。

墨子重视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他用素丝来比喻人的本性,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人的本性无善恶之别,完全决定于交友或环境的影响。他指出:“……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士亦有染。”(《墨子?所染》)这种“人性如染丝”的观点,肯定了环境对教育的作用,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在教育内容上,墨子既重视对弟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又重视道德方面的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注意因材施教,重视实践。这些,对后世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他是先秦时期仅次于孔子的杰出教育家。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5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