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墨学的衰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墨学的衰落分类:【地域文化】 墨家在春秋战国之际,以其代表劳动者利益的民主精神、禁攻反战的和平精神、奋斗不息的救世精神、兼爱利人的奉献精神、重视科学的求实精神,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赫一时,与儒家并称显学,为道家、法家、名家和阴阳家所望尘莫及。但是秦汉以后,墨学命运殊乖,骤然衰落下去。尤其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墨学自然在“罢黜之列”,于是被冷落、搁置,作为学术派别,墨家也逐步消声匿迹,以至被遗忘,被排除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外了。这是造成中国传统文化一大缺陷――轻视科学技术的原因之一,实在是历史的一大遗憾。今天重新研究墨学,深入挖掘、发扬其科学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对墨学骤衰的原因,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归罪于统治阶级的偏见,有的归罪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有的说是由于“独尊儒术”而墨家被黜,还有人说除了客观原因之外也有墨家组织上、思想上的弱点。我认为这些说法都有道理,是应当从主、客观两方面去找原因。统治阶级的偏见不能没有,因为墨家代表的是劳动者、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其“尚贤”、“尚同”、“兼爱”是“利人”的主张,要打破血缘宗法制度,要统治阶级举贤、让贤,把权让给有才能的劳动者,统治阶级怎么会欢迎呢?在地主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宗法农业社会里,墨家的主张是行不通的。孟子骂墨家“兼爱”“无父也”、“禽兽也”,虽言词过激过偏,但却击中了墨学的要害。因此,许多原因又要从墨家思想主张和组织特点的本身去找,大体可以有以下几点: (一)墨家的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秦汉以后的国情
中国国情从春秋战国到秦统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春秋战国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要求解放的奴隶阶级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各诸侯国之间的斗争、诸侯同天子的斗争交织在一起,表现在政治上是诸侯争霸,列国纷争,战争连年;表现在学术思想上是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士阶层大显身手,备受欢迎。墨家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朝气蓬勃,积极进取,不仅备受劳动者欢迎,也为新兴地主阶级所钟爱,因此,墨家到各国都受欢迎。不仅在其祖籍的宋国欢迎他,任其为大夫,就是在楚、在齐、在秦也受到热情接待,听取他的意见。越国听了墨子的主张后,还曾派大员公尚过“束车五十乘以迎墨子于鲁。”(《鲁问》)秦统一以后,国家由分裂走上了统一。这标志着地主阶级全国政权的建立。地主阶级这一地位的变化,使其在政治上不再需要与劳动者的同盟,在学术思想上为适应政治、经济的统一而要求统一。这一点从战国末年荀子对各家的批判中已看出了这个苗头。墨家的“尚贤”、“尚同”、“兼爱”等主张不符合统一的宗法农业社会,也有碍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封建制度和世袭制度,因此便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更加上其思想上和组织上的一些问题,其学派逐步消失,其学术思想也被人忘记了。 (二)理论上有些自相矛盾之处
墨子有许多命题,政治上是进步的,很有民主色彩和人民性,如“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等,有许多命题是唯物的、科学的、符合辩证法的,如“非命”力斥束缚中国思想几千年的“命定主义”,被梁启超评为:“真是思想界的一线曙光”。其《经》上下篇中的科学理论,也以其真理的火花,领先于世界。但是,墨子也有些理论是自相矛盾、自我否定的。如他既讲“非命”,又讲“天志”;既主张“节葬”,又强调尊天事鬼;既要求“兼爱”、“尚贤”,又要求归于“尚同”等等。 “非命”是否定天命,反对天能主宰人事,决定人的命运,这是科学的唯物的命题。他认为人的贫富、寿夭,国家的治乱、兴衰,都不是天命决定,而是靠人力争取的。“天命论”是“执有命者”造出来的,是有害无益,是“不仁”,因为它愚弄人民。人们如果听信有命,不去奋斗,只能是饥、寒、危、乱(见《非命下》)。这无疑是进步的,充满战斗精神的。但他又提出“天志”、“明鬼”,认为天有意志,鬼神灵验,要人们“尊天事鬼”,这不仅是自相矛盾,简直是自我否定了。 (三)“尚同”在哲学上的缺陷
“尚同”是墨子的重要政治纲领之一,是为建立“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服务的。结束战争和分裂,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央集权,是符合人民的愿望和当时形势发展需要的。但是他要求全国上同于天子,天子要同于天,要率百姓尊天右鬼,服从鬼神,它不仅与其“节用”、“节葬”“非命”相矛盾,而且有违科学道理,坠入了宗教迷信的云雾中去,也来一个自我否定。但还不止此,更成问题的是“尚同”违背了辩证法,陷入了简单同一的泥坑。周太史史伯早就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之后孔子、晏子对和与同的问题,进行了辨析,主张“和而不同”。因为“和”是对立的统一,矛盾的调和,相反的相成,差异的和谐,杂乱的齐一。这符合客观世界存在(世界充满了矛盾、矛盾又是复杂多样、多层次的)与发展的道理。因此,用“和”来处理各种问题有很大的灵活性、机动性和宽容性,这是儒家的观点。儒家用“和”即“中和”――“中庸”作为调节内部的机制,随时应变,便立于不败之地;也用“和”调节外部关系,保持一种半开放状态,既能兼收并蓄地吸收其他各家学说的成份以补充自己,又能保证自己的学说牢固,不被其他学说吃掉。“同”则不然,是简单同一,没有任何灵活性、包容性、宽容性和必要的弹性。因此,失掉了内部自我调节机制,也失掉了外部的调节机制。在社会变革当中,在同其它学说的斗争与交流中,要么自我封闭,逐渐蜕化,要么被其它学说吸收,变成人家的东西。这两条路都是绝路。 (四)墨家学派组织上的问题
墨家不仅在思想上独树一帜,在组织结构上也特点突出。其组织严密、纪律森严,是学术团体,也近于宗教团体和政治团体,有人说它像个“政党”,不无道理。因为它集政治、宗教、学术三位于一体。 墨者首领称巨子,既像政治领袖,也像宗教教主,也是学派师尊。巨子权威很大,弟子绝对服从之。巨子传人由前任巨子选任,生前传授,有如佛教的衣钵相递。巨子终身,墨者皆愿为传人。但条件极严,还要反复考验。如其二传禽滑厘,“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子墨子其哀之,乃管酒块脯,寄于大(泰)山,昧赛(灭茅)坐之,以醮禽子。”(《备梯》)这才把巨子之事传授禽滑厘。 墨家这种巨子制度,对其学说的纯洁、学派的凝聚都曾起过积极作用。如《韩非子?五蠹》中说的:“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但是,由于条件太苛,手续繁琐,生活又苦,庄子认为墨者过于逆物伤性,故难为继。庄子说:“(墨者)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又说:“将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乱之上也,治之下也。”(《庄子?天下》)疏曰:“墨子之道逆物伤性,故是治化之下术,荒乱之上首也。”正因如此,墨者传了几代,巨子就失传了。一个头领具有绝对权威近似宗教或“政党”的学术团体,没了头领,其组织便难于存在了。 墨家学派的消失,还同自由手工业者阶层的消失有关。春秋战国之际,奴隶解放,从事手工业的官私奴隶解放出来,形成一个阶层,这就是墨者这枝奇葩在百花园中得以大放异彩的阶级基础。秦汉封建帝国统一之后,这个阶层逐步消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附着在自由手工业者这张皮上的墨家学派,还有什么存在的余地呢?学派消失了,其学说自然失掉了继承者和传播者,也必然跟着衰落。 墨学衰落了,但其中那些闪耀着真理光辉的东西却永远闪光。到了清代,终于被人发现。始有镇洋毕氏为之作注,继而瑞安孙诒让氏集诸说之大成,著《墨子诂》。从此之后,研究者不乏其人,清代学者俞樾《墨子序》说: 孟子以杨墨并言,辞而辟之,然杨非墨匹也。杨子之书不传……自适其适而已。墨子则达于天人之理,熟于事物之情,又深察春秋战国百余年间时势之变,欲补弊扶偏,以复之于古……而实千古之有心人也。 对墨学中诸多含真理性的精华,有必要深入发掘,认真研究,批判继承,发扬光大,使之在新的时代发挥新的作用,放出新的异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